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多轴转向载货车转向系基于最小半径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五轴汽车(10×8)二自由度模型,研究了多轴转向系统中各轮偏转角之间的关系对转向半径和稳态响应的影响,得出了五轴汽车转向半径的一般表达式,并对某型多轴车进行了基于最小转向半径的转角比例关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在第2轴转角比例于第1轴转角,第3轴转角比例于第4轴转角的条件下,从理论上分析了全轮转向与双前桥转向之间的差异。接着以质心侧偏角为零,设计了控制器一和控制器二两种控制器,并再次分析了双前桥转向、带控制器一的全轮转向和带控制器二的全轮转向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四轴车辆的全轮转向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主销带动车轮转动时的主销转角几何投影进行分析,推导了斜面角度在水平面的投影方程,建立了考虑4个定位角参数的转向车轮与主销转角可相互求解的数学模型,将该模型与用球面三角学建立的计算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以转向梯形机构转角计算为例,分析了不同计算模型产生的计算误差,并讨论了机构中各部分转角计算误差对总转角计算误差的影响,根据推导的车轮接地点坐标,给出了理想转角计算中汽车轴距和主销中心距的合理值。  相似文献   

4.
转向梯形机构的几何参数决定汽车转向时内、外转向轮转角的几何关系,在汽车转向时,各车轮的转向必须保证纯滚动而无滑动,使各车轮的转角必须保证有统一的瞬时转向中心。本文主要概述了重型车双前轴转向梯形及杆系的设计与计算。  相似文献   

5.
多轴汽车转向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轴汽车转向时,各车轮的转向必须保证纯滚动而无滑动,各车轮的转角必要证有统一的瞬时转向中心而每个桥的梯形机构及转向壁长度必须满足一个关系式。本文主要分析了各转向壁长度的关系,转向纵拉杆的布置形转向助力设计。  相似文献   

6.
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研究双车道公路弯道路段的车辆转向行为。采集了10名驾驶员在不同半径、不同坡度条件下的弯道转向行为数据。分析了车速、横向偏移距离和心率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横向偏移突变距离和半径之间的数学关系。结果表明:弯道行驶车辆在曲中点之前车速会降至最低值;随后驾驶员会采取加速操作,此时车辆会产生一次横向偏移突变;突变的长度与车速、半径均有关;偏移形态以向道路中线方向偏移为主;因此,针对弯道的安全改造应以限速和诱导车辆远离道路中线为主。  相似文献   

7.
<正>(2)转向盘转角传感器对中和软件停止点读入REPS模块和转动传感器与EPS电机集成一体,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出现故障需进行整体维修和更换,不能单独进行维修。在特定的维修程序执行后,可能需要转向盘转角传感器对中和软件停止点读入。不准的或未对中的转向盘转角传感器会降低电子动力转向系统(REPS)的操作性能并导致人身伤害。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重型载货汽车多轴转向系统的集成化设计,开发了重型载货汽车多轴转向系统多任务集成设计平台。利用该平台对某8×4车型转向系统进行分析表明,其转向杆系多目标优化后车轮转角误差、悬架与转向杆系统的干涉、转向传动比不均匀性都得到改善,由此使得转向盘左右转动圈数及左右操舵力极限差值也分别减小,且整车双纽线仿真试验的横摆角速度幅值也趋于对称,整车操纵稳定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针对桥梁墩塔焊接钢筋部品变形计算难题,从揭示焊接钢筋部品整体刚度本质出发,提出了焊点三向转动刚度求解模型。考虑钢筋直径的影响,设计了105组T形焊接钢筋试件及2类加载固定装置,开展了分级加载破坏试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焊点三向转动刚度的力学本构模型,重点分析了模型参数的合理取值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分析焊点三向转动刚度是计算焊接钢筋部品整体刚度的关键,其转动刚度经历一个弹性平台后快速下降;初始刚度、弹性转角和刚度退化率等焊点力学本构模型参数均符合高斯分布;初始刚度受钢筋直径的影响较大且随钢筋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弹性转角和刚度退化率基本不受钢筋直径影响;同一钢筋直径下,转向刚度Rx的初始刚度及刚度退化率最大、弹性转角最小,转向刚度Ry的弹性转角最大、初始刚度及刚度退化率最小,转向刚度Rz的初始刚度、弹性转角和刚度退化率均居中。同时,为验证所提本构模型及其参数取值的合理性,分别测试了常泰长江大桥中塔钢筋部品起吊状态下的竖向变形及支撑状态下的平面变形。结果表明:当焊点弯矩-转角本构模型参数取均值时,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良好,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交叉口设计的重要参数——交叉口转向半径,以确定车辆速度与转向半径之间的关系,对车辆通过交叉口的转向制动过程进行了数学分析,提出了不同大小车辆最小转向半径计算公式。对3种不同轴距车辆进行了计算,得出不同车速下不同转向半径数据表格。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双前桥转向车辆的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学公式推导。以某8X4载货车为例,基于最小转弯直径范围确定转向瞬心位置区间,讨论了转向瞬心位置对车辆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商用车双转向桥包含两个独立的转向梯形机构,它们之间的运动是通过中间杆系来传递的.在设计双转向桥转向系统时,为了避免转向桥轮胎异常磨损,需要两个转向桥的车轮转角协调变化.提出了一种对现有双转向桥中间杆系优化设计的方法,可协调车辆第一、第二转向桥的转角关系,避免了横向滑移导致的双前桥车轮转向时造成的轮胎异常磨损.  相似文献   

