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上模式堆、海军核动力实验室等陆上核动力设施在美国海军舰艇核动力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海军极其重视其陆上核动力设施的安全,尤其是人员辐射安全,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人员辐射安全控制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陆上模式堆、海军核动力实验室等陆上核动力设施在美国海军舰艇核动力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海军极其重视其陆上核动力设施的安全,尤其是人员辐射安全,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人员辐射安全控制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舰船科学技术》2013,(11):151-153
核动力推进在舰艇动力推进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反应堆是舰艇核动力装置的核心,其发展往往需要陆上模式堆的支持。本文通过总结美国海军舰艇陆上模式堆的发展历程,分析陆上模式堆在舰艇核反应堆的研制和技术改进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对舰艇陆上模式堆的发展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潜艇是现代海军的重要作战装备,也是海军装备中少数以攻击为核心功能的舰艇。潜艇从出现在战场到现在已经超过一个世纪,这个期间其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核动力和战略导弹又使其成为了战略打击武器。核潜艇已经成为海军大国的主力装备,也是远洋海军作战力量不可缺少的重要装备,但核潜艇始终是几个大国才能够负担的装备。现代海军装备范围最大、数量最多、型号最繁杂的仍然是各种常规潜艇。现有常规潜艇分为微/小型和中型舰队潜艇两大类,动力则有常规的柴电和柴电/AIP组合两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80年代是前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最为激烈的时期,双方在各个领域展开近乎疯狂的竞争,这一点在争夺海洋霸权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扩充自身海军的实力,双方研制和建造了大批新型舰艇。在前苏联海军当时建造与装备的众多舰艇中最能代表当时战术思想的当属“基洛夫”级(Kirov)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了。当二次大战刚刚结束,人们还未完全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时,冷战又随即开始了。美苏两国海军为了能够控制海洋,各自用成千上万吨的钢铁,力图在海洋上筑起一道保卫自己安全与利益的屏障。在争霸初期,财力雄厚的美国海军由于…  相似文献   

6.
正动力推进装置是船舶设计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浮动堆作为船舶动力推进装置的一种,具有很高的军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海军舰艇。近年来,中小型反应堆技术发展迅速,反应堆技术的更新换代为海洋核动力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作为海上移动式核电站,海洋核动力平台将小型核反应堆与船舶工程技术有机  相似文献   

7.
船舶电力系统在航母上应用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对未来新一代海军装备的研发进展,在不远的将来,船用电力系统在航母(核动力/常规动力)、及大型水面舰艇上将获得绝对的优先权地位.它既包含了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又涉及到许许多多的甲板装置,如航母飞机弹射系统,回收制动系统,机库升降系统等.甚至其他现役航母所使用的机械装置,也将使用电力,以获得足够的高品质能量和准确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核动力装置是核动力舰船的核心,由于核反应堆使用具有放射性堆芯,因此在反应堆装置设计、研制及应用问题成为关注重点。目前,各国核动力舰艇反应堆布置方式存在差异,而一体化核反应堆采用反应堆、蒸汽发生器与主泵一体化独特布置,具有独特性能优势。本文结合国外核反应堆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一体化反应堆技术特点及应用效能,为反应堆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核动力巡洋舰(CGN)在美国海军中消失了10余年后即将卷土重来,美国海军眼下已经着手研制新一代导弹巡洋舰CG(X),其中一个备选设计方案就是满载排水量达到2.5万吨,使用核动力推进装置和装备海基拦截导弹的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CGN(X),美国海军是世界上最早建造和使用核动力巡洋舰的国家,先后建成服役了5级共9艘核动力巡洋舰,但这些曾经叱咤大洋的水面“核巨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便陆续退出现役,到90年代末已彻底从美国海军中消失了,目前世界上仅有俄罗斯海军还留有2艘“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原称“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美国海军的CGN(X)建成服役后,不仅用于替换现役“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常规动力巡洋舰,而且将成为美国海基导弹防御系统的骨干力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现代舰炮     
舰炮是舰艇的主要作战武器。它由陆炮演变而来,经过几百年的使用、改进和发展,技术上日益完善,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已形成体系。现在,从装备1~2门舰炮的小炮艇到装备82门舰炮的巨型战列舰,从猎潜艇、扫雷艇、登陆艇、护卫舰到驱逐舰和巡洋舰,都配置有不同型号和数量的舰炮。  相似文献   

