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earthquake 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ite to sitting the Qinshan Nuclear Power St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According to site investigation drilling, sampling, seismic sound logging wave test in single-hole and cross-hole, laboratory wave velocity test of intact rock, together with analysis of the site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seismic wave test results of the site between strata lithology and the geologic structure wer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s of seismic waves with the site lithology and the geologic structure were set up.The dynamic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grades of weathering profile were deduced. The results assist the seismic design of Phase Ⅲ Qinshan Nuclear Power Plant, China.  相似文献   

2.
Introduction The project of Tianwan Nuclear Power Plant,located in Pashan, at the south foot of HouyuntaiMount, northeast of Lianyungang City, JiangsuProvince, is entitled State Key Project in collabo-ration with Russia. This project is carried out atthree phases, with two reactors to be built at eachphase. Important constructions such as the nuclearislets and the normal islets are all situated at thebedrock zone. With regard to the field study of thenuclear power plant, the authors have…  相似文献   

3.
Based on a shaking table experiment of 1 : 25 scale frame-shearwall structure model with steel transfer trusse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seismic responses in elastic and elastic-plastic phases with de- structive forms of the structure were studied. It was observed that cracks were developed with earthquake wave acceleration increasing, but no severe crack was developed in the structure during the experiment. In the seismic responses caused by artificial wave, site wave and E1 Centro wave, that caused by the artificial wave is the most intense one. Displacement angle between steel transfer trusses is large, which means the transfer stories might be weak. However,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 transfer trusses is good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can satisfy seismic fo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in the region of intensity 6.  相似文献   

4.
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步骤,是降低施工过程地质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三维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是利用地震波反射原理,采用地震层析成像及全息岩土成像技术的新型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国内应用较少.文中介绍了三维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方法,并结合工程地质类比法,对新建大瑞铁路尖山岭隧道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研究结果表明,三维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效果良好,准确率达到90%.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地震波作用下水平成层场地的动力响应特征,设计并开展了水平成层场地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并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对水平成层场地在时域和频域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在水平成层场地内自下而上传播过程中被放大,场地表层碎石土层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强于下覆软岩层和硬岩层,碎石土层加速度放大系数达到5.94;地震波从硬岩层传入软岩层时,高频成分(27~40 Hz)被吸收,低频成分(0~22 Hz)被放大,地震波从软岩层传入碎石土层时,7~27 Hz频段进一步被放大,同时,碎石土层内的地震波表现出双卓越周期特性;反应谱峰值随着输入地震波幅值的增大而增大;软岩地层在反应谱周期T0.3 s部分表现出衰减效应,在周期T0.3 s 部分,自下而上3个地层的反应谱表现出放大效应;碎石土层/软岩层分界面对地震波能量具有一定的聚集和放大作用;软岩层/硬岩层分界面对地震波的能量仅仅表现为聚集作用;在碎石土层内,地震波的能量被放大,Hilbert能量谱由单峰发展为三峰,峰值在时间轴上向坐标轴正方向发散,在频率轴上由低频向高频移动.   相似文献   

6.
公路工程地质中的地形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VRML自动化技术处理公路建设中的多层地质体钻孔数据,构建地质构造真实结构三维模型,实现基于虚拟地理环境下的地质构造三维可视化,有助于解决具有断裂构造的地质体全景显示和动态交互的问题,该研究成果能够被用于公路建设中的地质工程地下构造分析,为辅助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含倾斜夹层场地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为可能的场地加固提供指导,基于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含倾斜夹层场地在El 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加速度、应变及位移响应特征,同时通过频谱分析讨论了夹层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并用拟静力分析得到场地的启动临界加速度及场地的稳定系数. 试验结果表明:夹层对于加速度峰值存在明显的削弱效果,加载地震波峰值越大,削弱程度越大,同时基岩中加速度放大系数呈现“量级饱和”特征;夹层处应变峰值最大,当加载地震波峰值大于0.33g时,场地平台与斜坡拐角下基覆中存在另一峰值,应变形状呈现“W”形;夹层对20 Hz附近频段的傅里叶幅值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同一土层反应谱卓越周期基本一致,不同土层反应谱差别较大,夹层处(0.31 s)卓越周期大于基岩(0.19 s)与基覆处(0.21 s);拟静力分析显示0.33g时场地的稳定系数为3.16,强风化带启动的临界加速度为1.42g.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G108周至一宁强段公路灾害概况和特征进行实地调查,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河流特征和人为影响等方面分析和研究了灾害的形成.发现该段常见的公路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和水毁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路基沉陷及沿河公路水毁5类,其中崩塌、滑坡并口沿河公路水毁尤为严重。最后,针对各种公路灾害类型,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高速铁路双线隧道衬砌纵向裂缝对结构抗震安全性的影响,针对《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IV级围岩开展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采用改进的静动耦合剪切模型箱,考虑隧道埋深、衬砌开裂位置和开裂形式3个影响因素,分析隧道衬砌的地震动应变和结构内力响应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在地震剪切波作用下,浅埋隧道和深埋隧道衬砌结构的破坏形式分别为受拉破坏和受压破坏,破坏位置均首先出现在拱腰,对应的无裂缝衬砌破坏时振动台台面输入波峰值加速度分别为0.8g和0.9g;拱顶和边墙处裂缝对隧道衬砌结构抗震安全性影响较小,而拱腰处裂缝影响显著;浅埋和深埋条件下,拱腰处有裂缝的衬砌破坏时振动台台面输入波峰值加速度分别为0.5g和0.6g;纵向裂缝的开裂形式不同,衬砌破坏时对应的峰值加速度基本相同;在深埋条件下,相比于正截面裂缝,拱腰处斜截面裂缝导致衬砌结构破坏后变形速度加剧.   相似文献   

