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为探讨国产LYP160级钢单调及循环加载下的力学性能,对12个LYP160级钢试件进行单调加载试验和多种加载制度下的循环加载试验,分析其单调加载力学性能、本构关系及循环加载应力-应变特性;并基于Ramberg-Osgood模型拟合了不同循环加载制度下LYP160级钢的应力增量-应变增量关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LYP160级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和滞回性能,不同循环加载制度下的应力-应变曲线饱满;其循环加载应力-应变曲线与单调加载应力-应变曲线差异明显,循环加载应变幅值、加载历史对其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影响显著;若循环加载应变幅小于LYP160级钢的强化初始应变,则循环硬化现象不明显,若循环加载应变幅大于LYP160级钢的强化初始应变,则循环硬化现象非常明显;基于Ramberg-Osgood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各循环加载制度下的应力增量-应变增量曲线,应变幅逐级增大的加载制度下各应力增量-应变增量曲线较为接近,而应变幅逐级减小的加载制度下应力增量-应变增量曲线与其他加载制度下的应力增量-应变增量曲线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认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弹黏塑性特性,优化路面结构的设计计算,选用路面常用的骨架密实和悬浮密实2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振动压实成型了Φ150×150 mm标准圆柱体试件,应用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设定不同加载速率(0.5,1,1.5,2,4 mm·min~(-1)),进行简单加载、循环加卸载、抗压回弹模量、徐变和松弛等试验,测试试件的应力-应变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强度、刚度、徐变与松弛等变化规律及加卸载应力-应变特性,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弹塑性特性,提出改进型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试验结果的总体影响小于4.4%(相对误差),且60 min的徐变变形最大为0.03%,14 min的应力松弛最大为6.9%,表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黏性极弱,可以忽略不计;每次加载卸载后均有回弹变形和永久变形出现,反映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弹塑性性质,且服从有应力强化的弹塑性固体模型,可以用广义圣维南模型模拟分析;提出的改进型邓肯-张本构模型数值模拟具有很好的有效性,可以用来分析水泥稳定碎石的应力-应变曲线;0.4σ_(max)(σ_(max)为水稳碎石混合料的破坏强度)对应的割线模量十分接近传统的回弹模量,说明简化的0.4σ_(max)取值法可以用来测试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回弹模量;从总体路用技术性能来看,骨架密实型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要优于悬浮密实型。  相似文献   

3.
碎石材料是岩土工程界广泛应用的一种路基和坝基材料,由于受试验条件的限制,对碎石材料的变形破坏特性研究较少,工程中常将其作为弹性材料来考虑.该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加载试验机,对具有相同粒径分布和含水量的碎石体进行了多次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碎石材料是一种非弹性材料,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可分为3个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碎石材料在外载作用下发生破坏时,材料内部没有宏观的断裂面出现,破坏后的碎石体仍然具有一定的承载力;柔性加载状态下的较大尺寸碎石试样的破坏强度满足莫尔-库仑强度准则.  相似文献   

4.
为了认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弹黏塑性特性,优化路面结构的设计计算,选用路面常用的骨架密实和悬浮密实2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振动压实成型了Φ150×150 mm标准圆柱体试件,应用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设定不同加载速率(0.5,1,1.5,2,4 mm·min-1),进行简单加载、循环加卸载、抗压回弹模量、徐变和松弛等试验,测试试件的应力-应变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强度、刚度、徐变与松弛等变化规律及加卸载应力-应变特性,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弹塑性特性,提出改进型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试验结果的总体影响小于4.4%(相对误差),且60 min的徐变变形最大为0.03%,14 min的应力松弛最大为6.9%,表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黏性极弱,可以忽略不计;每次加载卸载后均有回弹变形和永久变形出现,反映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弹塑性性质,且服从有应力强化的弹塑性固体模型,可以用广义圣维南模型模拟分析;提出的改进型邓肯-张本构模型数值模拟具有很好的有效性,可以用来分析水泥稳定碎石的应力-应变曲线;0.4σmaxσmax为水稳碎石混合料的破坏强度)对应的割线模量十分接近传统的回弹模量,说明简化的0.4σmax取值法可以用来测试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回弹模量;从总体路用技术性能来看,骨架密实型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要优于悬浮密实型。  相似文献   

