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汽车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试验和汽车转向盘转角随机输入试验是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的一部分,通常以汽车横摆角速度频率特性来表征汽车的动态特性;因此频率特性的测量成为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重要的项目之一。对同一车辆分别进行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试验和转向盘转角随机输入试验,并对这两种测量汽车动态特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转向盘转角随机输入方法测得的车辆动态特性数据更加准确。因此,在具备试验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此方法,以获得更精准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ADAMS/Car软件建立了汽车的操纵动力学多体仿真模型,并对整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了汽车在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及转向盘角脉冲输入时的转向特性.通过对不同车速下的仿真计算,得出汽车转向特性在不通车速下的不同表现,为汽车操纵稳定性问题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双半挂汽车列车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发生失稳的问题,对双半挂汽车列车进行操纵稳定性实车及仿真试验研究。通过TruckSim软件构建双半挂汽车列车仿真模型并进行单车道变换试验,与实车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样车进行蛇行试验、稳态回转、转向盘角阶跃输入等典型工况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蛇形试验中,随着试验车速的增加,各车辆单元的各项响应参数增长速率明显增大,试验车速达到65 km/h时部分车轮已发生离地现象;稳态回转试验中,样车具有一定的不足转向特性,各车辆单元侧向加速度最大值均在3.14 m/s2左右;转向盘角阶跃输入工况中,车辆对转向盘转角输入反应迅速,但各项参数波动幅度较大;各项试验中参数后部放大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ADAMS/CAR二次开发模块,建立了国产某小客车的整车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了车辆转向盘角阶跃输入和脉冲输入时的瞬态响应特性,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预测分析,通过调整后轮侧倾刚度等参数,优化转向瞬态特性响应结果,经过样车的试验验证了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5.
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的传递函数试验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汽车转向盘角脉冲输入场地试验数据的特点,对实际数据处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了采用FFT方法和时域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的结果,并详细分析了FFT方法在实际数据处理中存在上述问题时,数据处理精度不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装有EPAS系统的汽车转向灵敏度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电动助力转向器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对EPAS系统模型进行了简化,建立了EPAS机械动力学方程,推导出了电流比例控制策略下汽车转向灵敏度的传递函数方程,并在Matlab中进行了仿真计算,定性地阐述了电动机转动惯量等参数在汽车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对系统响应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研究半挂汽车列车弯道行驶横向稳定性,运用动力学理论以及虚拟样机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具有21自由度的半挂汽车列车虚拟样机,通过将稳态转向试验和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所得仿真结果与实车试验所得曲线相比较进行仿真模型的校验,分析了半挂汽车列车在弯道行驶极限工况下有关参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并分析极限工况所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汽车操纵动力学理论,针对中型客车建立了汽车动力学模型——二自由度模型,通过动力学微分方程求解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参数等。又以中型客车为对象和VC++为平台开发了汽车操纵稳定性模拟计算系统软件,并以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为例进行操纵稳定性计算,获得其特征曲线和评价指标对其操稳性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9.
