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轨道交通客流通行需求和安检能力不足形成的“量力”矛盾,提出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差异化安检方法,采集乘客实名认证信息并存入识别数据库,按实名认证乘客与普通乘客对乘客进行分流,实行差异化安检,其中乘客信用体系构建、身份验证、违禁品精准识别是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安检组成、通道布局、安检流程等探讨差异化安检具体实施措施。实名认证乘客执行快速安检,普通乘客执行常规安检,可以减少站厅滞留乘客,提高安检效率,缩短乘客安检排队时间,提高安检效率和安检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车站安检设备信息孤岛、实现安检设备信息化管理、及时处置现场安检紧急事件,从功能设计、架构设计、信息平台架构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安检集成系统设计方案.同时,将安检集成系统设计方案应用到工程实践中,通过搭建安检局域网、安检信息平台,将车站安检设备状态、安检人员、安检事件等信息实时上传至安检信息平台,从...  相似文献   

3.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检速度的乘客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安检中的乘客通行速度问题,设计了数据采样方案,赴北京地铁东单站对安检过程中的乘客安检时间、排队情况、随身携带的物品数量及大小、乘客性别等特征数据进行了采集。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回归分析发现,疏散区域的队列长度对乘客的等待时间与疏散时间具有显著性的影响;而在影响被检时间的因素中,乘客所携带的大件物品所具有的影响性最为显著,其次为乘客性别,最后是携带物品的数量。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的影响地铁安检效率的显著性因素,对现有的地铁安检流程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检系统判图效率及准确率,设计一种新颖的判图模式,将 AI(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与人工集中判图技术有效结合。首先针对逢液必检现状引入液体检测算法,避免对安全液体的开包查验,其次按安检品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处理,最后结合 AI 置信度判断、人工抽检或必检判图对安检品进行判定。本判图模式可根据不同阶段下 AI 图像识别准确度和判图需求灵活调节 AI 介入深度,随着 AI 图像识别准确度的不断提升,逐渐从 AI 为辅、人工为主判图模式向 AI 为主、人工为辅的判图模式平滑渐进迭代,最终实现完全智能判图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可知,在不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安检水平的前提下,本判图模式可以进一步达到前端过检增速、后端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传统的全员安检模式投入巨大、效果却有限,面对大客流的安检能力不足.提出基于乘客画像的网络化安检技术,通过与公安系统数据互联来实现重点人员安检,基于社会征信数据和地铁征信数据实现了乘客分类应用,总结了安检识别技术的应用方式及实际应用效果.响应了相关政策要求,从技术层面促进了安检模式从普适大众安检向精准重点安检的转变,在满足大部分乘客快速通行的同时,将有限的安检资源集中于少部分征信低的人员,不仅可降低安检成本,还改善了安检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安防技术机制,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检查(简称安检)现状,提出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国际上安检新技术和设备,包括X射线安检仪、背散射检查设备、离子迁移谱探测仪和拉曼光谱设备,以增加城市轨道交通安检的准确性,提高安检效率。  相似文献   

7.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车站实施方案,梳理近年来欧洲联盟及国内一些单位关于智慧车站的研究动向,介绍轨道交通智慧车站需求与内涵.以南昌地铁4号线智慧车站建设为例,设计智慧车站总体架构,分析智慧车站建设的技术难点,提出智慧车站实施方案.该方案已应用于南昌地铁4号线智慧车站的建设中,可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智慧车站应用需求繁多、设计和建设尚无统一标准、应用项点还需实际检验和完善的问题,从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乘客服务和设备维护等对智慧车站建设运营的需求出发,围绕车站综合运管平台、乘客服务、运营管理和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智慧车站总体构架,并明确了智慧车站建设的关键技术,为未来...  相似文献   

9.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车站已成为城轨发展的大趋势.文章首先系统梳理当前城轨车站在运营管理、设备运维、乘客服务等方面面临的问题,然后据此分析智慧车站的业务需求,最后以需求为导向探讨智慧车站的功能建设,以助力城轨车站实现安全运营、便捷乘运和敏捷调度的高效统一,提高运营服务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危险品对X射线图像安检识别技术原理、方法及适用场景,分析了不同识别技术的优缺点。基于深度学习的危险品识别技术能自动学习物品分类特征,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运算效率。其中基于回归思想的目标检测框架的识别速度快,适用于实时系统。利用实际典型场景进行训练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YOLO模型建立的危险物识别技术在识别精度和速度上均能满足相关要求,可对行李包裹内枪支刀具、烟花爆竹等危险品进行智能化识别并报警,能切实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检效能,提高安全风险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快速增加,建设与智慧社会相匹配的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已成为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智慧城轨的战略指向是:在自主创新基础上,大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技术革命成果,使之与城轨深度融合,推进城轨信息化,大力发展智能系统、建设智慧城轨。经多次讨论并反复征求领导和专家意见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于2020年3月12日以中城轨[2020]10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资产利用率、降低运维成本、优化企业资源、实现安全高效生产、规范资源管理,从上海轨道交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与原则出发,确定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对象,基于实际业务需求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实现了与其他系统及平台的数据信息交互,实现了从线网规划、工程建设、运营维护、商业经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技术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技术发展及运营需求的角度说明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同时对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并对综合监控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简论城轨交通车站防爆安全检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给人们带来了出行的便利,同时也潜藏着威胁和风险,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防爆安全检查尤为重要。分析、论述了城轨交通车站防爆安全检查设备建设的必要性、当前建设困境、设计标准、工作流程及国内建设现状等,并提出了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面向乘客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调度指挥系统的建设背景、现状及实现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建设面向乘客的城市轨道运营调度指挥系统所需要的数据支撑和系统结构设计.对该系统中的全息客流感知引导、客流预测分析、乘客体验智能化调整,以及应急调度指挥等核心功能设计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基于工作流的智能化协同联动引擎系统的设计及其功能优势.对该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安全评价工作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其制度的建设则是此项工作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工作的现状,总结出目前安全评价制度建设在立法、运行机制和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制度建设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安全管理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大规模、多线路、网络化的特点,详尽分析新形势下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内容及组织结构,对实现安全管理目标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构建城市轨道交通新型标准体系是中国标准化改革的任务。以政府主导的标准制度是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技术法规和市场缺位是问题的根源。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是以技术立法为顶层设计,从中国现行标准制度出发,按照技术法规体系设计和技术标准体系设计两条主线结合建立的标准体系。新型标准体系符合国际技术法规规则,按照市场规则设计,采用政府标准制度并结合了中国国情,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检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实施的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维修和检测内容,分别从安全性和耐久性两个方面提出轨道部件检测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轨道减振产品的性能评估内容和方法。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轨道检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工务部门合理制定日常养护维修周期、计划和确保行车安全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另一方面是为判定减振产品的减振性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已经成为各城市地铁运营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通过对网络化运营管理模式分析比选,对线网与线路管理职责分工和系统功能需求的研究,阐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平台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指挥平台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