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可接受间隙和交通需求---通行能力控制模型,建立匝道交通量与匝道连接点上游路段交通量在和级服务水平上的对应关系,并讨论了匝道入口接近,对下游路段最大服务交通量的影响,得出了对高速道路实施匝道入口控制的必要性和时机。  相似文献   

2.
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地面交织区通行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匝道接地点前方交织区是影响城市高架道路下匝道通行效率的关键,其通行能力决定着整条匝道的通行能力。在调查的基础上,论文概括了高架道路下匝道地面交织区内交通流的运行特征。基于交通工程学和移动车队理论对该交织区通行能力的计算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交织区通行能力的因素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3.
城市高架道路出口匝道路边型接地纵向位置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章在分析城市高架下匝道接地点前方交通流特性基础上,针对典型的匝道接地类型,建立了衔接区通行能力和长度的关系模型,以通行能力均衡性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匝道接地点纵向位置的计算模型,利用Visual C 编写了计算程序,对算例进行计算、分析,使模型得到了论证。对于其它类型的匝道接地模式,也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接地位置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匝道通行能力评估现状及一些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了我国目前匝道通行能力评估的一些问题。提出要加强对匝道通行能力的评估工作,以便更好地指导和优化设计,同时宜加强对我国现有互通式立交交通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匝道通行能力的分析、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合理选择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保证改扩建后互通式立交能满足远期交通需求,该文从互通通行能力的窄点——匝道与主线连接部分的合流区及分流区的通行能力入手,分析互通在改扩建后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并为互通改扩建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以已建成通车的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枢纽互通扩建工程设计作为案例,应用通行能力分析结果,证明了最终确定的"八车道直接拼宽、维持原来匝道布局及匝道标准"的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综合分析包括基本路段通行能力、匝道与主线连接处通行能力、交织区服务水平等.以沿江通道浦西接线段为工程实例,合理确定其基本路段及匝道的车道规模,并分析其匝道与主线连接处的构造形式,最后对其交织区进行服务水平评价.  相似文献   

7.
城市高架道路的运行效率受出入口匝道制约明显,研究其通行能力对城市交通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回归分析、多元γ分布及可接受间隙理论,综合考虑车辆驶入匝道进入高架道路及驶离匝道后汇入地面道路的运行过程,对高架道路出入口匝道的通行能力进行了改进计算。文中提出的方法只需要较少的交通流参数,即可得到对应状态下的出入口匝道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HCM—TRB评估匝道与主线连接端部通行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华林 《公路》1999,(2):46-50
介绍了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1994年最新修订版中有关匝道分岔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分析计算方法,该方法对我国高等级公路中互通式立交变速车道的设计与评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立交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由左转匝道的形式所决定,在立交规划设计中,往往面临着对单一流向左转匝道的选型问题,而相关规范对此没有明确规定。文中以城市互通立交左转匝道为对象,运用Vissim建立仿真平台,探求半定向及环形左转匝道的适用性,从绕行距离、行程车速等方面给出评价,并以立交各流向流量之和最大为目标函数,以路段、分合流、交织区通行能力等作为约束条件,运用数学规划理论建立了一般立交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主路不同流量条件下入口匝道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春  王炜  李文权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2):82-85,99
详细分析入口匝道和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行为的异同之处,借鉴无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诸多研究成果,运用接受间隙理论分析研究入口匝道通行能力,提出主路在低流量、中等流量和高流量时下车头时距分别服从移位负指数分布、2阶Erlang分布和3阶Erlang分布。考虑不同类型车辆汇入的临界间隙和跟车时距,建立主路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入口匝道通行能力模型。求出相应条件下混合车流的入口匝道通行能力值,为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的入口匝道控制以及系统控制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