电动助力转向系对汽车角输入响应影响的仿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新蓬  杨树 《汽车工程》2004,26(3):314-318
详细地分析和推导出了具有不同控制方式的EPS系统的传递函数,在Matlab环境中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定性地说明了EPS系统的控制方式和结构参数对汽车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稳态、瞬态和频率响应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汽车响应分析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又群  郭孔辉 《汽车工程》1999,21(3):134-139,183
本文将精细积分算法推广应用到考虑轮胎非线性的驾驶员-汽车-道路闭环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组的求解,推广后的算法原则上可用来求在计算机精度范围内的精确解,以转向盘角阶跃为例进行了非线性的仿真计算,对汽车的动态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驾驶员通过作用在转向盘上的力或使转向盘产生一定的角位移来控制汽车的转向运动,即驾驶员给汽车的转向指令可以分成两大类:力指令和角指令.由此,汽车对指令的反应特性也可以分成两大类力输入反应特性和角输入反应特性.可把回正性能看作一种力输入反应特性.通过对重型汽车回正性能试验结果的分析,本文初步探讨了重型汽车回正试验结果的评价方式及其力输入反应频率特性.由于汽车在线性区内工作的几率远大于在非线性区内工作的几率,因此对汽车线性区内的转向特性应进行探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所研究的重型汽车回正性能是汽车线性区内的回正性能,这样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取试验结果和分析汽车力转向特性,从而获得收善重型汽车转向特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一辆60t六轮电驱动铰接式自卸车建立考虑侧倾自由度的整车转向运动数学模型,以研究其稳定行驶的条件,分析车体质心位置对行驶稳定性的影响。接着建立了整车ADAMS/AMESim联合仿真模型,进行稳态回转试验和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的仿真,以观察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并分析后车体质心位置对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汽车动态舒适性的CAE分析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某新型轿车的整车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建立了相应的数字化路面,分别进行了脉冲路面输入和随机路面输入下汽车动态舒适性虚拟试验,通过对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汽车动态舒适性仿真分析精度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设计方法以轿车为例分析了动力总成悬置隔振元件刚度对轿车怠速工况动态舒适性的影响,进行了汽车动态舒适性的优化分析。总结并探讨了系统的基于CAE分析技术的汽车动态舒适性仿真分析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汽车转向盘角脉冲试验3种后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算法特点和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应用连续傅里叶变换数值解法和离散傅里叶变换法的计算结果相比,应用系统辨识方法获得的车辆系统频率特性更能逼真地反映车辆系统自身的频率特性,即系统辨识方法不仅能提升角脉冲试验的数据处理精度,同时也为今后以角阶跃试验替代角脉冲试验辨识获取车辆系统的频率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ARMAX模型作为系统模型,利用增广最小二乘法对模型的输入、输出及噪声项系数进行估计,再利用欧拉变换得出汽车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试验的频域特性曲线.根据某款轿车的3次角脉冲试验数据,将ARMAX模型参数估计法与傅立叶变换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RMAX参数估计方法处理的系统频率特性曲线更平滑,参数一致性更好,更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ADAMS/Car软件建立某帮牟模型,包括前/后悬架、转向系、前/后轮以及车身等于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乍操纵稳定性仿真,选取了稳态同转试验、角脉冲输入瞬态响应、转向同正试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了虚拟样机技术的可行性,同时也证明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实现了在虚拟试验平台上分析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两自由度人体振动模型及其在汽车平顺性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试验时使用人体振动模型作为座椅载荷的必要性。通过人体动态响应试验建立了两自由度人体模型的数学模型,进而介绍了人体动态参数的识别方法和人体模型的设计原则。试验证实,这种人体振动模型完全可以摸拟坐着的人对铅垂振动的动态响应,可以作为汽车平顺性试验和座椅动态响应试验的测试设备。  相似文献   

18.
操纵稳定性的基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与符号说明司机通过方向盘转角和作用在方向盘上的力来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因此汽车的转向操纵运动基本分为两类:通过方向盘角输入指令的叫做角输入运动,通过方向盘力输入指令的叫做力输入运动。这两种运动的自然频率、阻尼、反应时间等均不相同,不可混淆。在大多数场合,司机主要是通过方向盘角度来操纵汽车。试验评价中的角阶跃反应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稳定性,分别对主动转向及直接横摆力矩控制进行了研究。根据汽车线性二自由度模型获得汽车稳态工况下的期望横摆角速度和期望质心侧偏角,设计了上层控制器和下层控制器,其中上层控制器为主动转向与直接横摆力矩功能分配的协调控制,下层控制器采用单神经元自适应PID算法设计了主动转向控制器和直接横摆力矩控制器。基于汽车行驶稳定性指标设计了调度参数,以实现主动转向和直接横摆力矩的协调控制。分别选取高附着系数路面和低附着系数路面进行了正弦输入试验和阶跃输入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很好地提高线控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SUV转向随动性不足问题,利用后轴变形转向效应对该车五连杆后悬架上摆臂重新布置,并在ADAMS中建立了后悬架运动学模型及整车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脉冲输入的仿真结果分析和对原车按新方案改进后进行的操纵稳定性主观试验验证表明,新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转向随动性问题,减少了特殊工况时后轮侧滑及甩尾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