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温度及荷载对沥青路面车辙发展的影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温度及车辆荷载对沥青路面车辙发展的影响效果,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分析模型,结合气温观测数据,分析路面内部温度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沥青路面车辙在不同温度及车辆荷载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路面车辙发展随外界温度的变化呈非线性规律性变化;高温条件下车辙发展速度远大于低温条件下的发展速度;相同荷载...  相似文献   

2.
以海南省G98环岛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套温度实测方案,收集海南省高温期沥青路面内部不同结构深度温度分布数据,对沥青路面温度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利用回归分析探讨研究气温与路面结构内部温度的关系,并得出相应层位及任意深度处温度的预估公式,为海南省沥青路面设计提供温度最不利条件下的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掌握路面覆盖效应下路基温度场的分布特性及变化规律,分析了强蒸发地区的路基温度场影响因素,以强蒸发地区路基温度场一年多的跟踪观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强蒸发地区路面覆盖效应下路基温度场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路基不同深度温度变化存在相对滞后性;大气温度对路基温度场影响深度≤90 cm,且在该深度范围内呈非线性传递;路面覆盖效应导致温度在路面底部聚集。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实体工程中埋设温度传感器,以准确获得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沥青路面温度场分布情况。根据大量的实测沥青路面温度场数据,对不同气温和气候条件下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高温期温度场数据针对性分析后发现,路面温度与结构层深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建立了相应的关系式,以此可预测结构层任何深度处的路面温度,为研究夏季高温条件下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掌握海南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路表温度变化特点及规律,提出一种基于路面状态的路表温度分布规律的分析与建模方法。以海南新型交通气象站1年多的路面状态和交通气象要素的跟踪观测数据为基础,根据数据特点,制定交通气象监测数据分析流程,分析路表温度与不同季节、不同路面状态、不同时段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观测点所在路段路表温度与大气温度的预估模型,并在不同路面状态下检验模型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路表温度与大气温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下的分布特性不同,拟合的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以试验测点近3年的路面温度跟踪观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季冻区道路结构温度场分布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路面温度峰值出现在路表附近,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波动幅度逐渐减小,道路结构内存在与气温变化相一致的日恒温点;气温骤变时温度梯度变化主要发生在沥青层内;在冰冻时期会有冰冻夹层存在,哈尔滨最大冻结深度为180 cm左右.  相似文献   

7.
季冻区道路结构温度场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试验测点近3年的路面温度跟踪观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季冻区道路结构温度场分布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路面温度峰值出现在路表附近,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波动幅度逐渐减小,道路结构内存在与气温变化相一致的日恒温点;气温骤变时温度梯度变化主要发生在沥青层内;在冰冻时期会有冰冻夹层存在,哈尔滨最大冻结深度为180cm左右。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大同结构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路面温度与气象数据,分析了路表温度的变化规律。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了路面温度场热传导方程,建立了短时路表温度数值预估模型。结果表明,以气温、太阳辐射、风速等气象数据预估路表温度,平均误差在0.5℃以下,均方差为2.5℃左右。分析了不同季节与气象条件下,预测误差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忽略天空有效温度与气温的差值,将会造成预估温度系统性偏高。纳入该因素后,预估精度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沥青路面路表温度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东省永久性沥青路面试验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试验路布设气象观测站,在沥青路面结构不同深度处埋设温度传感器,实测了2007—2008年每1 h的路面温度和气象数据。以距路表面20 mm深度处的路面温度作为路表温度,研究了试验路路表温度的分布规律,对路表温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降雨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计算分析。考虑到降雨对路面材料热学传导参数的影响,分别研究了雨天和晴天(或阴天)两种天气情况下沥青路面路表温度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晴天(或阴天)和雨天时路表温度的预估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路面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出现在距路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雨天情况下路表温度与气温存在着密切相关性;晴天和阴天时,前1 h的平均气温和前3 h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路表温度。路面温度实测值和预测值的对比表明,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冯联武  魏军 《公路》2012,(4):141-143
为了准确预估高温情况下桥面沥青铺装层内的温度分布状况,建立了基于热传导学的桥面铺装层有限元模型.对沥青路面不同深度下温度分布情况进行预估,并对相同气温变化下路面桥面温度场差异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桥面沥青铺装层温度分布状况与大气温度、太阳辐射变化有关,铺装层内温度最大值随深度不同分别出现在下午16:00~18:00,此时桥面铺装层温度大于路面温度2℃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上午8:00,此时桥面铺装层温度小于路面温度3℃左右.  相似文献   