5.
在30℃、40℃、50℃下利用CRT-NU14气动伺服沥青材料试验仪对AC-13沥青混凝土进行0.4MPa、0.7MPa、1.0MPa等3种应力水平不同施加顺序组合下的三轴重复加载蠕变试验,研究了应力施加顺序对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影响,分析了不同应力施加顺序条件下材料永久变形叠加预估过程。结果表明:AC-13沥青混凝土材料在由小至大的荷载作用(0.4MPa-0.7MPa-1.0MPa)过程下永久变形值最大,应力逐级增大且无间歇时间的加载过程使得材料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弹性恢复特性,其最终的永久变形可视为3个应力加载阶段变形的累加;室内三轴蠕变试验宜考虑采取由小到大的应力加载顺序,以得到最为稳定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碎石桩体的材料是粒径较粗的碎石,粒间联结很小,其力学特性与其密度和侧压力有关,但以往研究多作为弹性材料看待。本文利用大型三轴试验和大型压缩试验研究了碎石材料的变形特点,并根据试验结果总结了碎石料的变形规律。在一般工程应变条件下,碎石料三轴剪切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可用双曲线拟合,体变曲线则接近于抛物线,单向压缩试验的轴向应力和轴向应变符合幂函数曲线。  相似文献   

7.
使用UTM材料测试系统,采用重复加载法,在不同影响因素下对ATB25沥青稳定碎石动态模量进行测试,分析了各种因素(应力水平、加载频率、温度等)对ATB25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级配碎石承载板试验建立级配碎石基层材料的非线性承载力本构模型公式,利用ANSYS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平面模型。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和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受力进行分析,包括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在不同受力条件下应力、应变的传播规律以及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之间的应力、应变传播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具有碎石基层的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中级配碎石层的应力变化规律,根据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级配碎石层竖向压应力和水平压应力沿深度和水平方向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总结了竖向压应力和水平压应力沿深度和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在整个荷载圆范围内级配碎石层竖向压应力为142~349kPa,荷载圆边缘处水平压应力为40~66kPa。该结论可为级配碎石材料室内动三轴试验施加偏压和围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水泥稳定碎石的动态模量是重要的材料参数之一,为研究水泥稳定碎石的模量特性,通过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动态弯拉模量、动态抗压回弹模量,分析了不同测试方法和加载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线弹性特征明显,其材料模量具有明显的应力依赖的非线性特征;其弯拉强度和弯拉模量具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性;单轴压缩试验方法得到的抗压弹性模量与材料的弯拉模量接近,且相关性好,采用单轴压缩试验方法测试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动态模量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11.
为了增加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材料的韧性,有效提高其抗裂性能,以减少因基层开裂引起的路面反射裂缝,以粒径为2.36~4.75 mm的橡胶颗粒等体积替换同粒径的集料,制备了持强增韧型橡胶-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橡胶颗粒掺量分别为该粒径集料总体积的38%、57%、76%和95%。采用材料试验系统(MTS)开展了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四点弯曲强度试验和劈裂强度与模量试验,揭示了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大劈裂与弯拉应变及劈裂动态模量随橡胶颗粒掺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强度满足规范要求、模量可调控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制备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水泥稳定碎石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橡胶颗粒掺量的增加而减小,且两者呈幂函数关系,当掺量在80%以下时可满足规范中的强度要求;最大劈裂应变随橡胶颗粒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极限应变最大可达到传统水泥稳定碎石的1.9倍,而弯拉应变则先增大后减小,在保证设计强度的前提下,极限应变最大可达到传统水泥稳定碎石的3.79倍;劈裂动态模量随橡胶颗粒掺量的增加而减小,两者呈幂函数关系;橡胶-水泥稳定碎石的韧性较传统水泥稳定碎石显著增强,从而提高了其作为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能;橡胶颗粒的掺入使水泥稳定碎石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实现了破坏应变显著增大(即断裂能显著增大)、模量可调可设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掺合钢渣的混合轻质砂土是一种新型混合土(LSBS),在无侧限抗压试验基础上,研究了LSBS的应力应变特性,钢渣掺入比以及龄期对应力应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模型模拟;研究了破坏应变和变形系数随钢渣掺入比以及龄期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破坏应变以及变形系数与抗压强度的关系;得出了LSBS的应力应变之间呈现弹塑性特性,随着龄期的增长,前期的弹性模量、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破坏应变都随之增大,养护龄期较长时钢渣才能表现水化作用,应力应变曲线符合相关性很高的抛物线模型,破坏应变和变形系数与抗压强度符合线性增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LSBS具有一定的轻质高强和延性好等特点,可用于路基工程。  相似文献   

