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黏着的角度阐述了撒沙的作用,基于CRH3型动车组的撒沙装置,系统地介绍了撒沙装置的组成、沙质要求、撒沙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撒沙控制原理。分析了撒沙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撒沙系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撒沙增黏为主动防滑控制的一种方式。结合CRH380A型动车组的撒沙专项试验,从测试方案及设备、数据采集原理及撒沙效果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了撒沙对动车组高速运行工况下的黏着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3.
轨道车辆黏着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黏着系数的测试相对复杂。文章设计了一种黏着测试装置,基于蠕滑速度基本法,通过装置直接捕捉滑动点从而得出线路黏着下限值,试验证明该装置实用有效,可用于各轨道线路黏着测试与验证。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和谐型机车撒沙系统的撒沙原理、机构特点,结合哈密机务段的现场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判断其故障原因以及影响该系统撒沙效果的其他外界因素,并对该撒沙系统提出几点改进意见,旨在改良其撒沙效果,使运用机车的撒沙系统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HXD2机车用撒沙电磁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利用AMESim软件对该撒沙电磁阀进行了建模和仿真,从仿真结果分析了各参数对撒沙电磁阀的影响,对改进及优化撒沙电磁阀的内部结构,提高撒沙电磁阀工作性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不同轮轨黏着状态的地铁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轮轨界面黏着状态和曲线半径对轮轨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通过曲线区段时,轮轨界面黏着状态对轮对运动姿态和轮轨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影响显著;轮轨界面存在低黏着接触状态会削弱轮对导向能力,致使脱轨系数增大,尤其当外侧轮轨界面存在低黏着接触状态时影响更大;通过润滑适当减小内侧轮轨摩擦因数,同时保持较大外侧轮轨摩擦因数可有效减小脱轨系数,提高车辆横向运行安全性;内外侧轮轨磨耗指数主要由所在侧轮轨黏着状态决定,且随曲线半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世界轨道交通》2012,(9):71-71
NOWE公司是“法维莱运输集团”的子公司,提供创新和可靠的模块化和客户要求专门设计的火车撒沙系统。LOTZE组件确保撒沙量的精确计量和低温条件下的安全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制动系统是一个多部件、多种制动方式相结合的系统,其动态特性复杂,且制动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的性能和行驶安全性。永磁轨道制动装置与传统轮轨黏着制动装置相比有较大差别。其制动力施加不受轮轨黏着影响,一旦驱动施加后,依靠永磁体产生的磁场吸力,不受断电、压缩流体的影响。采用电制动为主、磁轨制动系统为辅的制动方式,可以有效缩短制动距离,缓解主制动方式的工作状况,提高制动系统使用寿命。多制动系统的联合控制可使多种制动方式协同工作,发挥互补作用,提高列车的制动安全性和行驶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轮对加速度是"神华号"八轴电力机车自动撒沙控制逻辑的唯一比较输入,但是这种单一的比较条件不足以反映机车复杂的运用需求。所以在有些工况下可能造成撒沙较少,依赖人工干预,也可能造成过量撒沙,造成其他不利影响。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多准则决策的撒沙逻辑,该方法综合考虑在机车实际运用工况,提高撒沙控制的智能化,减少人工干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世界各国制动系统黏着限制设置及增黏方式,通过对制动系统黏着系数设置的探讨,对我国高速动车组利用黏着系数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介绍几种车辆有效增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重载运输是除高速铁路以外,铁路现代化的又一标志,重载机车牵引与制动性能的发挥效果依赖于轮轨黏着利用状况。本文首先从黏着-蠕滑现象和黏着特性两方面,简要介绍黏着基本理论;然后着重围绕制约黏着利用性能提升的关键问题,从黏着系统建模、系数辨识、故障检测、黏着控制四个方面,系统综述重载机车轮轨黏着利用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依据机车运行工况的特点,分别评述现有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最后从复杂多变条件下黏着系统建模、黏着微小故障在线检测和多牵引动力协同分配等角度,指出轮轨黏着利用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铁路》2013,(11):104-104
磁轨制动址一种辅助制动系统,并具有高安全系数。磁轨制动器不依赖于车轮与轨道之间的黏着,与单纯的午轮制动器相比,可以提供额外的制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研究车辆轨道接触特性和钢轨损伤,采用显式有限元法建立适用于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将轮轨间黏着系数、牵引系数、列车速度等考虑在内,研究不同模型参数对轮轨瞬态滚动接触计算的影响.通过详细对比分析扣件系统、钢轨长度、轨道板及参数对轮轨瞬态接触解的影响,并结合车轮模态分析结果,引入不同波长的轨面几何不平...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地铁车辆轮轨间的黏着特性,介绍了广州地铁3号线120km/h车辆自主牵引系统的黏着控制策略,重点对列车防滑控制逻辑进行分析,包括滑行检测逻辑和力矩减载恢复逻辑。试验表明,自主牵引系统的防滑控制逻辑能有效检测到滑行现象,及时对力矩进行调整,有效提高了黏着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5.
