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汽车轻量化技术及其实施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控制汽车燃料消耗量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GB 19578-2004)已经出台, 《标准》按照整车装备质量对乘用车燃料消耗的限值提出了要求,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标准相对宽松, 已于2005年7月正式实施;第二阶段标准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  相似文献   

2.
我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阶段已于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7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55家汽车生产企业的444款不符合该标准,禁止生产。2008年1月1日起将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汽车节能标准体系中,GB 19578《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GB 27999《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是相互支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修订、加严GB 19578《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GB 27999《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是对现有乘用车节能管理的完善和升级。此次修订两项国家标准,旨在制定实施第五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每周新闻     
中国启动汽车燃料消耗挂钩财税政策研究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工作组第四次暨基于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财税政策研究会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并听取关于建立与汽车燃料消耗量挂钩财税政策建议。会议原则通过了《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标准草案,并启动了与标准挂钩的财税政策的研究。会议一致认为,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对于促进技术进步、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会议作出了加快推进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实施配套财税政策的研究、制订切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的决定。  相似文献   

5.
2004年10月,我国的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GB19578-2004《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正式出台。该标准燃料消耗量限值将分两个阶段实施:2005年7月1日,实施第一阶段的“限值”;2008年1月1日,实施第二阶段的“限值”。对于在2005年7月之前已经获得中国政府批准的在生产车型,两个阶段的执行日期分别享有1年的宽限期。具体限值详见表1和表2。  相似文献   

6.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二阶段(GB19578—2004)强制性标准已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以下简称评价指标)已编制完成。  相似文献   

7.
陆刚 《城市车辆》2005,(6):26-27
日前获悉,除将实施汽车尾气排放欧Ⅱ、欧Ⅲ标准外,我国还将制定和出台多项燃油政策和措施,来控制汽车油耗。国家一项旨在控制汽车油耗、节约石油能源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已正式出台。该标准涉及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汽车,暂不包括气体燃料车,将分成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曹宇 《世界汽车》2004,(12):86-87
2004年10月28日,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04)出台,该标准将分两个阶段实施:对于新开发车型,第一阶段的执行日期为2005年7月1日,第二  相似文献   

9.
上月19日发布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对于汽车工业而言,有一个核心的议题就是降低能耗、开发新能源。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分别在我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战略中,将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发展目标。7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特别强调,要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研究制定《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值标准》。研究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针对2005年3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和7月1日起实施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强制性标准,组织全国性的国家监督抽查活动。  相似文献   

10.
史宝华 《时代汽车》2004,(11):63-63
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04)10月28日正式出台。第阶段实施起始日为2005年7月1日,届时没有达到标准的车辆将被禁止生产和销售。  相似文献   

11.
2007年6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第28条提出: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建立汽车产品燃料消耗量申报和公示制度;严格实施国家第3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当提高排放标准,继续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  相似文献   

12.
<正>交通行业强制性技术标准《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JT 719—2008)和《营运客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JT 711—2008),分别自2008年7月1日和9月1日起实施,对汽车制造厂商提出了分2个阶段执行燃料消耗量限值的要求,自标准实施之日起执行第一阶段限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与伊朗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相关法规的差异,对帮助企业面向伊朗市场出口汽车产品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对比了中国标准《GB 27999-2011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与伊朗标准《ISIRI 4241-2汽油车油耗标准及标签》,介绍了两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的计算方法及评价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伊朗乘用车燃料消耗法规在测试方法方面与中国相同,但对各级别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的要求更为苛刻.因此,企业开发出口伊朗市场的乘用车产品时,应考虑开发更高能效的动力总成,以满足伊朗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艰难出台,还是“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应声落地;无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施行和七部委联合治理公路运输超限超载,还是《遘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机动车安垒运行技术条件》等标准的发布实施;无论是“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推出,还是第一个汽车节能强制性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都说明了政策法规和标准在引导汽车产业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2004年,影响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的浓墨重彩为这一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目前表示,今年年内出台的第三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将从整体上限制车企旗下车型的平均燃油消耗量,这一标准将成为强制车企节能减排的新杠杆。国家在以政府补贴方式启动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同时,将出台强制标准力促车企实施节能减排,这是一项双管齐下的双向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6.
继《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实施取得成功后,下一步的节能减排转向了商用车。2007年12月3日,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公布了《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GB20997—2007,简称《标准》),并称《标准》定于2008年2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实施后将使我国汽车节能标准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据介绍,该《标准》实施的对象主要是总质量在3.5t以下,通常为9—12座的轻型商用车,在我国主要包括为轻卡、轻客等。目前它们的年均销量在100万辆左右,因此降低轻型商用车的能耗对整个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每周新闻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配套实施的财税政策有望于今年10月出台最近,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负责人出席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标准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暨"基于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财  相似文献   

18.
《时代汽车》2005,(5):61-61
新发布的五项排放标准包括: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即中国轻型汽车Ⅲ、Ⅳ号排放标准)、《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限值》、《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值》和《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加速行驶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其中,Ⅳ号排放标;隹将于2010年7月1日实施,轻型汽车Ⅲ号排放标准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外,其他标准都将自今年7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16年1月1日起,汽车行业又将实施一些新的法规和政策,这些新规的出台和执行将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规范汽车消费市场来说也是好事。燃油限值标准降至百公里6.7L第四阶段燃油限值标准即将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必须达到6.7L/百公里。考虑到企业降耗任务较重,工信部设定了每年油耗达标值,目标由松至紧,从2015年到2020年,乘用车平均油耗目标分别为百公里6.9L、6.7L、  相似文献   

20.
《轿车情报》2004,(12):150
这几天,在我一个多月没怎么整理过的办公桌上有三样东西让人好是研究了一阵:一叠11月9日出版的《新闻晨报》载有一文《乘用车油耗强制性国标出台,高油耗车“收骨头”》、一份从《汽车与配件》2004年1月12日第2期复印来的“我国已制订《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一篇销量国内领先的SUV生产厂家宣传部发来的稿件《乘用车燃油消耗限值出台,对经济型SUV是挑战更是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