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铁路货运实施高速、重载发展战略,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针对当前重载车辆越来越多地投入实际使用的发展趋势,分析现有减速顶系列产品在高速、重载条件下的不适应性并提出了改进发展各类减速顶调速设备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
日本新干线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道新干线1964年投入运营以来,日本新干线已经安全运行了近40年,其特点是运输密度高、准时、大运量,无人身事故等日本新干线网络从最初长515.14km(东海道新干线)开始发展,至今运营里程已达2176.1km,最终路网长度可达6859.1km。新干线采用的动力分散式电动车组已成为未来高速铁路的发展趁势。在车辆开发方面,JR各铁路公司不断追求高速、舒适的车辆,目前计划开发新型高速列车。  相似文献   

3.
华强 《四机科技》2004,(4):74-78
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时最引起世界关注的技术之一是如何防止高速车辆运行时出现的转向架蛇行运动,为此项研究许多科技人员付出了全部精力与智慧。与日本新干线开通时相比,目前铁道车辆运行速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防止高速车辆运行时出现的转向架蛇行运动,而且还须保证高速车辆运行的平稳、舒适性,本文概述为保证高速车辆运行的平稳性与舒适性而采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正在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红外网络已初具规模,现代安全监测手段在防燃轴、防切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是检查发现列车运行中车辆热轴、防止热切轴的安全保障设施,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设备。因此红外设备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运  相似文献   

5.
高速磁浮交通车辆现行检修制度大多采用预防性计划维修模式。计划修模式下,高速磁浮交通车辆的检修能力利用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列车运行的可靠性和线路的运力,导致配属列车数和车辆基地规模的增加,为此亟需进行检修制度的优化。简述了现行高速磁浮交通车辆检修制度,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对高速磁浮交通车辆运行特点及零部件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高速磁浮交通车辆与传统轮轨车辆间的本质区别,二者的车辆故障规律差异很显著。基于高速磁浮交通车辆的设备特征及故障特征,对其采用均衡修的适应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高速磁浮交通车辆具备在线诊断系统,可随时收集车辆各部件的运转状态,能适应优化后更为精益的检修制度。高速磁浮交通车辆维修工作中应引入均衡修策略,根据零部件不同的故障规律及故障影响情况,建立以零部件为重点检修对象的均衡修制度。可参考成都地铁的车辆均衡修模式,将高速磁浮交通车辆双周检、三月检及定修的检修内容拆分到月检和专项修中,以此减小车辆的维修频次,压缩列车扣修时间,提高列车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日本与欧洲高速列车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700系列高速电动车组为例,综合介绍了日本高速列车的最新车辆技术,并介绍了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高速列车的发展与现状。  相似文献   

