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某SUV转向随动性不足问题,利用后轴变形转向效应对该车五连杆后悬架上摆臂重新布置,并在ADAMS中建立了后悬架运动学模型及整车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脉冲输入的仿真结果分析和对原车按新方案改进后进行的操纵稳定性主观试验验证表明,新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转向随动性问题,减少了特殊工况时后轮侧滑及甩尾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对采用局部模型进行发动机主轴承壁强度分析的不足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含完整机体与主轴承盖的整体模型的分析方法。针对某直列4缸柴油机,根据标定转速与最大转速2个工况下主轴承载荷曲线选取曲轴危险转角,以危险转角下主轴瓦的油膜压力与燃烧压力作为工作载荷,进行了基于整体模型的主轴承壁强度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模型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主轴承壁的受力情况,提高了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3.
随动转向的分析与综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铂  陈善华 《汽车工程》2006,28(9):829-833
基于侧偏柔度的随动转向研究,从四轮转向力反馈控制的角度对随动转向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随动转向非线性弹性特性的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改善高速行驶汽车的直线稳定性及转向特性,人们对悬架的转向效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各具有转向功能的悬架系统在轿车上变得更加完善,随动式悬架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具有随动转向功能的悬架系统-雪铁龙ZX系列轿车随动悬架转向原理及转向特性作了分析,并着重研究了随动悬架的侧倾转向效应对汽车操纵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5.
陆云松  孙伟彬 《上海汽车》1998,(11):41-43,45
车轮定位仪是用来测量汽车转向系统定位参数的专用仪器。它可用于测量转向轮的外倾角、主销内倾角、主销后倾角、转向随动角、车轮最大转角和转角差、车轮前束及前后车轮间的几何关系等参数。目前国内尚无一整套完善的测试方法及检定规程。地此,本文结合作者实际工作,对车轮定位仪检定原理和方法作了研讨 。  相似文献   

6.
多轴车辆转向时后轮不随动转向容易造成后轮偏磨,针对某款8×2多轴车辆,开发出一种电控液压转向技术,前后车轮的转角关系通过阿克曼转角关系得到。为提高转向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器采用PID闭环控制。经过台架试验及实车试验,多轴车辆转向效果良好,后轮无磨损。证明这种电控液压转向技术用在多轴车辆上是完全可行的,解决了8×2多轴车辆的第三轴轮胎在转向时的偏磨问题。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全轮转向半挂列车各转向轴及转向车轮转向时转角的理论关系。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了一套液压机械装置不实现上述理论关系。实地验证结果证明全轮转向半挂列车的各项有关性能优于非全轮转向的半挂列车。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市场所用13.7米客车随动转向桥,重点分析随动转向原理,转向半径的减小,锁止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9.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摄像头识别的汽车随动辅助大灯的模糊控制策略。通过摄像头和图像处理对驾驶人驾驶姿态进行采集和分析,并根据这些数据针对驾驶人以及车辆,设计了一种对汽车随动辅助大灯的模糊控制策略,包括大灯左右转向和俯仰转向的控制策略。模糊控制综合考虑驾驶员的驾驶倾向和可能遇到的道路情况,实现辅助车灯的随动转向。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全轮转向系统的使用工况、安全性设计等进行了解析,并初步归纳了不同转向模式的使用条件。根据分析,对转向瞬心的布置、转向系统的转角分配、车轮转角控制要求等进行了阐述,为全轮转向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富康雪铁龙轿车后轮随动转向结构的特点,说明了实现汽车后轮随动转向的原理;分析了后轮偏角和后轮随动转向的功能以及该结构所具有的提高汽车操控稳定性、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四轮独立驱动(4WID)电动车的转向轻便性,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对转向轮的力矩分配进行研究。通过对4WID电动车的转向和助力过程进行分析和标定,设计了以转向盘转角和转角变化率作为输入语言,左、右转向轮力矩差作为输出语言的前轮转向力矩分配模糊控制器,并利用双纽线实车试验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车辆转向时转向轮力矩和滑动率得到有效控制,转向盘转矩减小,达到了助力转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随动转向前照灯简介1.1随动转向前照灯的作用东风雪铁龙C5轿车的发动机型号为ES9A,发动机ECU的型号为BOSCH ME7.4.7,装备有随动转向前照灯。图1是没有随动转向功能的前照灯照明情况,图2是有随动转向功能的前照灯照明情况。  相似文献   

14.
