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盾构隧道在设计前期需要进行大量工况的隧道管片内力计算,计算时采用梁-弹簧模型可以较为接近实际情况,但采用该模型需要使用有限元软件实现,建模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为了简化盾构隧道管片内力的建模分析过程,文章对Abaqus及其二次开发功能进行了介绍,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内嵌的Python脚本语言和前处理接口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盾构隧道管片内力建模计算的自动化、参数化,并通过实例证明二次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分析效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ANSYS的桥梁参数化建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平台上,利用ANSYS二次开发工具UIDL,APDL,UPFs,以及visual C++,Visual Fortran,实现参数化建立桥梁有限元计算模型的技术和方法,并给出了2个工程实例。相对传统的手工建模方式,参数化建模能显著减少工作量,缩短桥梁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3.
基于有限元综合程序ANSYS二次开发波折腹板组合梁桥参数化建模和计算模块,将模块嵌入到ANSYS的系统之中,参数化建模模块能够通过界面对话框参数输入的方式,快速建立波折腹板组合梁模型。计算模块针对公路桥梁的计算特点和规范要求建立多种荷载工况,能够进行多工况的自动求解计算。后处理部分也针对求解结果进行了分类汇总和选择输出,使计算结果的输出和整理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和容易。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平台上,利用ANSYS二次开发工具UIDL,APDL,UPFs,以及Visual C+ +,Visual Fortran,实现参数化建立桥梁有限元计算模型的技术和方法,并给出了2个工程实例.相对传统的手工建模方式,参数化建模能显著减少工作量,缩短桥梁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BIM技术在新奥法隧道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开展隧道初期支护构件的参数化建模研究。通过研究锚杆、小导管、格栅钢架等初期支护构件在隧道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特点,利用Revit进行二次开发,研究隧道构件的参数化建模方法,通过改进算法开发一种能够实现初期支护模型快速创建与自动布设的插件。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Revit进行二次开发,能够显著提高新奥法隧道初期支护构件的建模效率,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公路隧道工程BIM参数化建模为研究内容,以Revit+Dynamo的建模方法为工具,探究了Revit+Dynamo参数化隧道模型构建的解决方案,自主编写开发了Revit+Dynamo参数化隧道模型构建体系,实现了隧道实体部分的快速精准建模,并将此方案应用到寨冠隧道实体部分模型的构建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为推动BIM技术在隧道工程的应用,提高隧道BIM模型创建效率,依据参数化理论对隧道构件帽檐斜切式洞门参数化建模进行研究。帽檐斜切式洞门由不规则直纹曲面构成,无法通过简单的形体创建与布尔运算完成建模,设计及建模过程耗费大量精力。为提高设计效率,通过研究帽檐斜切式洞门结构物其自身独特的结构特点以及在隧道设计与施工过程的特点,利用MicroStation的开发工具MVBA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创建洞门的参数化方法,开发出能够高效创建帽檐斜切式洞门模型的程序。该程序在设计过程动态预览模型,能够提高设计效率,且支持动态精确放置,自动统计工程数量。  相似文献   

8.
合理的四心圆公路隧道断面形式有助于改善衬砌结构的受力状态,减少复合式衬砌的开裂病害,提高隧道结构的耐久性。该文通过Ansys软件APDL参数化编程平台,基于“曲率连续”的设计思想,构建了拱脚区局部洞形几何尺寸参数化建模方程,建立了锚杆加固区等效力学参数计算方法及数值模拟模型,揭示了四心圆公路隧道拱脚区域局部洞形参数设计对衬砌结构内力的影响规律,结合实际工程研究显示:隧道拱脚弧与中墙弧的半径和长度对于隧道复合式衬砌结构内力的影响较明显,增大拱脚弧半径对于抑制衬砌结构内塑性区发展的效果最为明显;为了减小衬砌结构的开裂风险,提出采用衬砌拉应力为控制目标进行局部形状优化思想,通过中墙弧圆心角θ2、拱脚弧圆心角θ3及中墙弧半径R2对衬砌结构内力极值的敏感性及影响规律分析为皮家岭隧道洞形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工程经验法在山岭公路隧道应用时所面临的不同项目经验数据收集、获取和分析难度大的问题,提高公路隧道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基于数据库及CAD平台搭建隧道设计数据存储和利用体系。该体系将已有隧道设计成果存储在隧道设计经验库中,按照经验法设计思路对经验库中的设计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并将得到的推荐支护参数反馈给设计人员,同时将新的设计参数存储在经验库中,实现设计系统的动态自我增强。研究表明:所构建的隧道信息化设计系统可提高既有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经验数据的利用效率,实现设计过程中隧道支护参数的自动反馈,有效提高设计参数的合理性;此外,该系统还可对经验库进行自我丰富与持续增强,不断增强经验库中支护参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隧道领域BIM有效应用,同时考虑兼顾其建模效率与信息无损交互功能,进行了基于BIM的参数化隧道标准建模方法的研究。通过Revit二次开发,在Revit建模环境下输入指定参数即可高效精准地完成建模工作,实现参数化建模。采用所创建的BIM隧道模型,针对IFC标准中隧道构件定义不足的现状,进行IFC标准在隧道领域的拓展,实现隧道BIM模型的信息交互。