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参与了海外市场竞争以及汽车出口量的增加,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海外专利布局显得日益重要.本文从专利申请的地域、数量、核心专利以及专利引证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我国汽车企业海外专利布局的现状进行研究,指出了我国汽车企业相比跨国汽车企业的差距和不足,并就海外专利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球汽车专利数据库,对10家重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中国专利及PCT专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各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有效专利数、专利年度申请变化趋势、专利技术领域分布、研发团队、海外布局情况以及专利使用情况,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专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促进企业专利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国内外专利趋势、专利地域分布、主要专利持有人、专利演变趋势与技术热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动力电池研发生产企业在专利申请布局上还有所欠缺,国外企业在我国已经实施了专利布局策略,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对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热点趋势的把握以及国内优势专利资源的整合与产业化将是下一阶段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我国大中型车企陆续发展海外市场,为了规避国内企业可能面临的专利侵权风险,本文将对马来西亚的汽车全领域专利进行分析,以便于深入了解马来西亚汽车全领域的专利布局、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情况,为国内车企进入该重点市场做好专利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5.
丰田公司制定了全面的智能网联战略规划,并对智能网联技术开展大量的研发,进行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本文基于专利数据,通过对丰田在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布局规划情况,从专利申请的态势、研发团队构成、专利技术布局及研发重点方向、合作重点等系统梳理了丰田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研发情况,从宏观及微观角度解析了技术发展现状为国内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及专利布局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车距测量技术是车辆协同驾驶技术的安全保证。对国内车距测量技术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了车距测量技术的专利申请特点和趋势,对车距测量技术现状进行梳理,并通过建立技术功效矩阵图,总结了车距测量技术专利的各分支技术手段和技术效果,给出了专利布局的建议,为汽车企业选择合适的研发策略和专利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翔 《天津汽车》2010,(10):15-18
文章首先分析了丰田的混合动力轿车专利状态及市场地位,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与其专利申请数量的关系,然后分析本田、日产、通用、欧洲汽车公司及中国汽车公司的混合动力汽车专利申请数量,研究了汽车公司采取的混合动力汽车专利战略及其实际案例。最后建议在企业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中,要充分研究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专利地图,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方案,从而避免产品上市后,遭遇竞争对手的专利起诉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领导型企业佛吉亚公司为例分析了典型国外企业如何在中国进行汽车座椅的整体专利布局和关键部件专利布局,给出了基于专利信息的专利布局、专利技术演进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企业在进行专利布局时,具有分阶段、分产品、分部件实施的明确战略意图特点。佛吉亚的座椅专利战略中,既包括对于座椅产品的整体全方位六维布控专利布局策略、又包括对于关键部件的个性化布局策略,并注重专利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结合。通过对竞争对手专利信息的深入挖掘与分析,我国企业能够更好的透视目标企业的专利战略乃至于经营战略,可以更好的规避风险、有目的性的学习和借鉴,更好的促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9.
分析和利用专利记载的技术信息,可以有效协助确定研发方向,提升研发效率,降低重复研发风险。文章首先介绍了车联网的概念,然后利用专利分析方法,从专利申请态势、专利地域分布、专利申请人等方面分析了车联网专利宏观发展趋势,识别了国内车联网细分领域专利布局特点和车联网通信领域标准必要专利风险,最后给出车联网专利发展建议,以期为国内相关企业在该领域的专利战略和研发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与沿线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随着我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模式不断升级,近年来,我国汽车企业的海外业务不断深化拓展。汽车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如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等。但在中国汽车企业积极走出国门的同时,配套的汽车金融服务却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企业海外业务的较快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组织构成及我国汽车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时遇到的金融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建议,对帮助我国汽车企业利用现有金融配套体系开拓海外市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专利申请是企业对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或发明创造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然而,专利申请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以及复杂性,并且企业对于专利权以及目前我国专利法与专利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导致企业对专利权以及专利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存在误解。本文对企业在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做以下提示及分析,为企业正确认识专利以及专利相关法律政策提供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为了规避国内企业产品投放泰国市场时可能面临的专利侵权风险,本文将对泰国的汽车全领域专利进行分析,以便于深入了解泰国汽车的专利布局、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国内企业进入该市场做好专利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我国汽保行业的不断发展,专利保护问题成了困扰不少自主研发企业的难题。由于发明专利申请程序上具有"早期公开迟延保护"的特点,致使在专利申请后正式授权公告前("临时保护期")专利不能够受到与被授权后同等的法律保护。为规范"临时保护期"内专利的保护,2016年专利法司法解释二对此类情况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本文将以一起发明专利侵权案件为例,对于"专利临时保护期"内专利申请人如何进行维权以及正确适用相关规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希望可以引起广大汽保企业对专利临时保护期内的相关法律规定知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经连续多年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首位,在由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质量将成为今后发力的重点,汽车行业作为典型的研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每年汽车行业申请的专利数量不断提升,自主车企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同大型跨国汽车企业相比,自主车企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专利挖掘、撰写、申请、授权和维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如何充分利用专利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来对不同价值的专利进行筛选和分级管理,成为当前车企知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汽车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伍波 《摩托车技术》2013,(12):33-37
本文从1985年起对我国摩托车发动机相关专利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主要从专利申请类型、专利申请人类型、专利分布情况及主要申请人等方面对摩托车发动机相关专利的申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摩托车发动机相关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我国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今后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HID车灯科研水平较低,研究雷同重复、这一问题阻碍了我国HID车灯创新发展步伐;而国外申请人已有在我国实施HID车灯专利布局的倾向,我们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专利布局战略。从而稳固我国车灯市场份额,并抢占新兴市场。本文对HID车灯专利申请量年度趋势、申请的国家或地区、主要申请人、主要技术领域、主要技术构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我国的HID车灯进一步开展专利分析预警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正研究海外重点国家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对于我国企业把握目标市场发展走向至关重要。马来西亚是我国车企"走出去"的重要海外市场之一。近年来,吉利汽车等中国品牌汽车加快对马来西亚市场的开拓,并取得良好成绩。2019年,我国对马来西亚实现整车出口4.23万辆,出口额达6.52亿美元,位居我国出口市场第五位。建议企业持续关注马来西亚汽车产业政策最新走向及2021年即将出台的具体法规标准,及时调整"走出去"战略规划和产品布局,加强政策交流和风险评估,有效规避贸易和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找出中国汽车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文章对中国汽车企业的"走出去"现状进行了分析。总体上来说,目前主要企业均已在海外建立了生产工厂,海外并购也日趋活跃,但企业"走出去"战略尚不明晰,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形象不佳,对海外市场控制乏力。因此得出:中国汽车企业要明确海外发展战略,注重海外销售网络的建立,注重诚信经营,努力融入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19.
从1995年第一项专利诞生至今,一航红林专利申请量共计44项,专利实施率达到80%。其中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实施及产业化”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国家863计划、国家清洁汽车行动计划和贵州省科技创新项目等,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新能源专利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文章聚焦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专利,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专利的检索和整理,绘制专利地图,对自主品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专利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跟踪新能源技术发展动态、确立研发方向和分析竞争对手提供专利信息服务,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和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