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铁路工程建设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满足铁路隧道智能设计的应用需求,对铁路隧道BIM正向设计进行研究并完成相关设计程序研发。以Bentley平台为技术支持,结合隧道设计流程,形成了一套铁路隧道BIM正向设计系统,涵盖正向设计方法和设计成果输出。正向设计方法包含模板库参数化设计、构件库参数化设计、隧道纵断面设计、隧道洞身模型生成、隧道洞门参数化设计;设计成果输出包含三维模型应用、工程量统计、二维图纸生成。详细介绍参数化设计、纵断面设计、二三维联动等关键技术方案和程序实现原理,提出在设计数量及体量较大构件和差异性较大构件时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并针对性提供解决方案和后续研究建议,总结BIM正向设计在可视化、参数化设计、信息化管理、多专业协同、结合地形设计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马其顿动车组项目司机台,从造型设计、人机工程设计、CMF设计、人性化设计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司机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特点,并对基于TSI规范的司机台设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马章 《中国铁路》2012,(2):73-76
从设计依据、技术标准、设计认证、设计文件组成内容、典型设计方案和设计方法等方面介绍麦加轻轨铁路项目设计管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可靠性技术在电力机车电系统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在电力机车电系统设计中常用的几种可靠性设计技术:降额设计、冗余设计、电磁兼容设计和热设计,提出在电力机车电系统设计中合理运用常用可靠性设计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轨道客车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包括电磁兼容设计、环境防护设计、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与控制、热设计、降额设计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疲劳强度的焊接结构设计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国内铁路货车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设计的现状,结合货车产品的设计和现场应用实例,从结构静强度设计、焊缝设计和焊缝工艺设计3方面提出了提高疲劳强度的设计细节,并分析了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铁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综合管线设计是地铁车辆段设计的一大难点,也是地铁车辆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之一。通常综合管线是在各专业完成施工图后才能正式开展工作,因此每次综合管线设计的工期都非常短。目前传统的综合管线设计思路及方法已不能满足设计需要,为了较好地解决综合管线设计周期短、质量要求高的难题,推出新的综合管线设计方法尤为迫切。研究结论:通过地面车辆段、双层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的归纳总结,提出采用反推法设计综合管线。采用反推法设计综合管线,将缩短地铁车辆段综合管线设计周期50%,提高了设计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分项系数设计方法和基于可靠指标设计方法的概念、流程及实例的对比,揭示这两种设计方法的实质——基于可靠指标设计方法是直接把概率的理念引入设计之中,分项系数设计方法是在设计中间接地反映了概率论的思想。通过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和明显差异,为工程设计和研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用设计方法提供指导。研究结论:(1)分项系数设计法,相对简单,偏于安全,适合常规设计,是实用的设计方法;(2)可靠指标设计法,能兼顾安全和经济,设计过程复杂,适合特殊设计,是理想化的设计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法;(3)支挡结构工程设计可采用分项系数法;(4)研究结论对工程设计和研究人员选用支挡结构设计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电磁兼容设计理论,从结构设计、线缆设计、装配设计、接地设计4个方面探讨铁路信号设备电磁兼容设计方法,并结合实际测试案例提出设计改进方法,从而提高铁路信号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  相似文献   

10.
