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 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并不十分少见,大约占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病倒的1—3%,临床表现典型者诊断不困难,但其多数极不典型,故误诊率较高,张荣勋1979年报告16例,术前确诊仅有2例。本院1956—1978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共26例,其中颈椎8例、胸椎2例、腰椎16例,术前确诊者11例。现就其诊断、鉴别诊断、误诊原因和手术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冶疗,绝氏多数有较满意的效果,但部分病例疗效欠佳,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探查。再次手术率在腰椎部位约占3—12%左右。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疗效,现将我院1956—1981年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治疗的103例中,8例施行再次手术的原因,作一分析讨论,并提出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3.
对5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手束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类型以及是否合并椎管狭窄等,再次手术除技术原因外,主要由于椎间盘突出的类型比较特殊,或对合并侧隐窝狭窄重视不够。同时,对感染,神经损伤和末后脊柱不稳等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采用经前路主要病变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十次要阶段椎间盘切吸术;或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同时,加作后路椎间盘切吸术,共治疗颈椎病46例。其中脊髓型44例,神经根型2例,优良率84.78%。并对椎间盘切吸术后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了测试,证明该术式不影响颈椎稳定性。从而为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posterior pedicle screws, PPS)内固定对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术后早期融合器(Cage)沉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采用OLIF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单纯OLIF(stand-alone)组58例和OLIF附加PPS固定组60例。患者术前均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并行CT及MR扫描检查。术后即刻及1、3、6、12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再手术率,行X线及CT检查评估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次随访时的Cage沉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118例患者中,141个椎间盘顺利完成OLIF手术,其中58例、68个椎间盘行OLIF stand-alone手术;60例、73个椎间盘行OLIF附加PPS固定手术。两组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Cage沉降率单纯OLIF组为22.41%,OLIF附加PPS固定组为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的再手术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OLIF stand-alone和OLIF附加PPS固定均能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一期附加PPS固定能显著减少OLIF术后早期Cage下沉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多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进行PEID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3例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67例,女46例,年龄21~71岁。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一般指标(年龄、体质指数及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水平)、影像学相关参数(椎间盘退变分级、椎板间隙高度及椎板间入路软组织厚度)、术中显性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根据Gross公式计算总出血量,并由此计算隐性失血量,分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总出血量(394.85±130.50)mL,隐性失血量为(337.09±124.98)mL,占总出血量的85.4%。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01)和椎间盘退变分级(P=0.020)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隐性失血是PEID围手术期手术失血的主要原因,手术时间和椎间盘退变分级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 为了探讨CO_2激光刀在神经外科手术应用中的优越性,我们于1980年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本文就椎间盘脱出手术的应用介绍如下. 手术器械:使用JGJ-Ⅰ型CO_2激光手术刀,波长10.6μm,连续输出,刀头功率为52.2w,焦点直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微囊化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对兔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微囊化软骨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共培养,干细胞诱导分化。观察分化后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增殖曲线、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合成能力。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观察分化后的间充质干细胞对兔椎间盘退变的修复能力。结果经微囊化软骨细胞分化诱导7d后的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未受到明显影响,同时具备了软骨细胞的部分表面特征,能够合成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且能力优于Transwell对照组。将干细胞植入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中,在术后16周内,椎间盘的力学性能得到修复,形态及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与传统的Transwell诱导体系相比,微囊诱导体系具有更高的诱导效率;经微囊化软骨细胞诱导的MSCs,植入椎间盘退变模型动物体内后,能更好地维持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及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腰椎板切开髓核切除椎板关闭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及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使用全椎板切开治疗方法的改进和应用。方法 通过CT和MRI检查 ,对 2 30例腰椎盘突出患者采用全椎板切开、髓核切除椎板关闭术。结果 中央型椎间盘突出 89例 ,L3 4~L4 5突出 1 5例 ,L4 5~L5S1椎突出 1 0 5例 ,L3 4~L4 5~L5S1突出 2 1例。其中合并髓核钙化 5 4例 ,神经根管狭窄 1 63例。术后 1 76经半年~ 1 0年随访均获明显好转。结论 该术式手术彻底 ,并发症少 ,是改善全椎板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差 ,粘连多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可视化环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可视化环锯治疗的37例单节段胸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23例;年龄31~82岁,平均(57.6±11.8)岁;记录体位、住院时间、手术时长和出血量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法对患者术前及末次情况进行评价,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硬膜外血肿、切口感染及术后瘫痪。37例患者中,24例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 OLF)患者采用俯卧位;13例侧卧位手术患者中胸椎间盘突出(thoracic disc herniation, TDH)3例,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5例,OLF+OPLL 5例。住院时间(7.2±1.6)d,手术时长(96.5±20.0)min,出血量(41.9±10.8)mL。VAS评分由(7.0±0.9)分降低至(1.9±0.8)分;ODI由(41.7±2.1)改善至(16.1±1.7);JOA评分由(5.8±1.4)分提升至(8.6±1.4)分。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可视化环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时根据压迫的类型选择不同的体位,对椎管进行充分的减压,手术方式安全微创,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增龄过程中骨质疏松症和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50只健康纯种SD大鼠,喂养22个月,建立老龄大鼠模型,进行股骨、胫骨、腰椎等组织学观察,并评价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指标(椎间盘软骨Ⅱ型和Ⅹ型胶原表达、软骨终板血管芽相对面积、软骨终板钙化层/非钙化层厚度)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指标(骨皮质厚度指数、骨小梁相对面积、骨密度、骨最大应力和应变)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相关指标骨皮质厚度指数、骨小梁相对面积、股骨密度、椎体骨密度与椎间盘退变指标终板血管芽相对面积、非钙化/钙化层比值、Ⅱ型胶原定量之间存在中度到强度的负相关,而与Ⅹ型胶原表达存在中度到强度的正相关,其中椎体骨密度与软骨终板的Ⅹ型胶原相关性最强。