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述了影响科技创新的4大软环境因素,即市场因素、经济体制因素、科技体制因素和政策因素,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6个方面不足,即劳动力技能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技术的结构性供需矛盾;技术创新模式以引进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宏观监控乏力,地方保护主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动力不足;风险投资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科技体制的问题,并提出了5点对策建议,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增强金融系统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科技型小企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除了通过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外,还应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创新应开辟多种渠道,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明确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地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现创新人才市场价值,建立以产学研联合为主的社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建立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为了迎接诸多挑战,除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外,管理创新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论述了中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并就企业管理创新应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铁道工程学报》2006,(2):10-10
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现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切实增强国家竞争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必须在大幅度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加强社会公益科研体系建设。发展研究型大学。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5.
<正>10月14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第六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无锡召开,大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工业车辆创新奖"授予在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新领域开发等发面有重大突破,并取得市场认可的工  相似文献   

6.
基于层次灰色模型的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技术创新基本理论,结合铁路技术创新实际,从效益(经济、社会)增长、市场状态(市场份额、市场营销)改善和创新主体素质(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提高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的多级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系统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层次灰色评价模型(HGM),运用该模型对铁路技术创新绩效分别从整体和分项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绩优度为“一般”,其主要原因在于铁路运输市场状态改善中市场份额扩大程度较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层次灰色评价法(层次灰色评价模型)为一种评价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对铁路运输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作用及意义,提出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从机制创新入手,构建铁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格局,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铁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观念的创新是创新的主导的观点,介绍了技术创新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铁路产业升级,完善技术平台、提升信息化的有效创新,提升铁路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体系,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铁路技术创新环境等5个方面阐述了对铁路技术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铁路》2014,(5):16-19
<正>"技术创新,源于厚积薄发,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共赢是企业发展的最高理想,正是依靠技术创新与合作共赢,铸就了世界领先品牌和全球出货量第一的行业领先地位。"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行业客户部总经理刘芃接受采访时首先明确。威创的策略是通过对市场的深刻分析,准确把握用户需求与市场趋势,制定正确的战略,研发创新的产品,提升自我产品与方案的市场竞争力,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威创一  相似文献   

11.
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规范是铁路工程造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管理市场秩序、调节市场环境、完善定价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规范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行为,对执行法规、市场合作、公平公正、技术创新、简明适用、明确界面、绿色环保等创新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条文说明和计量规则两部分进行要点内容的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明晰规...  相似文献   

12.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王万宾日前指出 ,要以企业为工作中心 ,从两个方面来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 :一是加大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是加大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他指出 ,技术创新的工作重点要围绕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企业创新实行分类指导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少数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要在产品、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第二层次是一批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能够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能力的…  相似文献   

13.
铁路工程项目是我国铁路技术创新体系的前沿阵地和应用载体。为提升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质量与效率,在分析技术创新动力影响因素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构建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提出以激励约束机制、协同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以有效制度设计及过程管控为保障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并阐明具体实现方法与举措,为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管理实践及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梳理总结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需求,并调研分析铁路行业中德、中英、中俄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现状,总结出我国铁路行业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存在的"需求侧不明确""合作方寻找困难""合作机制不顺畅"等困难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方式和合作主体展开比选研究,提出应根据创新合作不同阶段特点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现阶段建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直属科研机构与国外知名轨道交通企业展开双方合作;最后进一步对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项目合作、创新中心、合资公司3种合作模式在不同合作阶段的采纳建议。该研究成果对我国铁路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充分发挥企业在铁路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创造财富的过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因而也必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铁路技术创新中主体作用,就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形势的变化,针对安全生产、运输经营的需要,自主选择适合铁路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并承担相应风险。要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投资主体,鼓励有条件的铁路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牵引供电新技术》是今年5月12号在科技部高速列车专项专家组上做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包含两个大的方面,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今天介绍的重点内容是基于技术创新这个层面。包括四个方面:牵引供电的安全与智能:供电的质量:节能减排: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了我国铁路系统木材防腐工业的发展历史、取得的成绩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世纪铁路木材防腐工业的发展思路是大力推进木材保护作为新世纪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实施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与国内外木材保护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开拓国内木材保护市场。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吉林铁路分局技术创新工作的现状和针对其困难采取的可行措施,着重从增强创新意识、发挥职能作用、培养创新人才3个方面,对构建铁路分局级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探索,介绍其创建技术创新体系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深入研究了日本"技术立国"政策和技术创新机制,提出了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概念,即具备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保持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是在国家水平上体现和通过国家行为建设发展起来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实现技术与经济高度结合、发挥国家创新功能、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组织形式和运动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迎面而来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实际上 ,美国经济学家J·熊彼特199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这一概念时,就曾深刻指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家 ,企业家的使命就是要实现创新。创新包括许多方面 ,对于企业来讲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都是重要的 ,甚至包括思维创新。只不过不同的企业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我们似乎有这样的共同直觉 :企业要发展 ,在某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