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锰的心血管毒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体内外实验表明,锰能迅速富集在动物心脏,引起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和血压下降,这可能与心肌线粒体受损和Ca^2 通道受阻有关。迄今为止,锰的心血管毒性实验研究主要局限于体外试验、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尚缺乏慢性毒性试验的资料,其毒作用性质及其转归过程尚未完全明了,有必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粉尘的体外效应检验方法的研究,如粉尘溶血试验;对肺巨噬细胞和类巨噬细胞的毒性试验;气管培养与矿尘的相互作用等,但对各种方法的评价尚未获一致意见,对用几种方法综合评价的报道较少,今选用14种粉尘体外试验观察其对兎红细胞的溶血率与对大鼠肺巨噬细胞的死亡率影响,并进行两种结果的相关顺序检验以探讨两种方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过去铁路所用木材防腐剂,几乎全部为油状防腐剂和粘稠油载防腐剂。为了扩大防腐木材在造船、建筑、坑木和民用家具等方面的应用,需要无色或浅色,无臭,低毒,以及能在防腐木材上喷涂油漆的木材防腐剂。现在国外应用最广泛的防腐剂为加铬砷酸铜(CCA)及氨溶砷酸铜(ACA)。我们曾作过ACA的毒性试验证明其毒性较低。关于CCA的毒性,国外曾作过动物毒性试验及调查研究,认为使用时对人畜比较安全。CCA  相似文献   

4.
体外预应力梁在承受荷载时,体外预应力仅通过转向块和锚固点作用在梁体上,由于体外索和混凝土梁变形不一致,存在着应力滞后现象,导致体外索和钢筋混凝土梁之间协调工作能力的大小不等.本文结合广西科学基金项目"体外预应力加固梁的试验",通过分析转向块的设置、体外索的形状、荷载类型、有效张拉预应力、体内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偏心距、应力增量和混凝土度第几种影响因素,发现体外索和钢筋混凝土梁两者共同工作的规律:梁的刚度是决定体外索和钢筋混凝土梁两者共同工作的主要因素.本文结论对体外预应力基础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朔黄铁路T梁提载要求,针对桥梁的特点和构造,采用新型体外预应力体系对其进行强化加固。该体系的锚具、预应力束和转向器均与普通体外预应力不同,预应力损失不能直接按现行规范进行计算。通过24 m足尺梁张拉试验,利用IMC数据采集系统动态记录体外预应力筋在张拉过程中有效应力的整个变化过程,简捷准确地获取了新型体外预应力体系锚固损失、摩擦损失的试验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锚固损失为0.98%σcon,摩擦损失为1.6%σcon,摩擦因数μ为0.063。试验结果为该新型预应力体系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效计算依据,也为今后改善体外预应力结构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要加快科学研究的步伐,必须采用现代科研方法来进行。科研方法少不了数理统计技术,医学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在医学统计方法中,许多统计概率分布、统计检验与实验设计方案等都是已经成熟的统计理论方法,我们在实践中要注意其适用条件与范围,正确地加以运用。近些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过去做不到的事而今有了可能。如判别分析法在数理统计诊断(计量诊断)中的应用;多因素试验的析因设计分析;多元回归在人群疾病分布以及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环境致癌、致畸和致突变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药物合成和环境监测中的数学质量控制;临床试验,预防接种试验和实验研究中的序贯设计分  相似文献   

7.
过去人们认为二氯甲烷是一种毒性较低的有机溶剂,具有麻醉及对肝脏较轻微的毒性。自1972年Stewart报道二氯甲烷在体内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后,国外一些学者对二氯甲烷的毒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二氯甲  相似文献   

8.
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于五十年代曾进行了蒸汽机车燃烧型煤试验,结果表明对节省燃料是有利的;其后由于型煤粘结剂—沥青在燃烧中的毒性问题有不同看法而终止。八十年代再次提出蒸汽机车使用型煤问题。铁道部科委、北京分局科委、分局环保办要求我站,对燃烧两种煤的废气进行试验调查。1980年9~12月,我站先后在南口机务段,三家店  相似文献   

