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油机排放控制的重点是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两种污染物,文章对目前已经实用化的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将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与机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同时能降低NOx和PM的排综合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NOx和PM的机内净化方法,试验分析了EGR、高压喷射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低NOx和低PM两种理想燃烧模式对应放热率参数的阈值。结果表明:NOx净化达到欧Ⅳ标准时,所对应的归一化放热率阈值为0.045~0.049°CA-1;PM净化达到欧Ⅳ标准时,对应的归一化放热率阈值为0.045~0.06°CA-1;二者同时达欧Ⅳ的归一化放热率阈值为二者的交集0.045~0.049°CA-1。  相似文献   

3.
博世最新柴油喷射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忻文 《汽车与配件》1998,(27):17-18
汽车发动机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降低其污染物的排放越来越受到重视。柴油机特别是直喷式柴油机因其燃油经济好、CO_2排放量低而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柴油机的NOx排放较高,尤其是具有很大潜在危害的微粒(PM)排放也很高。 欧盟计划在10年内将使用柴油发动机的车辆的NOx的排放减少90%,PM的排放减少70%。柴油发动机的商用车辆的PM和NOx排放量要求10年内降低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车用柴油机主要排气污染物NOx和PM的产生机理,提出了一系列降低NOx和PM排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车用柴油机的13工况法PM和NOx比排放量与最大矩阵工况排放浓度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好的非线性相关性,可通过最大转矩工况PM和NOx的排放浓度直接估算13工况法比排放量,从而减少排放特性优化试验的人力、物力消耗。  相似文献   

6.
柴油机排放控制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柴油机排放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降低柴油机NOx和微粒(PM)排放的新技术,它们的特点、作用机理以及有待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柴油机排放NOx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 与其它类型的内燃机相比,柴油机在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及耐久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柴油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柴油机的优势不断得到提升,世界范围内的车用发动机出现了柴油机化的趋势.但是,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汽车发动机的有害物质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各国相应制定越来越严格的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法规.车用柴油机排放的有害物质主要是CO、HC、NOx及颗粒物PM,其中由于柴油机自身的燃烧方式,NOx及颗粒物PM的排放特别受到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颗粒物PM的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微粒捕集器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上.本文仅对NOx排放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NH_3—SCR法降低柴油机NO_x排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了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NH3—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的化学反应机理,阐述了该后处理技术结合优化缸内燃烧在提高柴油机燃油经济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NOx和PM排放等方面的优势,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车用柴油机NH3—SCR技术的机理研究进展及应用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9.
EQ6BT180柴油机降低NOx和PM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明彪  李欲晓 《汽车技术》2002,(5):27-29,42
介绍了在EQ6BT180柴油机上进行降低NOx和PM(微粒)排放的研究,通过具体的试验,分析了喷油泵泵端压力、喷油器孔径和孔数,燃烧室形状,供油提前角及进气温度等因素对NOx和PM的影响,并通过产品改进使EQ6BT180柴油机的排达到了欧洲I号排放标准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杨启梁老师的文章,介绍了在柴油机排放控制中,如何降低NOx和PM的排放是关键,柴油机的燃料在其排放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如何提高柴油品质、向柴油中添加含氧添加剂以及采用代用燃料都能有效的降低NOx和对NOx和PM的排放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探讨。我们推荐此文供大家参考,并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1.
基于喷射正时的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集成电控单体泵柴油机,讨论了喷射正时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喷射正时对滞燃期和速燃期有显著的影响,从而影响放热规律、缸内压力和燃烧温度,进而对NOx和PM排放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在中大负荷下,随着喷射正时的滞后,放热率曲线相对于上止点的相位滞后,缸内最高燃烧温度下降,NOx排放下降,PM排放升高。在中小负荷下,随着喷射正时的进一步滞后,NOx和PM的排放同时下降。  相似文献   

12.
<正>1柴油硫含量对排气后处理技术的影响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柴油机单靠燃烧改进等机内净化技术已很难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排气后处理技术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目前柴油机中使用的排放控制技术主要有:废气再循环装置(EGR)、氧化催化转化器(DOC)、柴油颗粒过滤器(DPF)和NOx催化转化器等。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可有效减少排放,特别是PM和NOx排放,但柴油中的硫会使催化剂中毒,严重影响排气后处理技术的  相似文献   

13.
<正>柴油机以其良好的经济性、动力性和工作可靠性而成为车辆的主要动力源之一,但其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柴油机机前预处理和机内净化措施,重点对柴油机PM和NOx排放后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评述了不同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雾霾现象越来越严重,民众对PM2.5以及PM10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正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排放污染与能源消耗是目前汽车行业最为关注的两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低温等离子体对柴油机尾气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对利用低温等离子体(NTP)技术净化柴油机尾气中的颗粒物(PM)、总碳氢(THC)和氮氧化物(NOx)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的输入能量和对柴油机尾气的处理量是影响NTP净化性能的主要因素.在低能量窗口(输入电压约为7.5kV)内,NTP对NOx净化效果较好,对PM和THC的净化效果较差;而在高能量窗口(输入电压为10kV)内,NTP能有效地净化PM和THC,却可能使NOx的浓度增大.在相同输入能量条件下,处理量越大NTP的净化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5.
1 前言 柴油机具有高的热效率、低的油耗和CO2排放,在车用动力中占有的比例逐年上升.与此同时,颗粒物(PM)和氮氧化物(NOx)成为柴油机排放物中的主要有害物质.针对重型柴油车国Ⅳ和国Ⅴ排放法规,从机内降低PM排放、而从机外转化NOx排放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选择催化还原(SCR)技术是目前降低柴油机NOx排放最有效的后处理技术之一,采用SCR技术可以使发动机在满足严格排放法规的同时,仍具有较高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在目前研究开发中的柴油机NOx后处理方法中,以尿素水溶液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Urea-SCR)最为成熟,它能在柴油机排气富O2且流量、温度和组分多变的反应环境下有效降低NOx排放.  相似文献   

16.
介绍1款在现有无废气再循环(EGR)系统且满足国五排放法规的柴油机基础上进行升级,以满足国六排放法规的柴油机。达到国六排放法规的首选柴油机技术路线是采用EGR系统和具有高转换效率的集成式后处理系统。开发结果表明,采用EGR 系统可以显著降低柴油机氮氧化物(NOx)原始排放,但同时会增加颗粒物(PM)排放。采用高压喷射可以明显改善发动机PM排放,通过进气节流可明显提高柴油机小负荷时的排气温度,确保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的高效运行,并有效降低NOx尾管排放。此外,采用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是目前降低柴油机PM尾管排放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柴油机具有热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的特点,一直以来是全世界中重型卡车的主要动力。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汽车有害排放物的控制日益严格,柴油机排气净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清洁柴油机已成为世界各国汽车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热门课题。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最主要的污染物是NOx和PM。总体来讲,降低柴油机排放的主要措施不外乎机前处理、机内净化和机后尾气处理。1机前处理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柴油机排气PM和NOx同时催化净化后处理技术,从同时去除PM与NOx的催化剂、低温等离 子体协同催化还原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角度,概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对使用低温等离子体(NTP)辅助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DPF)的多元催化净化系统对柴油机尾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TP可有效去除柴油机PM,最高净化效率可达67%,且受柴油机运行工况影响较小,但受能流密度影响较大,且NOx的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使用NTP/CDPF多元催化净化系统,两种净化措施能形成优势互补,对柴油机尾气中NOx、PM等污染物有良好催化净化性能,去除效率分别达82%、31%。  相似文献   

20.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伴随着柴油机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愈来愈受到重视。介绍了柴油机排气PM和NOx 控制技术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