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造成重大影响:8个城市所有线路停运,2个城市部分线路停运,其他城市不同程度关闭车站、调整运营时间或行车间隔;2020年1月23日至2月10日全国日均客运量较去年同期下降约70%~90%,票务收入断崖式下降,而防护物资、宣传等支出性成本增加;一些项目进度总体滞后2个月,职工安全防护吃紧;疫情初期应急管理仍存在问题,应急处置新技术、新设备投入应用。恢复运营生产面临防控任务重、大客流处置、引导通勤客流回归等问题,需要加强行业指导,逐步有序恢复运营,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同时,根据客流情况优化运输组织;对现金流、备品备件周转、停滞的大中修和更新改造项目开展风险评估,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持续开展宣传引导,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总结应急处置经验,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更好地支撑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  相似文献   

2.
3.
伴随新冠疫情的持续发展,由于旅客对公共交通方式的安全担心,以及旅客量的大幅度减少,必然对机场的陆侧交通体系产生显著的影响。分析航空运输业在疫情不同阶段的影响,并结合浦东机场的客、货运输量的变化做了重点阐述。同时,结合浦东机场调查数据对陆侧交通体系的影响做了详细分析,包括停车影响、出租车影响、公共交通影响以及行业收入的影响。为了应对疫情,机场实施了加强疫情消毒、优化陆侧组织、智能化调度管理等策略,提升陆侧交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近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各行各业受到冲击,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和出行方式也在疫情应对政策变化中不断调整。受新冠病毒传播特性和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性影响,城市公共交通客流出现断崖式下降。本文从疫情影响公交运营组织着手,分析疫情下的公交客流变化,提出如何在保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开展公交运营组织。同时结合疫情对全社会的影响,把不利条件合理利用,提出了公交运营组织的调整建议,以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客观量化评价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新线运营前安全风险水平,提高新线风险管控能力,应用目标层次分类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观赋权法和灰色关联度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灰色关联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计算方法;并以国内近期新开通的4条线路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各线路运营前安全风险水平排序.研究结果表明,新线运营前安全风险评价是...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运营设备的可靠运转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的有效保证。本文以某市轨道交通体系中的供电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小二乘法、熵值法分别对运营设备指标进行主、客观赋值,并结合博弈论思想进行综合指标权值计算,最终通过梯形模糊数理论对供电设备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设备老化、故障是轨道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为了保证该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需要加大、加紧对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的状态跟踪与监控。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案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使用者、运营者和投资者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AHP-隶属度函数评价方法,并以西安地铁2号线远期设计运营方案为实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信息熵分析和优化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的C2R模型.以广州地铁一号线为例,应用该模型对历年运营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运用Matlab软件编程进行了求解.根据计算结果,在产出指标确定的情况下,对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的输入指标进行了有效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的攻坚阶段。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交通运输综合执法能力的既有短板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新问题相互交织,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执法能力显得十分紧迫而必要。为此,采用文献调查、访谈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总结了抗击疫情期间的交通运输执法状况,分析了疫情防控对交通运输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带来的挑战,从完善执法工作机制、提升专业处置能力、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创新执法方式方法、强化执法作风建设、建立法律服务体系、强化执法保障等七个方面,就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执法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首先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客流运营组织及其评价是运营管理的关键问题,分析了突发客流的形成原因。然后将突发客流分为可预测突发客流、可评估突发客流和紧急突发客流,紧接着提出了针对这三种突发客流的运营组织方法,同时也分析了通用客流运营组织,尤其是客流组织瓶颈。最后提出了突发客流运营组织评价指标和方法,尤其是将客流组织瓶颈纳入评价体系。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运营安全已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安全理论不断发展、评估技术不断成熟,通过强化运营安全评估工作,发现、分析、解决安全问题,已逐步成为主管部门和运营企业保障安全的手段之一。通过介绍英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及执行情况等,分析安全评估工作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际,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可为国内安全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2010年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及台湾高雄捷运运营安全事故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进行分类,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各类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法和专家评估法,得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邓遥  欧阳新加 《城市交通》2021,19(5):105-110,130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自身存在人流密集、空间密闭、发生事故后救援难度大等特点,其运营安全问题一直是城市安全的重点关注对象.通过对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特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事故案例、专家意见、相关理论研究的收集和分析,总结识别出城市轨道交通易发事故的危险源.利用风险概率-影响矩阵法,根据深圳市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的特点,识别出大客流拥挤踩踏、公共卫生安全、安保区结构被破坏、行车关键设备、自然灾害五种重要风险.针对事故风险点提出健全全过程风险管控体系、强化全方位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多平台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和优化维修计划四大运营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直通运营下通过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通运营下,异质列车间追踪间隔与同质列车不同,通过能力受影响.在分析 列车追踪间隔计算原理基础上,提出直通运营下直通区段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表明, 在给定的参数下,市郊铁路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间追踪间隔为110 s,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间追踪间隔为85 s.直通区段直通列车发车频率越高,通过能力影响越大,且直通列 车在直通区段运营速度越大,通过能力降低越显著.在实际可实现的追踪间隔为120 s 下, 若满足客流需求所需的最小平均发车间隔小于125 s,则不能开行直通列车;若满足客流 需求所需的最小平均发车间隔大于212 s 时,可按1:1开行直通列车.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阶段项目安全管理的系统,构建了在SOON体系下的运营阶段项目安全管理流程控制整体框架;按照安全流程管理要求,探讨了基于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的管理组织措施优化、基于TPM&RCM的城市轨道交通关键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优化和基于PIT-STOP模式的安全保障制度创新技术在南京地铁上的应用实践,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阶段项目安全流程管理优化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为研究对象,尝试用计量经济学检验法对评估结果进行了检验,并且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重庆轨道交通远景规划700 km的远景线网目标实现后的社会效用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分析,证明了条件价值评估法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快慢车是城市轨道交通市域线常用的组织形式,研究不同快慢车运营模式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能够为运营企业开行快慢车提供参考.本文考虑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约束,研究无越行均衡、无越行非均衡、有越行条件等3种快慢车运营模式的开行技术条件,得到快慢车运营组织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及快车对慢车的扣除系数.案例结果表明:相同发车频率条件下,无越行均衡发车、无越行非均衡发车、有越行条件下的快车最大跨站数量逐渐增加;相同快车跨站数量条件下,无越行均衡发车、无越行非均衡发车、有越行条件下列车最大发车频率逐渐提高,快车对慢车的扣除系数逐渐减小,说明以上3种模式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18.
19.
快慢车运营模式作为提升轨道交通运输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论证其实施必要性及应用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及作用.以重庆市轨道交通27号线为例,结合线网规划、线路条件、客流特征等充分论证快慢车运营的必要性;综合能力折损、配线设置等确定越行方案;分析出行效率、车辆投资、土建追加及经济效益后,最终得出结论:重庆市轨道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