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两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即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了加速加载试验,分析比较了两种结构在抗车辙和抗疲劳性能方面的衰变规律与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路面结构在疲劳特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在抗车辙性能方面,半刚性基层结构优于柔性基层结构.通过路面加速加载试验及其结论,为优化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确定合理的结构组合提供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MLS66型加速加载试验设备进行大粒径沥青碎石结构路面和常规结构路面的对比加速加载试验,通过对相同试验条件下的车辙数据和弯沉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常规结构路面和大粒径结构路面抗车辙能力基本相同;相同试验条件下,两种路面结构强度随加载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大粒径结构强度衰减的速率更大。  相似文献   

3.
以水泥冷再生底基层沥青路面为研究对象,利用足尺路面加速加载试验机MLS66对此结构开展加速加载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此结构在抗车辙和承载能力方面与辽宁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规结构的差异。最后,总结了加速加载试验条件下水泥冷再生底基层沥青路面性能的衰变特点,为在辽宁省公路建设中广泛应用水泥冷再生基层技术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重载交通作用下沥青路面车辙变化规律,铺筑了室内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试验路。在室内常温加载和路面加热至42℃两种工况下,利用自主研发的加速加载设备进行双轴加速加载试验,试验过程中对温度、车辙和应变进行监测,依据车辙变化规律建立了轴重160 kN双轴双轮加载条件下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双轴双轮组加载时同样加载次数条件下车辙深度大于单轴加载车辙深度,所建立的模型更适合当前道路交通情况。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借鉴国外壳牌车辙预估方法,分析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并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还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形式,车辙主要发生在表面层和中面层;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相比,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产生的车辙深度增加不大.从提高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角度出发,建议可着重提高沥青中上面层的抗车辙性能,并且ATB-25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厚度设置在15~20cm之间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针对长沙机场高速公路旧路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用量大、强度高从而导致路面反射裂缝特别严重的问题,提出采用“骑缝黏贴抗裂贴+大粒径大孔隙沥青碎石抗裂基层”方法进行处治,并对大粒径大孔隙沥青碎石抗裂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混合料路用性能等方面进行相关试验研究,提出了全新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通过试验段运营2 a后实测数据表明,大粒径透水沥青混合料基层具有良好的防治反射裂缝能力,有效解决了长沙机场高速公路反射裂缝严重这一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进足尺沥青路面加速加载试验中力学响应数据采集、处理的方法,提高试验数据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结合MLS66路面加速加载试验设备开展的大粒径碎石基层加速加载试验项目,阐述了足尺沥青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的力学响应数据采集、处理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力学性能,在某新建高速公路上铺筑了含ATB-30大粒径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的沥青路面试验路,全长600 m,按不同路面结构分为A,B,C三段.在试验路的沥青层中不同深度处分别埋设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通过承载板进行了现场静载荷试验,用载重大货车以不同的速度通过应变传感器埋设断面完成了动载试验.记录了在动、静载作用下沥青层内的纵、横向水平应变随深度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大粒径ATB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的变形协调性较好,可以减少反射裂缝和避免或降低车辙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高等级公路来说,路面最主要的破坏就是车辙。近些年来,相关人员一直研究如何才能减少路面的车辙破坏。车辙的破坏主要有三种:结构型车辙、压密型车辙、磨耗型车辙。〈br〉 对于不同沥青路面结构,发生车辙破坏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对于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主要是压密型车辙,其车辙主要来源于级配碎石的塑性变形和沥青层的压密变形。对于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其车辙变形主要来源于沥青层的压密变形与剪切变形。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由于半刚性基层强度较高,几乎不发生变形,因此,其车辙变形主要是沥青层的磨耗变形和压密变形。因此,开展级配碎石变形理论的研究,分析其变形的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级配碎石层的使用寿命,延长路面结构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0.
结合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对其拟采用的3种沥青路面的结构在50℃~60℃高温下进行了环道车辙试验并测试了沥青路面各结构层的永久变形,分析了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和各沥青结构层变形对路面车辙的影响。环道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对于沥青层厚度超过20cm的沥青路面结构,其柔性基层或半刚性基层对车辙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永久变形主要发生在20cm深度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日益严重的问题,对抗车辙沥青路面结构进行研究.采用抗车辙级配并掺入抗车辙剂设计了两种抗车辙路面结构,对材料性质进行了测试,确定了混合料的级配及沥青含量,并进行室内试验以评价其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抗车辙级配及掺加抗车辙剂,均可提高沥青昆合料的抗车辙性能,且掺加抗车辙剂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针对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存在的车辙问题,通过足尺环道试验,系统地研究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评价不同结构组合的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13.
山区公路长大纵坡路段抗车辙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承德市山区公路长大纵坡路段出现日益严重的车辙病害,分析了长大纵坡路段车辆荷载作用特点和车辙病害产生的机理,提出了采用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和掺加抗车辙剂两种措施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并制定了四种路面结构形式在平青乐二级公路中修筑试验段,来验证抗车辙剂沥青稳定碎石路面良好的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14.
沥青路面车辙一直是高速公路的主要病害,为提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聚酯纤维作为外加剂应用于沥青混合料。在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三年决战中,大齐、绥北、鹤大等高速公路均才采用了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显著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从聚酯纤维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机理分析,影响程度、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粒径沥青碎石柔性基层工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作为沥青路面补强层,大粒径沥青碎石柔性基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排水性能,其施工方便、工艺简单,可防止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坏,适用于大交通量、重载交通条件下的路面大修工程.  相似文献   

16.
赵若 《交通标准化》2014,(10):83-86
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能避免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等病害,但抗车辙性能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因素.通过对重载交通条件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以及对抗车辙能力等路用性能的检验,得出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深度相差不大,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没有明显早期损坏,具有良好的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常采用半刚性基层路面,但是半刚性基层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射裂缝,路用性能降低,如何防止反射裂缝的出现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针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设计了一种微沥青碎石混合料过渡层,以有效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对微沥青碎石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混合料的级配情况。计算了微沥青碎石混合料过渡层最大沥青用量、最小沥青用量、最佳沥青用量,并通过车辙试验测量了混合料的抗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18.
沥青路面的力学性能同其温度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热岛效应是同样大气条件下的局部高温温度场,在其影响下,市郊沥青路面结构的温度场将存在温度差,其力学性能将出现变化,从而导致市区的路面比郊区的路面更容易出现破坏。为了验证这种影响,实测了在夏季高温季节时沥青路面结构中的热岛强度,并通过轮辙试验及加速加载试验考察其对沥青路面抗变形性能、车辙试验验收标准及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过程中沥青结合料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结合云南省某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对长大纵坡沥青路面车辙病害进行调查与成因分析。依据相关研究成果,选取路面中面层作为该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段抗车辙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对4种不同类型的抗车撤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和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效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集料的抗磨光性是影响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众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通过磨光试验以及加速加载试验研究发现,经过70万次作用后磨光值基本趋于稳定,3种集料磨光值呈指数形式衰减,磨光值大小为:玄武岩碎石石灰岩碎石破碎卵石。3种碎石磨光值衰减速率:玄武岩碎石破碎卵石石灰岩碎石。选取AC-13C级配,利用MMLS3加速加载仪在固定试验条件下进行室内模拟试验,经过200万次轮载作用后,摆值基本趋于稳定,其大小关系为:玄武岩碎石沥青混合料破碎卵石沥青路面石灰岩碎石沥青路面。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呈对数形式衰减,3种碎石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衰减规律与集料的磨光值衰减规律相似,说明集料抗磨光性能是影响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玄武岩碎石更适合用于沥青路面上面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