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往是通过城市道路无障碍单体设施的布置要求及设施数量,来反映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的服务水平,针对如何更为有效地量化反映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服务水平的研究较少。结合北京热点区域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布置情况,从无障碍设施系统化布置的角度,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及评价方法,初步建立评价体系,为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服务水平提供量化衡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城市轨道交通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文中以轨道交通的到达客流通过常规公交疏散这一类换乘衔接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服务水平的相关因素,提出了评价指标的类型及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服务水平的定量评价模型。以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大卿桥站为例,对其换乘服务水平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评价结果与调查得到的满意度数据基本吻合,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何磊 《公路》2020,(3):184-191
对都市区轨道交通体系概念、研究背景和发展实践进行了梳理。从都市区城镇发展机理出发,探讨了市域(郊)轨道交通支撑下的网络化城市发展模式重构。结合昆明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3个层次的1h通勤圈以及市域(郊)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并指出主城与呈贡、晋宁之间采用地铁制式的1号线和4号线、9号线难以适应该尺度的长距离通勤出行,不足以支撑新区的发展,必须建设快速、舒适、可达性高的环滇池市域(郊)轨道交通系统等问题。此外,以尊重轨道交通建设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合理把握时机与节奏为出发点,进一步从客流需求、城市经济体量、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模式、综合交通体系几个方面对市域(郊)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门槛和建设时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针对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无法与轨道交通同步规划设计和同步使用则成为制约轨道交通服务的瓶颈问题,以北京地铁16号线为例,在现行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投资建设的体制下,从规划程序、规划实施2个角度对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分类规划程序、实施周期和实施主体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苏州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机能退化的老年人的比例日益提高,为行动不便者的提供可满足交通出行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责任。轨道交通是承载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构建轨道交通站无障碍环境是全社会无障碍“通用设计”的缩影,选取苏州轨道交通的部分站点,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调查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分析乘客在使用相关设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为后续的优化提升研究工作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6.
席均  孙元广 《隧道建设》2014,34(1):48-52
首先回顾了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发展历程,并对2020年规划线网方案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3,7号线线位调整的基础上,提出了3,5号线在园区段线位互换形成新的3,5号线的方案。通过对方案进行工程实施分析和客流测试对比,认为换位后线网功能优化,新3号线与8号线组合可发挥环线功能,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轨道交通站点、交通接驳方法的研究背景,即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都把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多种交通方式互相协调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作为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手段。在对轨道交通主要接驳交通方式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轨道交通站点交通接驳的理念、目标和策略,并以西安轨道交通6号线丈八一路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交通接驳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立交下穿道、轨道交通、隧道3类市政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山地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致涝因子,结合重庆市中心城区历史积水情况,运用现场调查、文献调研等多种风险分析方法,构建了山地城市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内涝防治能力3级评估方法,旨在快速评估位于低洼区域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内涝防治能力,为后续内涝积水整改工作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针对高风险设施采用水力模型法校核内涝风险,中风险设施采用推理公式法校核,低风险设施无需校核。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快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无障碍”设计提出了除考虑残疾人外应全面考虑老年人、孕妇、带有幼儿的及其他出行有某些障碍的人。“无障碍”设计应为所有弱出行者服务。日本是当今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方面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文中编列了日本现丰采用的一些“无障碍”设施,以供设计者参考借鉴,并期望我国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将有一个全民共享的安全、方便的城市轨道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0.