骨生物力学指标最大变形和最大负荷与椎间盘退变的各个指标无相关性。结论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呈负相关,这种相关并不能完全归因于环境因素;而骨生物力学最大变形、最大负荷和椎间盘退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的颈椎间盘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分析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方法改进的一步法抽取6例退变和6例正常颈椎间盘髓核的总RNA,用Cy3、Cy5荧光标记制成cDNA探针,再与22 575个cDNA基因表达芯片杂交,激光扫描荧光信号,对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进行6次扫描,退变和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共有570个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上调550个,下调20个。结论多种基因表达异常与颈椎间盘退变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 症状性胆囊结石长期以来多采取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该手术已有百年历史。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手术并发症大约为5%,由于手术及并发症可出现2%死亡率;高龄、心肺疾病等高危因素者手术死亡率可达4.9%~10%;一些资料说明胆囊切除后,人群中的大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共22例接受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数据。记录术前1 d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部残疾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 scores, NDI),所有数据导入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量数据表示为均值±标准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颈部VAS、手臂VAS、JOA和NDI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各类评分和手术前第1天评分。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一次随访时采用改良后的MacNab标准记录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内镜操作下成功完成。总手术平均时间为125.6 min。术中失血量为2~100 mL,平均出血量为19.1 mL。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时间为15~33个月,平均为24.1个月。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硬膜撕裂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相比,颈部、上臂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前NDI评分与术前评分相比明显降低(P<0.05)。在最后一次随访中,改良后的MacNab标准显示15例优、5例良、2例中、0例差,优良率为91%。术后磁共振成像和颈椎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重建表明,椎间盘被充分切除,手术节段神经根受压解除。结论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诊断性SNRB可能是确定颈神经根性疼痛来源的有利的方法。在SNRB的指导下,PPECD是治疗诊断颈神经根病的有效和安全的选择,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立体定向联合毁损杏仁核内侧核群和扣带回前区对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内单胺类递质的影响 ,探讨手术影响单胺类递质水平及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方法 用立体定向技术射频毁损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杏仁核内侧核群和扣带回前区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LPC)测定手术前后患者脑脊液DA、5 HT、NE的含量 ,对含量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前不同性别、年龄及病程之间DA、5 HT、NE未见明显差异(P >0 .0 5 ) ;治疗前DA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DA下降 ,与手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前 5 HT和NE明显低于对照组 ,治疗后升高 ,但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毁损杏仁核内侧核群和扣带回前区可以使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内DA水平升高 ,5 HT和NE水平降低 ,这一变化提示调节递质水平可能是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我院近8年收治的胆石性胰腺炎64例,其中36例进行了近期手术治疗,效果良好;胆石性胰腺炎之临床表现,除具有急性胰腺炎特点外,还具有胆石症和一过性肝损害。本文就其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指出B型超声检查和肝功化验在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应在胰腺炎症有效地控制后早期行胆道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和手术的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40例近几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JOA评分法对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其改善率和优良率;分析病程、患者年龄、病情程度及不同术式与改善率的关系。结果77.5%(31/40)的患者进行了前路手术,手术的改善率为(67.21±14.08)%,优良率为90.3%;17.5%(7/40)的患者进行了后路手术,手术的改善率为(64.03±7.07)%,优良率为100%,前路和后路手术的改善率无显著差别;仅有5%(2/40)的患者进行了前后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66.7%,优良率为100%。不同年龄与病程的患者的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病情的加重,改善率和优良率均下降,其中病情中度组与重度组的改善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可以提高CSM患者的JOA评分,获得较高的改善率与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病情是影响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 骨不连是骨折常见的并发症,长期不愈,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治疗上也较困难,常用的“丰富植骨坚强固定”的手术疗法,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有人采用带血管的游离骨移植手术治疗骨不连,目的在于改善局部血运,促进骨质愈合,但这种手术操作复杂,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一个椎间盘退变疾病高发家系中4名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外显子基因测序,寻找此家系中可能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强效致病基因,为研究椎间盘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致病机制提供可能的帮助。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唐城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之间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对其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家系调查,从中找到椎间盘退变疾病高发的1个家系。在此家系中,20~50岁成员中有4人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这4例患者进行外显子基因分析,检测4例患者的共同外显子突变位点。结果最终在4个样本中检测出IGFBP6的共同突变Chr12:g.53494591T>C。Sanger法对其进行家系内验证,IGFBP6在4例患者中皆表现为C/T型,而在5例正常对照者中皆表现为T型。最后在正常对照组200例中进行验证,未发现此位点变异。结论 IGFBP6的突变位点c.T430C(p.S144P)(Chr12:g.53494591T>C)可能是导致该家系中椎间盘突出疾病高发的因素;外显子测序技术可以应用于复杂疾病致病基因的发掘。  相似文献   

20.
<正> 1958~1986年我院经手术治疗,病理确诊肠伤寒穿孔66例,就其手术治疗情况分析如下。66例中男43例,女23例,年齡6~62岁,发病至穿孔1周9例,2、3周内55例。穿孔后72h内手术51例,72h后手术15例。1例穿孔发生生空肠,其余发生在100cm内回肠未段。穿孔多为单发,孔径一般0.5~1cm。全部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单纯修补30例,修补-造瘘13例,肠外置20例,肠切除3例。行2次手术6例,死亡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