10.
对历年来库区公路建设中所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地质灾害形成的条件,初步探讨了地质灾害形成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历年来库区公路建设中所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地质灾害形成的条件,初步探讨了地质灾害形成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山区公路滑坡体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等条件,考虑滑坡岩体在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2种情况下,运用极限平衡法和Flac法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以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和压力灌浆为主、结合岸坡防护等辅助措施的治理方案,并用Flac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与分析,验证工程治理措施的加固效果,保证滑坡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山区公路边坡滑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山区公路滑坡体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等条件,考虑滑坡岩体在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2种情况下,运用极限平衡法和F lac法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以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和压力灌浆为主、结合岸坡防护等辅助措施的治理方案,并用F lac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与分析,验证工程治理措施的加固效果,保证滑坡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以地表爆破为振动源,通过控制不同的炸药量和爆心距来模拟不同强度的地震波,并利用工程地震仪实测振动源附近的隧道衬砌结构的动力响应,通过滤波和分离处理得到代表性的速度时程曲线;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并加载监测到的速度时程曲线,以此来模拟爆破地震波对隧道衬砌不同断面不同部位的动力作用,并来探讨爆破地震对邻近隧道的影响范围和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结合某实桥 ,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根据桥址场地建立了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通过对该桥桥址处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得出了桥位处的地震动参数 ,并合成了桥址处基岩人工波时程和场地土人工波时程  相似文献   

16.
瑞雷面波法是近几年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一种有效勘察方法。文中首先采用频率空间域τ-p变换来提取瑞雷面波,它能有效压制假频和端点效应;其次采用相邻道计算频散曲线,能准确检测局部和小区域异常。使得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地质条件差时也能大大提高瞬态瑞雷面波勘探的可行性,并提高了纵、横向分辨率和精度。通过梅龙高速公路某段试验解译与钻探资料的对比分析,说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结合江顺大桥的勘察实践,介绍水域地震反射法在探查断裂构造的地质效果,说明水域地震反射法可有效探明断裂构造的分布范围和构造特征,为桥位的选择及桥型方案的比选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及邻近地区滑坡发育宏观地学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及邻近地区滑坡地质灾害受地质构造、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大气降水等因素的制约,构造-岩性-地貌组合条件控制着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强烈的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滑坡体的集中分布地段,大型滑坡主要密集分布在地貌阶梯附近;构造应力场与滑坡滑动方向有密切关系;地貌深切的河谷及丰富的降水利于滑坡发育;滑坡发育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地貌发育形成变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以杨家屋场滑坡为例,对三峡库区及邻近地区滑坡发育宏观地学背景进行了分析,以便对该地区滑坡发育有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某空间框架式索塔3塔连续梁支承体系斜拉桥为例,采用多点时程反应分析方法研究了纵向和横向多点激励(仅考虑行波效应)对该类型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纵向多点地震激励下,行波效应对3塔斜拉桥中塔受力影响较小,边塔较大;同样,行波效应对两中跨主梁影响相对较小,两边跨则较大。横向多点地震激励下,无论是对于3塔斜拉桥中塔还是边塔,行波效应对于主塔受力是有利的,随着行波波速的降低,主塔响应呈下降趋势,对主梁来说,则可能放大主梁地震响应;存在一个最不利行波波速,在该行波波速下,结构响应取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南山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山风景名胜区是重庆市主城区地质灾害比较发育的区域。基于现场调查和观测,遴选出地形坡度、地层岩性组合、地质构造、堆积体厚度、地下水和工程活动等6个致灾影响因子,并采用专家系统法进行指标赋值,采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因子评价模型,据此基于GIS平台将南山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轻危险区、中危险区、高危险区和极高危险区,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65.2%、18.1%、13.2%和3.5%,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研究成果可为风景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