9.
Cd是主要的工业污染金属之一,较广泛地存在于工业环境和受污染的生活环境中。其对人及动物的某个器官或某个系统的毒性,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又开展了Cd对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Cd可抑制体内外的抗体生成反应和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但未见整体动物接触Cd对体内淋巴细胞转化影响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体外筋应力增量的试验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对七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和研究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体外筋应力增量和梁体的整体变形关系 ,推导出了以构件的挠度和梁端转角为参量的体外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 ,并将试验结果与该公式的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 ,这种计算方法是简捷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4根梁试件的单调加载静力试验,对体外预应力CFRP筋高性能混凝土T型梁和有粘结预应力CFRP筋高性能混凝土T型梁的受力过程、破坏形态、抗弯承载力、延性和变形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体外预应力与有粘结预应力梁试件均具有较高的抗弯承载力、较大的位移延性和变形能力;体外预应力梁中体内预应力筋的应变增量比相应的体外预应力筋大得多;随着配筋率的增加,有粘结预应力梁试件的抗弯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但其位移延性和变形能力有所降低。此外,应用商用软件ANSYS对4根梁试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重载电力机车钩缓系统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同类型重载电力机车钩缓系统建模方法进行研究,提供了非线性迟滞特性缓冲器及两种典型重载电力机车钩缓系统的建模方法,建立了由4节机车及1节简化货车组成的列车模型。以DFC-E100及13A/QKX-100钩缓系统为例,通过列车仿真验证了建模方法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所建立的钩缓系统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重载电力机车钩缓系统实际运行状态,仿真结果重现了两种钩缓系统在线路试验中表现出的稳定性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以体外预应力在旧桥加固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为背景,对缺少设计资料的旧板梁进行了承栽力试验,以试验数据为基础为同类型的板梁进行了体外预应力加固.为了进一步对加固后的试验梁进行评定,又进行了200万次的疲劳试验,对评定结果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铁路客运电子支付投诉处理存在的流程繁琐、方式单一等问题,从客票系统票价、退款金额、投诉退款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电子支付投诉处理机制进行优化,提出了根据金额、类型、普遍性等因素进行分级审批办理的机制,同时引入风险资金池机制,实现对符合退款条件的投诉进行先赔付、再分析的客户优先机制。阐述了2种处理机制在铁路客运电子支付投诉处理中的优越性及可行性,该优化研究可达到提高退款投诉处理时效性,提升旅客满意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由于部件的设计原因导致的牵引系统接地保护试验故障诊断不准确问题,从系统和部件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排查出是由于牵引功率单元IGBT驱动电路部分器件的设计选型不当所致。通过调整IGBT驱动板短路保护电路电容、电阻的参数并通过试验验证,解决了此类问题。通过系统的研究分析及IGBT驱动电路的优化设计,可准确定位故障,利于动车组牵引系统的检修维护。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报道用蛋白定量试验判定化合物对体外细胞的毒作用,亦有用来评价城市烟雾对传代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本文探讨了该试验的若干影响因素,并以此法测定了几种化学品的细胞毒性。材料与方法一、细胞的种类和培养方法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简称)的制备及培养法。用本校动物部繁殖的昆明种雄性小鼠,体重25g左右。的制备基本按华斯莱氏方法。每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重点从直驱驱动结构和直驱永磁同步电机两个方面对永磁直驱系统进行了研究,首次实现了在电力机车上的装车应用,并进行了牵引系统的地面试验和整车滚动试验台试验,试验表明了系统在高效、节能等方面的优越性。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为永磁直驱技术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积极推动永磁直驱系统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8.
7 铁道技术监督系统在我国重载、高速、安全运输中的作用7.1 我国铁路运输的战略目标建国以来铁路系统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 90年代以来各项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铁路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过去一度由于成都重庆间高速公路大大快于铁路运输 ,致使成渝高速公路颇受旅客青睐 ,铁路旅客人次比往年同期下降 60 % ,成渝铁路被迫取消两次列车。今后即使提速不多的试验成功 ,成、渝路运行时间从 9h缩短到 6~ 7h ,仍比高速公路汽车的运行时间多一倍。可见 ,切实贯彻“科教兴路”发展战略已刻…  相似文献   

19.
生物法处理低温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生物法(SBR、MBR)处理低温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培养的污泥随着水温的降低,微生物的种属经过自然的筛选和淘汰,能够逐步适应低温的自然环境,MBR处理低温污水的效果可接近正常温度的水平,SBR低温运行由于泥水分离效果变差导致有机物去除率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明扼要地总结了50余年来,由于生产实践地需要,在铁道部的组织与领导下,路内各有关单位围绕滑坡的分类、分布、变形机理、力学机制、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勘测试验、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工程措施等诸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取得的成果,形成了滑坡防治的成套技术,并历经实践考验,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