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予  王珊娜 《世界海运》2012,35(12):5-8,35
以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和经典案例为基础,建立班轮公司定价策略的博弈模型,进而分析班轮公司之间在制定运价策略上的相互影响和博弈结果,并对不同情况下的博弈定价策略提出看法。研究表明,班轮公司之间的博弈对其班轮运价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扩散的背景下,博弈对班轮公司制定运价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成本应始终是班轮博弈定价的核心导向。  相似文献   

2.
尽管经历“十一”黄金周,但本期我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行情并未呈现往年鲜明的“U”型走势,节前货量不够火爆,节后也未能迅速恢复,同时随着圣诞货运即将结束,各大航线运价下跌压力渐大。2008年10月17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报1124.92点,上海地区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报1074.59点,都较上月同期微跌0.8%。  相似文献   

3.
来自上海航交所2008年3月14日信息,中日集装箱航线运价再次逼近零运价,这是最近几年我国出口日本集装箱班轮航线海运费连创新低的延续。本文在这一背景下对中日航线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负运价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论述中日航线贸易及集装箱运输市场概况,其次对中日航线状况进行了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中日航线运力和运量关系、中日航线单箱收入和成本、班轮公司间的决策行为、行业协会协调行为、政府行为等五个方面对中日航线集装箱市场出现负运价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论证。最后,作者从完善执行运价报备制度、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功能、规范市场秩序三个方面提出了平稳运价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集装箱运价是在传统的杂货船班轮运价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鉴于集装箱运输在固定航线、固定挂港上投放了固定舱位的船舶.因此,也就需要制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运价来揽取货源。从理论上讲,班轮运价包括表定费率(Tariff Race)、自由费率(Open Rate)两大类,尽管表定费率始终是班轮运价的主要形式,与不定期船运价相比,它不象不定期船运价那样变动激烈,也不象不定期船运价那样对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反应敏感。但是,作为特殊地位的自由费率,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营这一环境下尤为重要一据有关资料显示.  相似文献   

5.
李巨伟 《集装箱化》1999,(11):31-32
我国铁路从50年代开始开展集装箱运输,到70年代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有40多年历史,但发展较为缓慢。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集装箱运量以每年27.9%的速度递增,其中,港口国际集装箱运量年均增长高达33.9%,而铁路国际集装箱运量年均增长不足26%,且绝对增长值小。集装箱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方式,是实现铁路货运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运输优势,大力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期前期,随着我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行情回暖,各大航线的运价调涨计划纷纷出炉,货主也由此加快出货步伐,航线总体运价出现小幅回升。但受“五一”影响,节后第1周,总体出口货量便较节前明显萎缩,运价亦有所回落。但后期货量有所恢复,运价止跌企稳。  相似文献   

7.
刘仲平 《集装箱化》1994,(10):6-8,13
集装箱运输是高效率的现代化运输方式,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手段。虽然它所承运的运量只占全球总贸易量的20%~30%,但其所承运货物的价值却占总贸易值的70%~80%。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船公司竞相发展集装箱船队,以在班轮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并获取利润。  相似文献   

8.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4月,上海航运交易所开始试发布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简称CCFI)。近6年的运行表明,CCFI客观、及时地反映集装箱运输市场的“阴晴”变化和运价走势.成为继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和巴尔的摩油轮运价指数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海运运价指数。  相似文献   

9.
5月,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需求未见往年旺季特征.货量与3、4月份基本相当。尽管欧洲航线运价小幅上涨.但北美航线运价下跌明显,拖累综合指数继续下探。5月29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跌破800点,为798.04点,较上月下跌3.0%。  相似文献   