11.
《舰船科学技术》2014,(12):192-197
升级改造是各国海军舰艇发展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本文针对各国舰艇装备升级改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明确舰艇升级改造的类型,探讨促使舰艇装备升级改造的动因,分析舰艇升级改造的内容特点,最后归纳舰艇装备升级改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海军装备是海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显示国家科技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海军装备现代化是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海军是由潜艇、水面舰艇、航空兵、陆战和岸防等五个兵种及技术勤务保障部队组成的多兵种合成、装备技术复杂的军种,舰船是承担海上作战任务的主要装备。一艘现代化的军舰,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和经济水平的缩影。不断提高海军装备的技术水平,对推动国防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加速海军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上消防》2014,(6):43-43
日前,国家能源海洋核动力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在湖北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一九所挂牌成立。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海洋核动力平台技术研发机构。海洋核动力平台,是海上移动式小型核电站,是小型核反应堆与船舶工程的有机结合,可为海洋石油开采和偏远岛屿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给,也可用于大功率船舶和海水淡化领域。该研发中心是国家能源局批复的第五批九个研发中心之一,由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发起,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等单位共同组建。该研发中心落户湖北,有利于推动湖北船舶总装建造、机械制造、系统配套等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湖北省共有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385家,科研设计机构2l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舰艇的C~3I系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舰艇上的“作战情报中心”(CI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在随着海上作战环境的变化,各国海军对舰载C~3I系统的要求愈来愈高。西方主要海军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相继研制了自己的舰载C~3I系统。 因目前海军作战舰艇都装备了舰载C~3I系统。型号繁多;本文限于篇幅只介绍主要舰种的C~3I系统。  相似文献   

15.
核潜艇是重要的水下作战力量,根据装备发展思路及关键技术特征,对装备型谱进行合理划代,是衡量装备总体性能和作战能力,预测技术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各国军事战略不同,核潜艇执行的使命任务多样,尚未形成公认的划代标准.本文从核潜艇的武器、核动力装置和隐身性能三方面入手,探讨了美、俄核潜艇划代方法,对各代核潜艇技术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16.
《舰船科学技术》2013,(10):155-157
堆芯应急冷却系统用于反应堆事故停堆后堆芯余热的移除,对于核动力舰船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此系统的运行需要持续、可靠的应急供电系统提供电源。本文分析"北极"号核动力破冰船和"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堆芯应急冷却供电系统的特点,并结合美国核动力航母应急原动机和蓄电池的配备情况,初步探讨了其堆芯应急冷却供电系统的布置,最后总结得出核动力舰船堆芯应急冷却供电系统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7.
大型舰艇编队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的实施,关系到我国海军实力扩充和突破的时间点,也是大型舰艇编队建设前期不能绕开的关键步骤.论文立足于保障大型舰艇编队装备遂行战斗任务的目标,选取装备可用性来评估大型舰艇编队的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在构建装备可用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大型舰艇编队的特点,建立大型舰艇编队装备可用性模型,采用试探性建模与分析评估方法,仿真不同任务下的装备可用性,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出可用的优化维修策略,能够在保证大型舰艇编队装备运行任务的同时,提供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战备训练,优化装备维修保障性能.  相似文献   

18.
舰艇多功能显控台是具有数据处理、网络通信、综合显示、人机交互能力的一体化海军电子装备信息平台.通过介绍国外舰艇多功能显控台的发展现状及典型系统应用,对国外舰艇多功能显控台的软、硬件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以及国防科技能力的快速提高,中国海军从水面舰艇、潜艇、飞机到各种舰载、机载设备和武器等整个海军装备技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态势。今日,中国海军已经进入一个在装备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加紧完善现代作战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不久的将来,它将跻身于世界强国海军之列。但相对于当前及今后中国海上力量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中国海军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水面舰艇总体技术在海军装备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回顾了水面舰艇总体技术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其主要构成以及信息时代海上作战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信息时代对水面舰艇总体技术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