13.
通过Matlab编程,在满足理想关系式且外轮转角小于内轮转角的前提下,求出内外轮转角、主销偏移距、最小转弯半径,算出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手力、转向器的传动比、原地转向阻力、作用在转向节上的阻力。运用TOPSIS法进行评价,在主要考虑汽车转向轻便性与转向灵敏性的大条件下,同时兼顾转弯机动性的情况,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手力、转向器的传动比、最小转弯半径的权重按0.45、0.45、0.1的比例选取,最后通过具体案例确定齿轮齿条转向器角传动比、最小转弯半径、主销偏移距、外轮转角、内轮转角、转向盘最大转动圈数、作用在方向盘上的手力,为齿轮齿条转向器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当调整摇臂机构的设计参数,根据已有的基本型双前桥转向的摇臂机构,用作图法计算出二桥节臂转角β2,再计算出二桥节臂理论转角β2理,根据β2-β2理=δ是否小于1°来判断该机构是否合理;如不合理,通过改变摇臂长度R的尺寸得到合理的数值后,再用三维模型进行了校核,得到了合适的设计数据。此方法缩短了设计周期,为双摇臂机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应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双前桥转向系统的运动学模型。采用参数化分析方法,以基于双前桥转向理论建立的各转向车轮转角范围内所有转角的实际值与理想值之间的误差累积最小为目标函数,对转向杆系进行了仿真优化分析。仿真优化所得结构参数表明,该方法可以真实地反映转向机构的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16.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commercial vehicles fitted with differentr types of suspension mechanisms and steering devices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Six vehicle models have been constructed: 2WS-SA is a standard two wheel steering bus with solid axles; 2WS-DW is a 2WSA vehicle with independent 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 in front and rear axles; SSA-SA is a 2WS system with solid axles, the rear one being mounted on a self steered mechanism; SSA-DW is a vehicle with independent 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 in the front axle, and a solid self steered rear axle; 4WS-SA has four wheel steering with solid axles; and 4WS-DW is a 4WS vehicle with independent 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 in front and rear axles.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se models has been assessed in terms of lateral acceleration, yaw velocity, tire forces, tire force reserves, and slip angles. The expected advantages of a 4WS system (higher acceleration rates and lower slip angles) will be corroborated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be shown that they are obtained at the cost of lower force reserves. Self steered mechanisms produce smaller body slip angles, but it will be shown that they give rise to larger yaw velocity overshootings. The particular independent suspension analyzed does not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solid axle counterpart.  相似文献   

17.
利用虚拟样机分析软件ADAMS建立了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由电池布置带来的前后轴载荷变化(整车质心位置变化)和横向稳定杆对转向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整车在空载和满载时均为不足转向;后轴载荷比例增加对稳态转向不利;加装横向稳定杆可以大大改善车厢侧倾,对稳态转向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不同转向模式的多轴转向车辆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重型车辆转向时的低速机动性和高速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了多轴动态转向技术,并以三轴车辆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首先建立多轴转向的二自由度车辆模型以及运动微分方程,为提高车辆的稳定性,以零质心侧偏角为目标,推导各轴间的转角比例系数及有关的状态空间矩阵、传递函数,使用MATLAB软件对不同转向模式下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稳态响应、瞬态响应以及频域响应的仿真。通过分析比较,说明采用多轴动态转向技术,车辆在转向时具有低速机动性高、高速稳定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Optimal Control of Four Wheel Steering Vehicl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is paper derives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four wheel steering using optimal control theory. The purpose of control is to minimize the sideslip angle at the center of gravity. The control method feeds forward the steering wheel angle and feeds back the yaw velocity and the sideslip angle to the front and rear wheel angles. Theoret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 sideslip angle is reduced to zero even in the transient state, and that the understeer characteristic and frequency response can be changed regardless of the vehicle static margin. This Paper also examines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ide force nonlinearities of tires and crosswinds.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SUV转向随动性不足问题,利用后轴变形转向效应对该车五连杆后悬架上摆臂重新布置,并在ADAMS中建立了后悬架运动学模型及整车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脉冲输入的仿真结果分析和对原车按新方案改进后进行的操纵稳定性主观试验验证表明,新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转向随动性问题,减少了特殊工况时后轮侧滑及甩尾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