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延长三元催化转化器使用寿命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元催化转化器是现代汽车发动机的一种机外净化装置,它能够有效地降低汽车尾气中CO、HC和NOX的含量,满足日益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要求。要使三元催化转化器正常地发挥降低排污的效果,关键是发动机混合气的空燃比必须控制在理论空燃比(14.7)附近,以防止不完全燃烧,避免未燃混合气进入三元催化转化器内。  相似文献   

2.
豪彦 《汽车与配件》2003,(39):30-32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中有害成份主要有CO、HC、NOX及PM等,与同等功率汽油机相比,虽柴油机HC、CO排放较少,但NOX与PM排放较多,柴油机微粒排放约是汽油机30~80倍.在柴油机整个使用寿命期内的排放污染物中,PM和NOX分别占22%和21%.NOX主要是NO和NO2,N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通过对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的分析,提出通过优化汽车设计、提高排放与检测标准、提高燃油品质、开发新能源汽车等措施来应对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实际车用Urea-SCR系统低温NOx转化效率低和尿素结晶等弊端,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固体铵SCR系统以改善SCR系统的特性。本文对比分析了SCR系统氨气前驱体分别为32.5%尿素水溶液和固体铵盐的优劣。阐明了固体铵SCR系统的反应原理,及在排放法规日益严格的社会背景下,该技术在降低柴油汽车尾气NOX排放的优势。并详细介绍了车用固体铵氨气直喷SCR尾气后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情况。最后对固体铵SCR系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睿 《时代汽车》2023,(19):16-18
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愈加严重化,不仅会严重破坏大气环境,对人们身体健康也会带来一定影响。重视和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控制,落实各项管控措施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此,本文对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汽车尾气排放污染问题严重成因,并提出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尾气得到有效净化处理、改良汽车燃料成分,减少有毒有害碳化物排放等措施,以期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早日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目标,达到绿色出行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汽车总装配车间汽车尾气排烟装置的现状,从环境、产品结构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新建汽车尾气抽排系统的改进方案,包含技术要求、工艺布局和工艺流程,使新建汽车尾气抽排系统具备所有车型尾气抽排能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当前野战车载系统在发电、舱内制热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论证了汽车尾气能源在野战车载系统中综合应用的可行性,描述了基本原理,提出了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8.
纳米TiO2含量对汽车尾气因子降解效能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汽车尾气降解材料测试室,测试以超声波分散法制备的不同含量的5种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对汽车尾气因子的降解效能。选用车辆处于怠速工况下所排出的汽车尾气为试验样本,依据纳米光催化材料降解率计算公式,计算出不同含量的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对汽车尾气中有害因子NOx、HC、CO的平均降解率。测试结果表明: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对汽车尾气中NOx、HC、CO等因子具有一定的影响效能,且降解趋势一致。不同含量的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对汽车尾气中各因子的影响效能随时间的变化降解率不同;对应于汽车尾气因子NOx、HC、CO具有最佳降解效能的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的含量分别为4%、2%、4%。  相似文献   

9.
柴油质量对NOx和PM排放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柴油机排放的关键在于控制NOX和PM的排放,主要依赖于柴油品质的提高和后处理技术的发展。文中重点分析了柴油性质中硫、芳烃、十六烷值和馏程对NOX和PM排放的影响,探讨了当前用于控制NOX和PM的主要后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给人们出行提供方便的同时,汽车尾气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其污染物还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汽车尾气排放的治理和控制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危害入手,对影响汽车尾气排放的因素以及当下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的主要技术进行了简述,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总结了汽车尾气治理和净化技术,以全面改善汽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配件》2000,(45):19-20
伏尔伏公司努力降低源于石化燃料的CO_2排放量,以致力于减缓温室效应。汽车尾气中CO、NO_x、HC等对人体健康都是有害的。而CO的排放也将导致水中氧气含量的减少和水土酸性的降低。公司关注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及再循环问题。伏尔伏公司已在34个工厂和部门贯彻了环境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张雪 《时代汽车》2023,(10):119-121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超过4亿辆,而尾气中含有大量余热,造成了极大浪费,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热量加以回收利用。诸多学者为提高汽车尾气余热利用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做出了不懈努力,主要涉及改进换热器的结构以及选用高效换热的相变材料。现有的汽车尾气余热利用换热器仍存在与汽车尾气排气管道连接不紧密的问题,造成尾气泄露,使换热器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用于汽车尾气余热利用换热器和汽车尾气排气管之间的连接装置,本装置可以实现两者快速、紧密对接。  相似文献   

13.
代洪 《汽车维修》2011,(6):12-14
废气再循环是目前有效减少汽油发动机NOX生成量的一种技术措施。在发动机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量与混合气中氧的浓度、燃烧温度及高温持续的时间有关,其中氧的浓度、燃烧温度是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NOX是车用柴油机排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了适应更严格的排放法规,必须采用机外净化措施来控制柴油机的PM和NOX排放,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柴油机机外净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分析了SCR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反应机理,研究了影响SCR系统NOX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对SCR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NOX是车用柴油机排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了适应更严格的排放法规,必须采用机外净化措施来控制柴油机的PM和NOX排放,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柴油机机外净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分析了SCR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反应机理,研究了影响SCR系统NOX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对SCR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研制汽车尾气降解材料测试室,测试以超声波分散法制备的不同含量的5种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对汽车尾气因子的降解效能。选用车辆处于怠速工况下所排出的汽车尾气为试验样本,依据纳米光催化材料降解率计算公式,计算出不同含量的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对汽车尾气中有害因子NOx、HC、CO的平均降解率。测试结果表明: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对汽车尾气中NOx、HC、CO等因子具有一定的影响效能,且降解趋势一致。不同含量的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对汽车尾气中各因子的影响效能随时间的变化降解率不同;对应于汽车尾气因子NOx、HC、CO具有最佳降解效能的纳米TiO2光催化材料的含量分别为4%、2%、4%。  相似文献   

17.
汽车尾气排放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对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都越来越严格。进一步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水平,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执行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对于治理大气污染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汽车尾气排放己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在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平均有83%的CO,74%的HC以及41%的NOx是由汽车尾气排放形成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已逐渐上升为我国许多大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9.
温雯 《北京汽车》2008,(4):35-38,42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紧缺的现实,迫使人们必须降低内燃机排放,提高燃油经济性。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柴油机的排放性能优于汽油机,但加上三元催化转换装置后的汽油机,其排放性能大大提高。文中分析了柴油机产生氮氧化物(NOX)、微粒、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CO)的条件,根据排放物的生成原因,从柴油机的机内净化角度,阐述了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废气再循环以及掺烧对NOX和微粒等排放的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汽车尾气的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为了减少尾气排放,汽车领域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机内净化与机外净化。作为尾气排放后最近的接触源,从道路角度切入进行治理,也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近年来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领域。为了深入了解汽车尾气路面净化材料的发展,系统地梳理并回顾了汽车尾气净化过程中使用的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催化材料主要包括二氧化钛基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ABO3钙钛矿结构催化剂、介孔材料催化剂以及其他催化剂,分析了不同催化剂的作用机理以及优缺点。由于道路实际的开放条件、尾气净化材料与尾气接触不够充分、易于达到自身净化极限等问题,从梳理高效路面尾气净化材料的改善技术出发,提出了路面汽车尾气净化材料研究的发展方向,即降低贵金属用量、开发新型稀土复合氧化光催化材料,以及多元化、功能化发展等。这一领域的研究,显示出路面尾气净化技术的光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