蒋军军 《隧道建设》2010,(Z1):232-236
根据有关政府文件,简要介绍对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执行方法、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成果,提出具体的灾害防治措施,得出明确的评估结论,并提出工程措施的有关建议,对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的设计、施工有指导意义,对今后类似地质灾害的评估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墩桥梁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高墩桥梁越来越多地在西部强震地区被采用,并且多采用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和刚构桥。对具有高墩的某桥梁工程进行高墩桥梁抗震性能分析,研究高墩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特点。并通过适当的改变结构形式降低桥墩的地震响应,达到较好的减震效果,可为高墩桥梁的建设和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 111-87)与《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报批稿)在现阶段铁路桥梁设计中的安全度究竟如何?一直被建设者和设计者所关心。结合京沪高速铁路济南黄河大桥的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通过对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地震作用大小、结构验算准则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上述2个规范的结构抗震安全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简支体系桥梁的震害及抗震设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几次大地震中简支桥梁震害的调查,对简支桥梁震害进行分类并分析原因,对比中外桥梁抗震规范,阐述中国现行桥梁抗震规范的不足,介绍采用减隔震技术的简支体系桥梁在震害中的表现,对地震区简支桥梁抗震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戴晓春  袁明  何庭国 《桥梁建设》2006,(Z2):144-146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连续梁桥被修建于地震区。长联大跨连续梁桥相对一般桥梁而言,其动力特性及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更为复杂。以福建-厦门高速铁路上的乌龙江特大桥作为工程背景,研究长联大跨连续梁桥在地震区的地震响应规律,为桥梁的抗震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口加速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桥梁作为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环节,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对中日两国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日本规范的发展变迁的历程,针对我国城市桥梁抗震方面的特点,找寻提升抗震性能的具体方法。对提高支座的水平承载力,减少滑动支座的使用,构建多道防线的抗震措施,改进墩柱配筋,防止地震时桥梁侧向倾覆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桥梁结构建设期间的抗震性能存在较大风险、国内公路桥梁在建设期一般没有考虑地震作用影响的问题,基于现行桥梁抗震设计规范重要性系数的概念,根据设计基准期、烈度、超越概率及地震重现期关系,研究了公路大跨度桥梁建设期的设防标准和抗震重要性系数,通过数值模拟,采用所推荐标准与抗震重要性系数评估了西部高烈度区一座T形刚构桥在建...  相似文献   

17.
与常规地震动激励的情况相比,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具有更复杂的动力响应、更大的地震需求以及更严重的地震损伤。伴随着川藏铁路等超级基础工程的开工建设,越来越多的桥梁具有跨越潜在断层的风险,相关研究亟待开展。从跨断层桥梁震害出发,首先阐述了近/跨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性并介绍了相关模拟方法,然后综述了跨断层桥梁抗震分析理论、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等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而归纳了考虑跨断层地震动作用的应对策略。结果表明:现有的跨断层地震动模拟方法合理可行,但存在一定的应用条件和改进空间;跨断层桥梁研究对象大多为中小跨径梁桥,其地震响应和损伤破坏模式受断层类型、跨越位置、跨越角度、永久位移等多因素影响;针对跨断层桥梁的减隔震和防落梁限位措施等技术得到初步发展。最后展望了未来跨断层桥梁抗震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发展更为精确、高效的跨断层地震动模拟技术;开展大跨径桥梁的跨断层振动台台阵试验及倒塌数值模拟研究;突破跨断层桥梁振动台台阵试验技术瓶颈;明确跨断层地震动参数对不同类型桥梁结构地震损伤机理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发展相应的减隔震技术、防落梁措施以及韧性防控技术,并进行试验验证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相互融合,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呈现出人口、建筑以及财富的高密度特征,人们对灾患的预警、应灾、灾后复原、恢复和重建能力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桥梁抗震也向着对各种实际需求具有高质量、高性能适应性的智能性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当前结构抗震已经从基于生命安全的结构抗震减震转向震后结构功能可恢复与快速修复,这对桥梁抗震的韧性提出了要求。为此,首先介绍了桥梁抗震中智能和韧性的含义,指出其是桥梁抗震研究的2个主要关注点,阐明了智能和韧性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关系。而后从近断层地震荷载、桥梁减震体系设计、桥梁装置的设计、可恢复结构和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路网系统等方面,基于智能和韧性的视角,总结了研究人员为提升桥梁防震能力所做的努力。并基于现有的工作基础,从抗震体系或装置的多功能与高性能化、监测技术的高效发展以及韧性评价体系的完善方面,阐述了进一步推进抗震智能与韧性应该做的工作。最后,结合当前“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引领作用,对未来在设计、运营、震后维修等阶段如何方便、快捷、高效地保证桥梁抗震智能和韧性进行了展望和构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路桥梁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评价汶川地震重灾区、极重灾区公路桥梁抗震设防标准的需要,对震区桥梁建设所依据的3个版本抗震设计规范设防标准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和评价,并对国内外现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评价我国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设防标准的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大跨度斜拉桥抗震性能,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望鹏大桥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应谱法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双拱形桥塔钢-混组合梁大跨度斜拉桥在E1、E2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能够互相补充、印证,确保计算得到的结构内力和变形能够反映实际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望鹏大桥主桥抗震性能满足预期目标,设置阻尼器能有效改善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