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袁保军  方伟 《水运工程》2015,(5):202-206
随着围海造地的发展,吹填淤泥越来越厚。对中厚层吹填淤泥超软地基提出一次真空预压法进行加固处理方式。现场试验采用有砂垫层和无砂垫层2种真空预压法对6~10 m中厚层吹填淤泥超软地基进行一次加固。通过现场监测对真空度、地表沉降、孔隙水压力、分层沉降等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加固前后土体抗剪强度和物理指标的对比,得知一次真空预压法对中厚层吹填淤泥超软地基加固效果明显。另外,试验结果显示,有砂垫层和无砂垫层2种真空预压法加固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浅表层快速加固技术是基于真空预压原理针对新吹填淤泥等超软弱土快速加固的一种新技术。依托惠州港荃湾港区软基处理工程,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不同排水板间距对浅表层快速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加固过程中膜下真空度、地表沉降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对惠州荃湾吹填淤泥加固前、后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强度及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近吹填淤泥目前主要采用真空预压二次处理技术(浅层+深层)进行加固,施工成本较高、工期较长。基于新近吹填淤泥的真空固结机理,提出优化现行真空预压排水系统的新思路,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工程软基处理II区工程,开展新型真空预压排水系统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近吹填淤泥经地基新型真空预压排水系统加固后,达到设计要求,解决了现行真空预压排水系统应用于新近吹填淤泥地基时所存在的排水板堵塞、真空压力传递效率低下等问题,且有效地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基于真空压力传递特性及最终加固效果,方案3 (原生料防淤堵型整体式排水板+专用接头+水平排水板+粉细砂垫层)更适用于新近吹填淤泥地基。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堆载预压法在港口吹填淤泥地基加固中的运用,采用现场实测结果评价其加固效果;与此同时,采用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堆载后地基最终累积沉降和土体分层沉降,且用实测结果检验理论计算结果,探讨这种理论计算方法在吹填淤泥地基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堆载预压法加固吹填淤泥地基效果显著。经堆载预压处理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和十字板剪切强度得到了很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现场实测沉降结果与理论计算沉降结果几乎一致,验证了理论方法计算沉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厚层(5~10 m)吹填淤泥层的加固,传统的浅层处理方法难以实现人工排水板的插设,而二次处理方法成本高、工期长,造成很大的浪费。针对中厚层吹填淤泥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中的技术难点,结合现场试验提出无砂垫层分级加载的真空预压一次处理方案,研制适合5~8 m厚度超软吹填淤泥层的新型可伸缩式人工插板枪、适合8~10 m吹填淤泥层的轻型插板机械、立体式密封接头及真空预压法排水处理系统等,优化中厚层吹填淤泥地基施工技术。提出的适合中厚层吹填淤泥地基的真空预压加固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创新成果在温州瓯江口新区一期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工程造价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现行真空预压技术加固新近吹填淤泥地基时效果不理想的原因,首先分析新近吹填淤泥的工程特性,然后开展不同含水率下新近吹填淤泥的室内真空固结足尺单井模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新近吹填淤泥主要由较细颗粒物质和极细颗粒物质组成,其中黏粒含量(黏粒+胶粒)和强亲水矿物含量(伊利石+蒙脱石)均较高;孔隙特征主要以孤立孔隙和粒间孔隙为主;含水率基本在100%以上、均大于1.5倍的液限,孔隙比均大于2.5,塑性指数基本在20以上,液性指数基本大于2.0。2)新近吹填淤泥采用现行真空预压技术加固时,膜下真空度损失程度可高达20%以上;真空度从排水板向周围土体中传递时的径向损失程度严重,真空压力的径向作用范围仅局限于直径约为40 cm的土柱范围内:土柱范围内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不超过35 kPa;土体的有效加固深度和强度增长幅度均较小。这两方面是新近吹填淤泥采用现行真空预压技术进行处理时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结合新近吹填淤泥的工程特性研发出一种新型加固技术或对现行真空预压技术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7.
高兆福  宋兵 《中国水运》2013,(12):345-347
真空预压加固淤泥地基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的新技术,连云港地区采用真空预压加固的淤泥和吹填淤泥软基面积超过了1,000万m2,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中针对连云港淤泥的特点和真空预压工程的质量和技术发展做总结研究,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超软海底淤泥吹填地基无砂垫层真空预压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真空预压场地出水量的分析,研究了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的适用性.结合温州吹填地基处理工程现场试验,对该方法在超软海底淤泥吹填的欠固结土的加固效果及加固前后的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在提高超软地基承载力方面可行且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9.