结合甄峰岭隧道工程,对所述方法进行了应用验证,所得结论可为BIM技术在隧道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研思路。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是当前隧道施工管理的必然趋势,针对公路隧道监控量测信息化建设要求,采用PHP编程语言,结合Mysql的数据存储功能、最小二乘法及回归模型的分析原理,研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公路隧道围岩常规位移监测分析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在网络上对公路隧道监测断面数据的录入存储、回归分析、围岩稳定性判别及隧道围岩最终位移变形量与二次衬砌时间预估等功能。通过网络访问该平台,可使不在现场的参建人员及时掌握隧道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可为支护结构的调整和变更提供更有效率的依据,进而提高公路隧道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以某高速公路太平隧道项目为依托,运用FLAC3D作为一款专用的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软件,不仅拥有丰富的岩土本构模型,而且还提供了自定义本构模型的功能,在模拟岩土工程中的流固耦合、非线性大变形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前处理能力较弱,对于建立含有大型不规则洞室的三维地质模型往往比较困难,而ANSYS的前处理能力较强,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因此通过对太平隧道大型溶洞三维地质建模的研究,提出了以AutoCAD,Surfer和ANSYS为过渡平台的FLAC3D建模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这种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公路隧道景观照明建设中过于强调景观性所带来的安全性、经济性等一系列争议和问题,首先,介绍公路隧道景观照明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分析景观照明发展现状、趋势和主要问题,认为缺少科学合理的设计流程是目前部分项目出现较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然后,借鉴城市景观照明设计的思路和流程体系,将公路隧道的特殊性融入城市景观照明的设计流程和分析步骤,提出公路隧道景观照明设计体系,并在设计流程的介绍中从景观照明和交通工程等不同角度对目前公路隧道景观照明常见问题进行解构和分析,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和建议。最后,提出尊重现实需求,理性看待公路隧道景观照明,以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体制流程规范并引导行业良性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鉴于快速发展的公路隧道在设计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不足,如由于我国照明设计规范中的设计照明参数值较大,公路隧道照明耗电负荷大于90 k W/km,高耗电现象较多,故导致很多隧道运营时往往只使用设计照明负荷的1/2或1/3,甚至很多低等级公路隧道干脆不开照明灯,给隧道运营带来了安全隐患。文章就完善公路隧道节能照明设计展开分析,力求对公路隧道节能照明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白须公1号隧道为背景,运用有限元程序MIDAS/GTS模拟了隧道穿过特大溶洞时分台阶开挖的施工过程,分析了隧道在有溶洞条件下的施工力学行为,为关键部位加强支护提供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溶洞围岩自承能力较好,隧道衬砌连接处会出现应力集中,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  相似文献   

16.
浅议公路隧道防水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世龙 《公路》2001,(2):95-98
隧道防水是隧道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就公路隧道防水提出一些看法,如应确立防水等级、重视基面凹凸状态、正确选用防水材料等,特别是提出的防水结构处理与目前做法不同,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隧洞工程设计过程中岩体力学参数取值难的问题,将能综合考虑岩块力学特性及岩体地质条件的改进H-B准则引入某公路隧洞的支护设计过程,在介绍这一准则使用条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应用这一准则对某公路隧洞考虑和不考虑爆破影响的岩体力学参数进行了确定,并应用大型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软件FINAL进行了模拟施工过程的仿真分析,最后对H-B准则应用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公路隧道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有单项技术规范丰富而面向隧道整体绿色评价缺失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隧道标准现状,借鉴绿色建筑发展经验,明确绿色隧道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内涵,构建包含设计、施工、运营全寿命周期以及结构安全耐久、行车安全舒适、通行疏散便捷、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五横三纵”绿色公路隧道评价体系,同时结合专家调研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提出公路隧道绿色度评价等级,为推广普及绿色理念、增进行业参与者绿色共识、促进我国公路隧道高质量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