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整个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策略,而产业政策的制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着直接导向作用。文中介绍了中国近些年出台的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各类政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以往政策引导下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政策体系的建议,以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为汽车企业制定战略决策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汽车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保有量的猛增,给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文章分别从汽车的生态设计、清洁汽车和汽车产业政策方面论述汽车产业如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朱敏慧 《汽车与配件》2009,(5):I0001-I0001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对于面临困境的中国汽车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等,规划中所提及的一系列政策,如果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新汽车产业政策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推拉下,汽车企业之间的整合风潮正悄然兴起。商务部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最近联合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指出,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局面。而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调整,有人认为,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相似文献   

5.
车坛传真     
正汽车消费补贴工信部:促进汽车消费,放缓补贴退坡1月20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汽车产业处在企稳筑底的关键时期。工信部将做好顶层设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研究和评估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政策,加大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苗圩表示,目前产业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一些指标出现负增长,也面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传统汽车转型升级等状况。但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企业有序调整应对和相关促进消费政策的逐步落实,市场的信心有所恢复。另外,苗圩表示,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研究和评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退坡政策可能要平缓一些。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化背景下汽车供应链关键环节是影响数字汽车发展的核心点,本文从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执行、智能座舱、信息通信、车用芯片等领域入手开展相关情况调研分析,构建主成分分析模型,明确影响数字汽车供应链发展的因素和未来布局的关键领域,研提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沈庆 《天津汽车》2012,(9):23-26
东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整车出口市场,我国汽车企业急需了解东欧汽车市场及政策信息、文章通过介绍乌克兰汽车产业、市场和相关政策情况,深入分析我国汽车产品在乌克兰市场情况,提出了企业应加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快整车本地化生产等建议,对帮助我国汽车企业开拓乌克兰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艳 《汽车文摘》2022,(3):29-33
芯片短缺正在全球汽车产业范围蔓延,阻碍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我国汽车关键系统芯片进口率超90%,严重影响我国汽车产业链安全。通过梳理欧美日韩汽车芯片产业促进政策,总结了发达国家汽车芯片产业链发展历程、产业链发展框架和能力要素,包括税收、研究、设计、认证与测试、知识产权保护和投资要素,剖析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自主可控汽车芯片产业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制造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基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结合《汽车产业政策》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提出的具体措施和发展战略,从4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指出金融危机下,我国汽车工业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水平,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勇 《汽车情报》2004,(5):30-32
酝酿已久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望近期出台。这意味着使用了将近10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取向是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健全汽车产业法制化管理体系,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及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我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所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已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实用化的竞争发展阶段。随着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通讯等技术加速深度融合,ADAS系统普及率快速提升,车联网应用更加广泛,各类型企业纷纷加大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合作。本文基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的"智能网联、乘商用汽车政策和行业信息月报"数据库,对2015—2017年6月,各类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重要的合资合作项目进行梳理,并得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投资合作趋势。  相似文献   

12.
柯雯 《专用汽车》2010,(5):14-16
<正>5月4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举办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信息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通报了2010年度4月份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作为世界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汽车产业正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为使我国尽快成为汽车强国,政府进行宏观管理、行业规划,企业进行市场研究、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等都需要权威、  相似文献   

13.
促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汽车产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将面临重大挑战,无法抵御外来汽车的攻势;我国政府必须采取包括关税政策在内的多种税收政策工具激励汽车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迎接挑战。具体而言,有两类税收政策将有利于我国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即直接激励政策与间接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天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在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总结主要城市发展经验基础上,结合天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加快推动天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路。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天津作为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示范推广城市,应该把握发展机遇,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部门分工,尽快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主发展问题是目前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汽车产业政策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之一。以《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发布实施为主要标志,自主品牌汽车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自主品牌是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 自主品牌简单说是指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四个条件:  相似文献   

16.
综述 政策: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与鼓励下,从产能、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开始快速布局.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和规模逐步扩大,国内汽车企业纷纷加大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的投入.目前,一汽、上汽、北汽、长安、奇瑞、吉利、力帆等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都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制生产工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其中,上海汽车、比亚迪、长安汽车、江淮汽车和奇瑞汽车等多家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已面向消费者出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愈发凸显,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文章从政策和技术入手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国内的实际状况,提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宋瑞 《摩托车技术》2012,(9):17-I0001
7月2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任汽车行业建立落后企业退出机制。陔《通知》的发布和实施,旨任贯彻落实《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高汽车企业核心帝争力,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汽车产业由大变强。  相似文献   

19.
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众瞩目、备受关注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终于于2004年6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公布实施了。这部新政策的诞生势必对中国汽车业产生深远影响,必将有利于推进汽车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牌和自主开发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国产汽车销售和服务体系,促进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加快推进汽车产品法制化管理进程,保障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引导中国汽车产业走上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道路,为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走向汽车产业大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成峰 《上海汽车》2004,(11):13-15
文章根据新的汽车产业政策中限制非汽车生产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相关规定,探讨非汽车生产厂商跨行业投资经营汽车的失败概率与汽车行业高进入壁垒,分析国内非汽车生产企业跨行经营的现实原因,解析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