宋俊强  唐研  李凌 《水运工程》2015,(7):179-183
对于新近吹填淤泥形成的超软土地基,常规浅层软基处理后表层形成的硬壳层承载力有限,还需吹填80~100 cm的粉砂作为满足后续机械插板施工的持力层。依托天津南港工业区港区航道、港池挖泥结合吹填造陆工程(B03路西侧造陆3区)软基处理工程,通过试验,对比分析3种浅层超软土加固处理新技术方案,并对3种方案进一步优化组合,在满足一定承载力的前提下,达到不吹填或少吹填粉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吹填软土地基改性真空预压法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沿海地区通过吹填航道淤泥进行大面积围海造陆,吹填好的大面积淤泥场地通过真空预压进行浅层处理。处理后的吹填场地急需进行工程建设,但其承载力不能满足建设要求。为研究进一步提高吹填软基承载力的方法,划分了5个试验区,采用取消了砂垫层的改性真空预压技术进行不同方案的现场试验研究。对现场监测和地基检测结果分析表明:改性真空预压法在吹填软基的加固处理中可以取得较好的加固效果;加密了水平排水管道和在波纹滤管中套入PVC圆管支撑可以更好地传递真空并提高加固效果;采用改性真空预压联合覆水预压可以保护真空膜、提高膜下真空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软基的固结速度和提高固结效果。  相似文献   

11.
某大型沉管工程的沉管艉端装有最高近42.2 m的人孔井和测量塔,其在浮运、安装过程中受到水流荷载、波浪荷载和风荷载的影响而存在受力变形。为了保证人孔井和测量塔的安全及测量塔的测量精度,对人孔井和测量塔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后,在人孔井和测量塔上添加抱箍结构,使其与测量塔呈刚性连接。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装备软件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装备的信息化的发展,各种软件密集型装备接连出现,软件在装备系统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软件的质量问题成为制约装备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开软件,就谈不上装备信息化,软件质量是高可靠性装备的前提,加强软件测试是保证装备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地效翼船结构设计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亮  徐秉汉  张伟 《船舶力学》2003,7(5):45-51
本文计算了地效翼船着水时瞬间压力沿主浮舟底部的分布情况,并对地效翼船结构进行了强度计算分析,为地效翼船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数据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港口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度概念,建立了港口与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对现有的几种协调度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分析,采用了主成分分析与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港口与城市协调度评价模型,为港口和城市的协调发展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以上海市为例,对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预防海盗及防止船员人身伤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正 《世界海运》2005,28(6):15-16
船舶航行、停泊于海盗活动频繁区域,有可能遭遇海盗袭击.提出船舶预防海盗的方法和措施,以保护船舶和人员、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6.
结合广东海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办学实践,分析高等学校依托行业、产学研结合、培养企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成功范例,认为应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融通仓与创新集成物流增值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丹  杨惠文 《世界海运》2006,29(2):33-35
着重从如何与金融机构协作,进行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展开讨论。介绍了融通仓的概念和发展现状、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创新集成物流增值服务的功能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起重机上编码器在短期使用后的故障频发,对其进行技改。以宁波北仑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的10台龙门吊所应用的HUBNER德国POG 10DN 1024I增量式光电旋转编码器为例,对其内部电子电路原理,结合机械工况进行分析,在技术上攻关,最终取得成功。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开支。  相似文献   

19.
结合近年来我国现有码头结构加固改造工程实例,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形成码头加固改造成套技术,为码头结构加固改造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安全、适用和示范性的技术方法。同时,为构建一整套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技术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大型船舶监控是一个参数众多的非线性复杂系统,传统的专家系统和智能化系统面临着挑战.基于耦联式多层神经网络的大型船舶临控系统有别于其他传统的系统,基本思路是:首先将大型船舶分成数量众多的多阶子系统,每个底层的子系统由单元神经网络进行神经计算,给出各因素的表现程度,然后将各因素的评判程度作为该子系统的上一阶子系统的评价网络的输入值,经过神经计算,得出该子系统的上一阶子系统的评价结论,以此类推,直至给出大型船舶的评价结论.实验数据与结果符合神经网络系统给出的结果.系统知识库易于更新和维护,提高了系统的自学习能力,避免了传统专家系统中的"知识爆炸"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