10.
在同等市场运价水平下,运营成本高的集装箱航运公司在国际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而航线网络成本低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就具有竞争优势,在同等市场运价水平下能取得更好的航线效益。本文从3E级船来分析集装箱运输企业的航线成本,以对读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走过跌宕起伏的2002年,站在岁末的平台上,回望一路走来的岁月,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编委会主席PETER LEE近日向记者明确表示:无论集装箱货量与运价,持续数月一路走高的景象已经表明,从2001年延续开来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低迷状态已经结束。走出低迷笼罩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目前整体正趋好发展。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前景,应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前低后高,集装箱货运旺季延长 2001年开始的世界经济衰退在美国“9·11”事件的影响下“雪上加霜”,全球航运市场非但没有解脱跌入低谷的“厄运”,而是更加重了低迷笼罩的阴霾。进入2002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就凸现运力过剩、运价下跌的危机,远东至欧洲、远东至美国航线出现了近20年来从未有过的“运价黑洞”,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PETER LEE认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船检》2011,(3):73-74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正值农历新年前后,运输需求“新年效应”明显,整体呈现出前高后低之势.市场运价由稳转跌。25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为1056.06点,较上月同期下跌0.4%。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船检》2011,(3):74-74
埃及、利比亚政局动荡.布伦特原油现货价加速攀升并摸高116美元/桶,环比平均上涨15%。原油运输成交略增,燃油成本上涨.加之政局动荡,使挣扎在保本点的运价月初开始反弹.并由大船型逐级向小船型市场传递。波罗的海原油综合运价指数28日报919点,较上月底上涨39%,平均上涨4%。  相似文献   

14.
本期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正值“五一”黄金周前后,但今年的长假对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往年稍小,大部分航线货量自4月明显回升之后始终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前旺后淡的“节日综合症”不鲜明,仅日本航线节后货量下滑较多。5月18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1021.75点,较上月同期上涨1.6%;上海地区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为1033.11点,较上月同期上涨1.8%。  相似文献   

15.
本期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总体需求基本呈平稳态势,但各大航线表现不一。欧洲、北美航线虽已进入传统旺季期,但旺季特征迟迟不显,货量增速缓慢,运价稳中略有波动;日本航线处于淡季,货量不济,运价不断下挫。综合指数表现出持续盘整之势。2008年6月2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报1138.73点;上海地区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报1142.17点,分别较上月同期微涨1.4%和1.6%。  相似文献   

16.
《集装箱化》1995,(5):27-27
占全国铁路集装箱运量之首的上海铁路局,制定了从1994至2000年的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规划。此规划可分二个阶段.1994~1995年(“八五”后两年)力争年递增20%.运量由300万吨增加到400万吨;1996~2000年(“九五”期间)力争每年递增10%,运量从400万吨增加到650万吨。  相似文献   

17.
《集装箱化》2008,19(5):40-40
本期伊始,由于货量支撑乏力的状况并没得到改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行情依然无法摆脱前期的颓势,受此影响,市场整体运价再度振荡下行。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疲软行情之后,市场开始出现回暖迹象,其中欧洲、北美航线出口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部分航线运价有所回稳。2008年4月18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报收于1112.61点,上海地区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报收于1104、13点,分别较上月同期下跌2.9%和0、5%。  相似文献   

18.
杨靳 《集装箱化》1997,(4):21-23
在经济学上,价格是一种分配资源的手段。在集装箱班轮市场上,运价作为运输商品的价格,是调节托运人和班轮公司利润的工具。如何合理制定运价,使之在托运人和班轮公司之间合理分配利润.是即将要得到运价制定权的我国航运企业以及托运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本就现代集装箱航线广泛采用的CBR费率体系和FAK费率体系的制定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秦鹏 《集装箱化》1995,(6):27-28
自从本世纪50年代泛大西洋轮船公司(美商海陆运输公司的前身)首次采用集装箱运输以来,世界海运业.特别是班轮运输业经历了一场革命,集装箱运输提高了运输效率,加速了船舶周转.降低了装卸成本。这一切给班轮运输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作为航运市场反应最为直接、最为敏感的运价,也不断地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闵光 《海运情报》2005,(7):16-16
由于集装箱运输量扩大和运价的上升吸收了燃油费和租船费的迅速上涨,世界主要班轮公司2004年的收入和利润都比上年增加。包括中国海运在内,东方海外、美国总统轮船等9家公司的营业额营业利润率都突破了10%。虽然企业间有差别,但各公司的收益能力都大幅提高。以日元换算的营业利润,6家公司超过了500亿日元,长荣的营业损益改善了230亿日元,从赤字转为盈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