11.
季节性冰冻地区冬季路面温度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掌握冬季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基于自行研发的季节性冰冻地区典型道路模型试验台,以试验台近4年的路面温度跟踪观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季节性冰冻地区冬季沥青路面温度场分布规律的研究.基于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建立了观测点所在区域路面温度场预估模型,并对实测值与预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冬季,随着深度的增加,路面温度逐渐升高,温差变化逐渐减小,且在距路表30 cm深度处存在日恒温点;气温骤变时,较大的温度梯度变化主要发生在沥青面层内;哈尔滨冬季最大冻结深度约为180 cm;提出的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精确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的吸热量与幅宽密切相关,不同幅宽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青藏公路楚玛尔河宽幅路面试验场地的观测数据,对两种不同幅宽路面结构层温度场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宽幅路面结构层温度场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热效应,各结构层温度受季节影响较大,阴阳坡效应显著,温度梯度与沥青路面表层的换热方式有密切关系,由于路面温度场的差异,宽幅沥青路面对下伏冻土路基的影响更为强烈,需在今后冻土设计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非稳态温度场解析解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温度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晓  梁乃兴 《公路》2012,(8):1-6
研究以实测气象资料来预估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内温度场的分布状况为目的.通过分析太阳辐射、大气温度两种主要影响参数,运用传热学理论建立沥青混凝土路面二维非稳态温度场解析方程.并在云南大理地区埋设温度传感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对计算模型和实测数据相关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在云南省不同温度分区基础上,计算得到不同路表温度的结构内部温度分布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以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日变化规律为基础的温度场解析方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比,误差最大3℃左右;温度分布曲线反映出在不同路表温度时,结构内部一定深度内温度分布的规律性和温度梯度的改变趋势,能有效地帮助材料设计,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路面结构持续经受着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集中体现为路面温度场的复杂分布。深入地研究了环境因素对路面温度场的影响机制和路面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后发现,气温和太阳辐射强度是影响沥青路面温度场的主要因素,二者对沥青路面温度场的影响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的特点。通过对我国多个地区路面温度实测数据和气象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以气温、太阳辐射强度和路面深度为主要输入参数的沥青路面温度场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沥青路面结冰与道路气象环境间的相关关系,实现路面结冰状态的准确预报,在分析影响沥青路面结冰的主要气象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降水类型与气象环境参数的关联性,建立了沥青路面路表温度预估分析模型。结合Norrman路面结冰打滑判别准则,提出了浙中地区冬季沥青路面结冰状态判别标准。通过支持向量机方法(SVM),以RBF函数作为模型核函数,构建了不同降水类型条件下以地表温度与气温为输入量的沥青路面结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降水条件下沥青路面结冰时的日均气温、日均测点路表温度、日均风速、日均降水量以及日均相对湿度存在差异,其中,日均气温与日均测点路表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日均风速与日均降水量次之,日均相对湿度变化差异较小;通过气象环境监测数据可实现降水类型的间接判别和沥青路面路表温度的预估分析;不同结冰类型对车辆行驶安全的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雪降到严寒路面、雨降到严寒路面和雪降到温暖路面;使用SVM构建的路面结冰预测模型对路面结冰状态的预测效果较好,错报率低于6.5%,未出现结冰天气的漏报,同时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充分展现了SVM在道路气象预报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以寒冷地区实际运营的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为研究对象,提出一整套数据实测方案.根据大量的实测温度数据,对沥青路面结构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对沥青路面路表温度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及路面结构温度梯度与气温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得到相应的预估模型.根据当地实际的气温条件,给出了适用于该...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新型耐久性长寿命路面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布设温度传感器对路面结构层内实测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及分析,表明:路面结构层底温度随时间、深度均有较大变化,路面各结构层底温度随时刻变化存在不同幅度的波动性及热传递滞后性,面层温度在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均与气温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75~0.995。  相似文献   

18.
在实测31820组路面温度数据和5 554组气象数据的基础上,研究路面温度场预估模型,重点解决以往模型在较深处预估精度不足的问题.通过采用分段函数形式、考虑不同深度处路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延后、引入深度衰减因子等手段得到了新的路面温度场模型.提出了不同深度处气温和太阳辐射对路面温度影响的延后时间,二者分别为0~4h和2...  相似文献   

19.
红外热像仪在公路小气候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9月对太原环城高速公路西北环一路段进行了环境调查,用红外热像仪和电子温度计对生态重建后的公路边坡、路面的表面温度及气温进行了定位动态观测。通过对观测数据的修正和比较,分析了路段的热环境状况,对生态重建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有非接触、可成像优势的热像仪是动态测量表面温度和分析热环境的有力工具;多数时间路面温度高于气温,是空气热量的“源”,植被则相反,是空气热量的“汇”;植被护坡后的坡面温度的日较差比护坡前降低了15℃,明显改善了小气候。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区域环境温度分布及其对装配式小箱梁桥梯度温度影响,以江苏地区为例,采用协同克里金法在考虑高程的条件下对2016年和2017年全国2 339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温数据进行了不同气温分布插值分析,同时通过装配式小箱梁桥温度场实测试验验证,分析了环境温度与箱梁内梯度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江苏省内冬5℃;2)环境最高气温与箱梁梯度温度高低的相关性最高,据此,可通过环境日最高温度大致预测不同地区箱梁内梯度温度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