7.
高速车辆的防滑控制与滑行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培曙 《铁道车辆》1996,34(12):10-15
根据国外经验及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高速车辆的骨控制办法,并着重分析了高速车辆用防滑器应如何进行沿用地检测及防滑控制,指出高速车辆防滑器应具备的性能特点,初步提出我国高速车辆的骨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8.
1问题的提出 随着铁路向高速、重载发展,车轮材质、结构的安全性愈发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2年来,全路车辆部门车轮辐板、轮辋崩裂故障屡有发生,给铁路运输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日本车辆连接装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1998年开始采用自动车钩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日本车辆连接装置走出了一条借鉴美国经验和自主开发并举的道路。本文综述日本客、货车车钩缓冲装置的发展过程;着重介绍了各型车钩缓冲装置的结构及技术参数,并提出了我国高速动车组车辆连接装置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减速顶类调速设备在工作中存在的有害制动问题,提出利用高速锁闭技术让减速顶在车辆高速经过时转为慢回程,分析了慢回程时第2临界速率消除有害制动的原理,从连挂区,编组场尾部,各种车辆防溜等方面介绍了高速锁闭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64年正值日本举办奥运会之际,日本首条高速铁路一东海道新干线开通运营,0系高速车辆闪亮登场,开启了打造新干线高速车辆的帷幕。以此为契机,由东海铁路客运有限公司精心制造的各型车辆陆续投入运营,堪称日本高速车辆制造技术的缩影。本文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日本高速车辆制造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文中也描述了各型高速车辆结构特点及主要技术性能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李世亮 《铁道车辆》1998,36(7):9-12,30
引用多体动力学概念对高速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出了车体为弹性梁,转向架构架为刚体,一、二系弹簧阻尼串联、并联构成的车辆系统的车体弹性梁振型函数和频率方程表达式,建立了在外激励力作用下的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可用于分析和修正车辆系统动态响应的数值计算和试验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设计及维修理念仍相对落后,应结合车辆基地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对后续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车辆基地的设计与建设,提出切实的优化实施建议。方法: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了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存在的设施设备相对落后、车辆检修修程相对滞后、TOD(公交引导发展)一体化建设不同步等方面的问题。立足我国车辆基地建设经验,从车辆基地运营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国内外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和轨道交通新技术应用,针对车辆基地的智能化、信息化、绿色节能、TOD一体化建设等关键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质量发展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设计建议。结果及结论:车辆基地设计应顶层布局、高点定位,逐步构建智能化车辆基地,提升车辆基地人性化水平,促进车辆基地的绿色、节能,推进车辆基地TOD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有效改善粘着适应高速车辆制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速时粘着下降的原因,介绍了国外高速车辆改善粘着,提高粘着力的方法,提出我国高速车辆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年献词     
任玉君 《国外铁道车辆》2006,43(1):F0002-F0002
《铁道车辆》《国外铁道车辆》带着欣慰,我们告别了2005年,因为在铁路踌越式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我们前进了一大步。带着憧憬,我们迎来了2006年,因为在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过程中我们将铸造新的辉煌。此时此刻,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通过《铁道车辆》和《国外铁道车辆》向各位领导和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感谢你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对我所的大力支持!祝愿你们新年吉祥!身体康健!2005年,技术引进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结合技术引进,《铁道车辆》和《国外铁道车辆》确定了“提速、重载、高速、安全、信息”为两刊年度报道重点…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1月28日-30日,中国铁道学会铁道车辆委员会在青岛召开了制动专家研讨会暨制动分委员会换届会议.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总结近年来我国铁路制动技术的发展,探讨高速、重载车辆的制动技术.参加研讨会的有铁道部安监司、高速办,各科研教学单位,南车、北车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工厂等25个单位共46人.本次研讨会由四方车辆研究所承办.  相似文献   

17.
岑学良  金城 《铁道车辆》1995,33(8):30-34
本文概述了“七五”以来铁道车辆发展的情况,其中包括客车,货车和主要零部件,提出了车辆发展的新设想,以车辆重点技术突破为主攻方向,开发适合我国铁路运输特点的货运重载和客运高速技术,基本形成适合我国铁路特点的产品系列。  相似文献   

18.
具有轻量化的车体和转向架,对于高速铁路客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而要达到结构设计的轻量化,在选用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能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就个人在考察所见和国内高速车辆设计、试制工作中的情况,提出关于高速客车车体和转向架轻量结构设计的材料选择问题和制造工艺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速列车—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翟婉明 《铁道学报》1997,19(4):16-21
探讨高速列车在轨道结构上运行时的垂向耦合振动问题是列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本文建立了铰接式高速列车-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及方程,运用新型快速数值积分方法编制了这一大型系统的动力学仿真程序,对铰接式高速列车垂向动力学性能,特别是车辆与车辆之间的耦合振动以及车辆与轨道之间的动力作用进行了系统仿真分析,并与非铰接式高速列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铰接式高速列车具有优良的垂向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20.
高速列车在长期运营过程中,车轮将发生随里程增加而不断增大的磨耗,为探究车轮磨耗对车辆侧向通过道岔时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高速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在综合考虑不同磨耗程度的车轮对转辙器区钢轨接触几何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不同磨耗程度车轮的高速车辆侧向通过道岔时对高速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车轮磨耗程度增加,高速车辆侧向过岔时的轮对运动姿态和车辆动力学性能发生较大变化,车轮运营里程达到20万km后,轮轨横向力较标准车轮型面减小了42%,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较标准车轮型面减小了16%,脱轨系数较标准车轮型面减小了38%;车轮发生磨耗后,车辆系统的动力学性能、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均有一定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