汽车转向系统发展至今,已经历了机械转向、液压助力转向、电控液压转向、电动助力转向、主动转向、后轮随动转向、线控转向和操纵手柄式转向等形式。本文对各种助力转向系统技术及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为转向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章的研究目的是实现线控转向系统前轮主动转向以改善车辆的行驶状态。文章首先对转向执行模块进行动力学分析,并设计出基于前馈控制的理想传动比;其次,结合理想传动比和状态反馈,建立前馈-反馈联合控制系统,以获得最优的前轮转角;最后,联合Carsim中的车辆模型进行仿真试验,并选取方向盘转角阶跃输入作为试验工况。结果表明,文章所采用的联合控制策略可实时调整前轮转角,有效地改善了车辆的行驶状态,为线控转向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商用车线控转向,设计一套新的线控转向系统架构及其转角跟踪控制算法。新的线控转向系统采用丝杠螺母结构中的丝杠直接控制纵拉杆,螺母通过带轮机构被电机驱动。对线控转向系统结构进行运动学分析,推导转向系统可变传动比,采用前轮转角为状态变量,建立线控转向系统二阶动力学模型。基于转角跟踪目标,采用反步控制算法,设计线控转向系统转角跟踪控制器,通过反馈系统线性化处理系统参数不确定和环境干扰问题,实现准确的目标转角跟踪,并建立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了采用反步控制的线控转向系统是渐进稳定的。搭建采用“丝杠螺母+带轮机构”架构的线控转向实车底盘测试台架,选取蛇形和混合工况进行控制算法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滑模控制算法的测试结果对比可知,反步控制算法绝对平均跟踪误差值降低了71.88%~79.57%,跟踪误差标准偏差值降低了71.32%~78.50%;线控转向系统反步控制转角跟踪算法能够减少系统收敛到原点的时间,抑制系统的抖振,提高车辆线控转向系统转角跟踪的操纵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在第2轴转角比例于第1轴转角,第3轴转角比例于第4轴转角的条件下,从理论上分析了全轮转向与双前桥转向之间的差异。接着以质心侧偏角为零,设计了控制器一和控制器二两种控制器,并再次分析了双前桥转向、带控制器一的全轮转向和带控制器二的全轮转向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四轴车辆的全轮转向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汽车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试验和汽车转向盘转角随机输入试验是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的一部分,通常以汽车横摆角速度频率特性来表征汽车的动态特性;因此频率特性的测量成为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重要的项目之一。对同一车辆分别进行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试验和转向盘转角随机输入试验,并对这两种测量汽车动态特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转向盘转角随机输入方法测得的车辆动态特性数据更加准确。因此,在具备试验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此方法,以获得更精准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传感器获取信号,利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并输出,可准确直观地提供动力转向助力系统的压力、流量和温度随转向盘转角的变化曲线,为维修人员迅速分析系统工作性能和判断故障原因提供了科学的诊断途径。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克莱斯勒和福特等公司对1991年型轿车的改进方案主要有制动系、转向系和悬架等三个方面: 一、四轮转向道奇′91年型全新R/T双涡轮“司蒂尔斯”牌赛车为首先装备自制四轮动力转向系统的车辆,当汽车时速大于48km时,后轮与前轮的同一方向转弯,并能增加操纵灵敏度和高速稳定性,而在时速低于48km时又成为传统的两轮转向方式,使后轮保持在随动状态。这种仅适用于R/T双涡轮赛车的四轮动力转向系统有一根活动的连杆,并能将改变后轮转角的操纵杆连接于二个拉臂上,从而形成一个随动的凹轮转向装置;当前轮转弯时可使后轮的转角作小量的改变,见图1,但在后悬架差速器上还安装一个油泵以驱动一个“微型齿条”,以便在前轮转弯时对后轮作出反应,见图2。后轮的转角很小仅1.5°,但已足以使各种行驶条件下的操纵产生显著的改良效果。后轮转向角的变化与车速和转弯的大小以及驾驶员使用转向助力的强弱成正比。斯蒂尔断赛车的常四轮驱动独立悬架,有一个中央硅酮粘液耦合器,当需要时可将45%驱动力矩分配至前轮,而将55%分配至后轮;全车还配有电子式缓冲装置和防抱制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