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是课程的主旨。本文试图用“审美距离”的理论作为指导,分析审美距离产生的原因和它自身具有的矛盾性,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距离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美,体验美。  相似文献   

2.
审美主义是在近现代西方出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上的审美一元论思想。受其影响,我国新时期学理论具有关学化倾向,在审美体验论、审美感性论、审美形式论、审美超越论、审美本质论等理论环节上显示出审美主义之审美一元论和感性本体论的倾向。反思新时期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局限,对于推进我国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诗词是一座内涵丰富的艺术宝库,其内容博大精深,艺术表现既借鉴传统、又富有创新.文章从毛泽东诗词的豪壮美、意象美、豪壮美与婉曲美的统一三方面论述其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4.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21世纪开始的全国音乐教育改革的精髓,基础与立场为重新确立人的感性地位;再次审视什么是“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强调音乐的特殊性和对音乐审美问题的基本认识.它对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将产生积极作用,根据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观性、丰富性、稳定性、整体等四大特点,逐一论述音乐美育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反叛与超越: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审美文化,以推崇媚俗与感性狂欢、蔑视高雅与理性深度为其最显著的特征。昔日备受青睐的高雅文学正面临着“全面撤退”的尴尬。然而,伴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告急和人类生态意识的逐渐觉醒,生态文学正以一种清新和高雅的姿态迅速成长起来。它拒斥媚俗,重扬严肃、崇高的儒雅风范,积极倡导文学精神的回归;它超越感性,追求深度,叩问灵魂,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文学正顽强地进行着反叛与超越的抗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又好又快的发展,通过高速公路出行日益成为人们的主要选项。高速公路的便捷通达性与环境美好的综合服务性尤为重要,不仅应该满足安全、舒适的通行功能需求,也应该是一个集大成的艺术作品,通行后给人以美的服务体验。对于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一方面道路的空间线形要求良好组合,使人舒适不疲倦,沿线景观为司机和乘客提供一种车在画中行驶的意境;另一方面服务区、道路沿线的绿化、设施和环境等要构成一个整体,淡化孤立的带状结构物的呆板感,强化人性化、生态化的灵动美,使驾驶员和乘客有一种物换景移的清爽感。要做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使高速公路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协调融、功能与审美、技术与艺术于一体,就要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突出技术美、结构美、生态美、材料美。  相似文献   

7.
首先给美下了定义:美是人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显现。然后从路线设计、行车环境塑造、工程建设中应有意识地显示人类的创造力和形式美的法则四个方面对公路工程建设如何才能产生美感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人们建筑形态审美的角度出发,将其大致分为对建筑形体构成形态、建筑空结构形态和建筑语言符号形态的审美感受三部分,并将此作为建筑形态建构的三个切入点,从而进行建筑美的创作.文中对这三种建构法进行了分析,并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学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学校中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当前实践美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实践美学研究的困境是停留在一般的、宏观的、社会学的层面而未能进入特殊的、微观的、心理学的层面,"后实践美学"虽从一定程度上走出了当前实践美学研究的困境,但从根本上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抛弃了"实践"这一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必然会使"科学走向玄学".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研究与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研究,都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实践美学研究的可行性出路.强调审美对于现世人生的意义,重申美学对于当今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世界的深切关注,倡导美对人类灵魂与道德人格建构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美学研究与人生论的整合,使审美、艺术、人生走向统一,才是丰富和发展实践美学的最终出路,才是美学研究的原点.  相似文献   

11.
1912年兴化美以美会传教士蒲鲁士有感于兴化地区地狭人穷,利用教会网络组织发起了移民砂捞越诗巫、建立"兴化芭"的活动.本文先叙述了教会移民的社会背景,进而考察了兴化美以美会策划和组织移民砂捞越的缘起和经过,最后对砂捞越"兴化芭"建立时期的移民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砂捞越"兴化芭"的建立,体现了蒲氏"教养兼治"的宗教理念,同时诗巫"兴化芭"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改变了福建侨乡和东南亚华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他对中国古代关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老子哲学中,美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将其与作为最高实体的"道"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对人性自然本真状态的理想追求.老子的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抽象的思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含蓄性、自然性和柔弱性,这对以后美学的发展及现代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的阶级定位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通过对当前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感性材料和文献资料的研究,提出知识分子阶层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中坚构成的观点,并提出"整体工人阶级"的概念,得出中国共产党以由知识分子作为主体中坚的整体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英、美两国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有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相当丰富。对英、美两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和结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介绍英、美两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举措,以期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农场车的实际案例,介绍了感性工学推论法的内容和执行程序,讨论了感性工学推论法在汽车设计中的适应性研究,为交通工具的概念发展和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审美批评是一切文学批评的基础,是其他文学批评显在或者潜在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理论既拓展了文学研究视野,也导致了文学评论中艺术分析和审美评价的匮乏,研究者以理论概念肢解研究对象,迎合各种理论预设的结论,我国文学理论界与文学研究界也因此在去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评、去审美理性与审美理性批评等二元对立中不断摇摆。本文将梳理审美文学原理得以生成演变的学术史和学科史,分析从审美到审丑再到新审美主义的发展演进,揭示其所从出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思想学术渊源,用辩证理性观在恢复传统美学的审美自主性和当代反审美主义的激进立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从文学经典和大众文化研究中找到审美批评的共通之路,强化审美批评为“三大体系”建设提供纠偏机制的作用,为建构新的审美批评范式提供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从"五四"一路走来的现代女作家苏雪林,散文创作独具特色.本文运用比较文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着眼于文本细读,从组画结构、色彩的丰富渲染、中西绘画技法的圆融贯通等层面对苏雪林的散文特色进行审美观照;可以说,苏雪林通过"绘画与文学握手", 尤其是绘画元素的加入,使得她的散文文本呈现出浓郁的诗画特质:色彩斑斓,极富绮丽美;具有素净淡雅、意境幽远的空灵之韵,从而达到了繁富、华瑰的真纯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18.
公路桥梁设计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饱含了人类抵抗自然环境的无限力量和智慧,更是人类创造卓越生活、对审美不断追求的理想。如今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工程项目已经比比皆是,公路桥梁的设计建设不但要求满足城市化建设的功能性需求,更需要具有时代气息。如今,这些新型设计工艺的新理念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与运用。因此,主要对公路桥梁设计中的新理念在现今社会的运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相似文献   

20.
轭浮律包括共轭和浮滑两个子规律,本文对其中的共轭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将化学中的共轭概念加以引申,上升到哲学范畴,将一切矛盾事物双方及一切电学量与非电学量间的相互作用(干涉)从共轭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从微观到宏观,从无机到有机,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共轭关系广泛存在.本文从共轭的范畴、性质、分类及共轭与其它规律的关系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指出了共轭概念对认识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矛盾运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