浮置板式轨道结构隔振效果仿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建立列车—轨道结构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将轨道不平顺作为列车—轨道结构耦合系统的激励源,对普通碎石道床轨道结构和浮置板式轨道结构的列车—轨道结构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研究,对比分析这2种类型的轨道结构系统振动响应与系统振动传递函数,评价浮置板式轨道结构的隔振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浮置板式轨道结构与普通碎石道床轨道结构相比,振动加速度降低约70%,距线路5 m处大地振动加速度响应峰值降低约62.8%,相应Z振级衰减约10 dB,竖向振动加速度频率范围由0~200 Hz降到0~60 Hz,有效起到了振动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轨道车辆制动工况下的低黏着特性,分析防滑控制作用下制动力调节引起轮轨间黏着变化和改善的原因;基于滑动功率和滑动能对Polach黏着模型进行改进,并考虑各轴随位置不同的黏着修正,给出适用于制动工况下的轮轨低黏着模型;基于Matlab/Simulink和AMESim的联合仿真,进行紧急制动工况下的制动防滑控制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7.
针对铁路在提速和高速发展中碰到的车辆—轨道系统的结构磨损加剧、关键部件疲劳破坏和噪声等问题,提出必须进行车辆—轨道系统高中低频范围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根据激扰的差异及其波长范围,针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在低频、中频和高频3个范围内存在问题的性质,建立符合研究要求的车辆模型、轨道模型和轮轨接触模型,并采用合理的数学方法求解。认为以车辆—轨道系统的频率特征为基础,进行完整的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研究,可以有效研究车辆—轨道系统的短时动力学和长期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抑制轮对空转并最大限度利用轮轨黏着能力,需要开发基于虚拟样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机车黏着控制技术.建立了大功率机车牵引列车及电气牵引传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动力学模型,考虑到了大蠕滑率时轮轨黏着负斜率特性、电机磁饱和及转矩机械特性,对机车驱动过程进行仿真研究.提出通过检测同一转向架内不同轴之间的最大角速度差和角加速度差,实时计算轮轨黏着度,并采用模糊控制策略的黏着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轨面及运行工况下,黏着控制使得轮轨有效黏着系数保持在黏着峰值,提高了机车的牵引性能;轮对的蛇行运动使得黏着控制中产生波动现象,波动频率与蛇行运动频率一致;针对不同结构参数机车和运行工况,黏着控制参数需要优化以达到最大的轮轨黏着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磁浮系统是利用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电磁感应原理,以直线电动机驱动车辆,运行时车体悬浮或吸浮于轨道上面,并与之保持一定间隙的铁路。磁浮系统所用的车辆通常称为磁浮列车。磁浮列车运行时,没有轮轨间的摩擦,不受黏着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目前中等减振扣件存在的轨道结构横向稳定性较差、减振效果不足、互换性差等问题,在既有成熟减振扣件结构基础上,开展新型减振扣件系统研究.采用横向挡肩结构,有效控制轨头横移,提高减振轨道结构稳定性;优化减振扣件刚度,有效提高减振效果;减振元件采用嵌套式结构,减少扣件高度,提高互换性.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在线测试,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