13.
定侧压混凝土双轴拉-压疲劳累积损伤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有限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进行损伤分析与剩余寿命估算时,为了解混凝土在双轴波动拉-压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强度和损伤特性,通过室内小尺寸的变截面棱柱体试件的双轴疲劳试验,得到了定侧压下混凝土等幅和变幅重复荷载作用下的轴心拉-压疲劳方程和疲劳变形特性。由等幅疲劳变形模量定义了损伤变量,拟合试验结果得到了相应的损伤演化方程;依据损伤演变与损伤状态、加载条件间的相关性,建立了相应的疲劳损伤模型。研究表明:极限疲劳割线模量衰减率可作为混凝土发生拉-压疲劳破坏的标志;用规范化的疲劳变形模量定义损伤变量,建立的损伤累积模型,用于疲劳损伤分析和剩余寿命预测时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客观揭示级配碎石模量的结构服役状态相关性,采用室内动三轴材料试验和足尺结构试验开展级配碎石的模量特性研究,室内动三轴试验通过控制含水率、密实度、围压及偏应力等指标探究级配碎石在不同服役状态下的动回弹模量。研究发现,级配碎石的动回弹模量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密实度、围压及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采用承载板和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测试方法,通过分层铺筑与反挖2种室外足尺试验对级配碎石层顶面当量模量及该层结构模量进行测试与对比分析。分层铺筑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承载板法和PFWD方法测试得到级配碎石顶面当量模量和其结构模量均随铺筑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长速度随铺筑厚度增大而减小;级配碎石顶面模量随着下承层的顶面当量模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反挖测试结果表明,由于上部级配碎石层的影响,反挖处级配碎石顶面当量模量先增加后减小,在开挖深度为20 cm时达到峰值,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但降低速度逐渐减小。对比室内三轴材料试验和足尺现场结构试验结果发现,级配碎石在足尺路面结构中的结构模量大于其三轴试验测试结果,将三轴模量测试结果用于路面结构设计将低估其承载能力,并产生较大的设计偏差。反挖方法同时考虑了下承层与上覆结构层自重及摩擦力的影响,与其实际服役条件相符。  相似文献   

15.
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累积塑性变形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针对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变形问题,采用累积应变的经验公式计算其累积沉降。首先通过确定车辆荷载引起的动偏应力和土层的力学指标计算出静力破坏偏应力,然后通过考虑土物理力学性质、循环荷载次数的累积变形公式计算软土地基中各土层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引起的残余累积应变,最后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总沉降。采用该方法对交通荷载作用下上海地区典型软土地基的累积沉降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氯离子在水位变动区域混凝土中的扩散特性,研究了干湿交替条件和弯曲荷载共同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规律。试验过程中考虑3个试验因素:混凝土强度等级、弯曲荷载水平、应力性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氯离子扩散性能降低;随着荷载水平的提高,受拉区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的能力降低,受压区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的能力有所提高;受拉区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明显低于受压区;无论承受受压荷载还是受拉荷载,随着时间的延长,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击实试验,获得了不同石灰掺量石灰黄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通过对不同压实度、石灰掺量和龄期的压实石灰黄土进行压缩试验,得到了各参数对压缩变形的影响规律及施工中选择依据。绘制出不同压实度石灰黄土的归一化压缩曲线,从而可方便地计算不同压实度石灰黄土路基的沉降。发现侧限割线模量和压力成正比,表明侧限压缩割线模量分析法适用于压实石灰黄土。给出了计算压实石灰黄土路基沉降的3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沈正  黄晓明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2):22-24,36
结合镇江城市道路路基处治项目,进行了固化粉煤灰的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固化粉煤灰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永久变形及动力特性,研究固化粉煤灰弹性应变、累积塑性应变、临界动应力和动回弹模量变化规律,论证了固化粉煤灰作为城市道路路基填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动应力是影响固化粉煤灰的动回弹模量大小的主要原因,其临界动应力值在90~100kPa之间,动态特性完全满足城市道路路基的设计要求,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不铺设和铺设玻纤格栅两种不同工艺填筑路基所使用的建筑垃圾试样开展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围压下建筑垃圾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在初始段近似线性增加,低围压下试样有明显的峰值应力,高围压下试样的偏应力并无明显峰值而是随轴向应变持续缓慢增加;不铺设和铺设玻纤格栅建筑垃圾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E50差异很小,割线模量Esec随应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围压越大Esec越大。因此,铺设玻纤格栅后有利于提高以建筑垃圾作为填料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