设计是工程实施的龙头,设计质量的好坏,对工程质量影响巨大,设计单位的质量责任是相当大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普通较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防止质量责任风险,设计单位必须制定保证质量的措施,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本文论述了设计单位加强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设计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设计单位质量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升东平水道特大桥的设计水平和成品质量,以达索3D体验平台和TEKLA软件为主要工具对其开展BIM设计。BIM设计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包括:协同设计、骨架设计、引桥设计、钢箱梁设计、钢束设计、钢筋设计;本桥的BIM应用价值点包括用钢量统计、钢结构出图、标准验证、有限元分析、钢筋二维出图。作为国内第一座采用BIM设计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与传统设计手段相比,BIM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其设计效率。同时,依托本项目对铁路工程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进行了研究。东平水道特大桥BIM设计对类似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分为站场和区间设计,而站场设计时线路错综复杂,比起区间设计更加困难.针对站场设计规则和接触网设计数据驱动约束,研究站场接触网数据驱动技术、线路识别关键技术,在.NET平台上用ObjectARX开发包进行二次开发,辅助设计人员进行接触网设计,解决线路识别、支柱布置、支柱对称、数据存储等关键问题.设计人员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以往耗费大量时间的工作,设计结果满足实际需求,提高了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摆式列车倾摆机构的基本组成,设计程序,设计原则,设计规律和设计步骤等,为摆式列车倾摆机构总体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客运专线铁路桥梁设计新理念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客运专线铁路桥梁有不同于普通铁路桥梁的特殊要求,从而带来新的桥梁设计理念。从桥渡设计、景观设计、以桥代路设计、立交设计等桥梁设计几个方面对铁路客运专线桥梁设计新理念进行阐述,并介绍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京雄铁路机场隧道项目,以隧道正向设计为理念,开展了基于BIM的明挖隧道设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BIM的明挖隧道设计流程、明挖隧道结构设计、明挖基坑开挖面设计、明挖基坑围护结构设计、路隧接口设计等。摸索适用于明挖隧道的BIM设计流程,实现明挖隧道设计过程中某些关键节点的正向设计,促进BIM技术在隧道领域的发展,以期对实现基于BIM的铁路工程正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铁路EPC项目工程建设具有专业性强、工程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工程方案的系统性、可实施性、经济性、安全性等问题需要从设计源头进行控制。通过从技术创新、系统设计、精细化设计、投资控制、设计与施工融合、设计与采购融合、BIM技术应用、绿色设计及文化传承等9个方面分析设计对铁路EPC项目的源头控制作用,提出设计源头控制手段,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差异化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以设计主导的铁路EPC项目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7.
协同设计技术在大型交通勘察设计企业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协同设计技术,提出交通勘察设计企业为提高勘察设计效率和质量应采取的对策。 研究方法:分析协同设计在大型交通勘察设计企业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协同设计的现状,结合协同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交通工程勘察设计项目协同设计的方法。 研究结论:交通勘察设计企业的协同设计宜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可分4步,即:(1)利用现有网络及相关资源搭建一个简单的协同设计平台,按照“松散型协同”方式开展设计,摸索适合自身的工作模式;(2)结合各自特点梳理基于文件级协同的需求,建设实用性强、技术性能好、集成性高、应用方便的协同设计平台系统,并开展设计;(3)以主导专业应用软件为基础,制定与其他专业的数据接口标准,并形成集成化软件,实现不同专业间设计规程的集中管理和数据的交流、传递;(4)引入BIM,制订完整的数据标准,在三维设计的环境下开展协同设计,实时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8.
高速列车形象设计中的"人性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科平 《铁道车辆》2005,43(6):25-26
通过阐述人性化设计在高速列车设计中的运用,论述了人性化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设计定位领先 <大型客运站设计理论创新、仿真评估及工程应用>在大型客运站设计理论创新、仿真评估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型客运站设计理论创新以突出车站功能、优化车站布局、节省建设资金、降低运营费用、提高安全水平为目标,研究提出了一站多场设计理论、综合交通枢纽理论、精确设计与精细设计理论、立体布局设计理论、候乘设施综合设计理论等多门学科理论和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升级设计手段,提高设计质量,实现铁路工程数字化交付,文章以铁路隧道附属设施设计为切入点,通过梳理设计流程、研究优化技术,提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铁路隧道附属洞室设计方法。配合BIM软件的二次开发,该设计方法能有效打通隧道设计上下游数据,显著提升隧道设计智能化水平。实践证明,基于该方法在Bentley平台下开展附属洞室设计,能同时满足项目BIM交付及现有设计规范下二维图纸交付的需要,提升附属洞室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实现BIM技术与传统设计的融合,助力铁路行业从BIM辅助设计到BIM正向设计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