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航运业作为一个技术与资本高度密集的产业,其发展与金融资本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金融资本长期稳定的支持,在这样一个长周期性的行业中,航运公司,尤其是造船企业很难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船舶融资理所当然地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这也是此话题被列为今年海运年会的七大议题之一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船艇》1995,(7)
世界各造船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本国的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业,而一些主要造船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配套工业。日本在总结该国造船业之所以能长期成功发展的原因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一个完整、强大的配套工业。造船是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50年代前,欧洲是世界造船产业当之无愧的霸主。二战结束,日本造船业崛起,打破西欧造船一统天下的局面;70年代始,韩国造船业逐步发展并赶超日本,至2003年,韩国成为世界造船新的霸主。2010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面超越韩国,居世界第一。自2014年起,全球造船出现萎缩局面,行业整体萧条。  相似文献   

4.
航运业作为一个技术与资本都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其发展与金融支持密不可分.广义航运金融涵盖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衍生品交易等一系列经营活动.而其中最关键的、涉及资金规模最大的是船舶融资.航运业投资金额大、风险高、回收期限长,仅靠企业自有资金很难实现持续经营,必须依托金融资本长期稳定的支持. 挑战:市场低 迷企业融资困难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增量放缓,欧洲、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从而对航运的需求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扭转.2014年以来,集运市场和干散货市场运价指数持续低迷.进入2016年,BDI跌破400点;集装箱运价指数也持续下降态势,短期内行业复苏乏力.  相似文献   

5.
1999年日、韩、中三国竞争态势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艇》2000,(2)
据外刊报道,目前全球75%的造船量集中在远东。世界造船市场形成日本、韩国和中国三足鼎力的格局。欧洲因建造油船和散货船的价格无法与远东竞争,所以占世界造船量份额不会很大。今后这一格局也难有所变化。报告预测,到2007年韩国和日本占世界造船量的份额仍有望双双达到35%,中国占15%,欧洲占10%。  相似文献   

6.
世界造船业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汝敬 《船艇》2000,(1):8-12
战后,作为传统产业的造船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有: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两次严重造船危机打击下,欧洲许多传统造船国走向衰落,而日本造船业以及随后韩国、中国台湾省和中国大陆造船业迅速发展,使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随着韩国和其它新造船国的兴起,世界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造船业的订单,已经历了从欧洲到日本再到韩国的转移,下一个目标,业界一致认为非中国莫属。而事实也正如此,中国造船之势,越来越让韩日两个造船大国如坐针毡。与中国造船高涨的热情相比,钢铁业在船板方面则表现得不温不火,成了造船界抹不去的阴影。中国背负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之名,却无法满足国内造船之需要,令人费解。但是,中国造船业需要钢铁行业的强力支持,因为只有实现了真正自足,甚至还能主导世界船板市场,那么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第一钢铁大国之誉,才会变得更加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8.
班红芳 《航海》2010,(5):48-51
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国内造船行业在推进数字化造船方面已取得不少的成绩。但随着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数字化造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深入,对信息化的整体效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以新的高度重新审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关键性的共性技术加以突破,使数字化造船技术能在新的高度上继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才能切实地增强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实现成为第一造船大国和强国的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长涛 《船艇》2004,(7):4-7
在整个日本的造船科研体系中,除国土交通省对造船科研提供经费支持以外,还存在着其他机构,这些机构有的直接为造船科研单位提供研究资金,有的作为一种中介将政府相关科研资金落实到具体科研单位。这些机构虽然在形式上相对独立,但实际上都接受政府的领导,具有相当强的政策性,具体体现政府意图,可以看作是政府为造船科研提供资金支持的间接途径,因此在此将其称为政策性机构。当前为日本造船科研提供资金支持的政策性机构主要有日本财团、日本船舶与海洋财团(S&O财团)和日本运输设施整备事业团三大政策性机构。下面对这三家机构情况及其造船科研方面的相关业务作分别介绍。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月10日,在天津举行的"船舶产业投资基金主题论坛"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表示,尽管我们已经用现代造船模式取代了原来传统落后的造船模式,但在资本运作方面与先进造船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日本船企大量为本国航运公司造船、进出口货物大量由本国航运公司承运,资金流量是在国内循环.这方面我们始终没有学到手.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实体经济遭遇重创,企业融资需求特别旺盛的形势下,加速金融资本与航运、造船产业的对接,打造中国船舶产业资金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韩光  刘啸波 《中国船检》2010,(6):62-64,112
近年来,尽管欧洲三大造船指标全面下滑,世界造船重心转向韩国、中国、日本,但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欧洲仍处在世界船舶工业的领先地位。究其原因,是欧洲造船业始终坚持技术引领的发展战略,始终将关注重点放在科技开发上。在欧盟委员会的推动下,欧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船舶技术研发政策,并开展了大量研发项目,  相似文献   

12.
可以说,大型远洋运输船舶的建造已经果断地从欧洲国家转向了亚洲国家。近年来,韩国、日本和中国共同占有世界造船市场大约85%的份额。不过,欧洲的船舶工业还谈不上到了没落地步,35万造船工人每年仍然能创造船舶工业产值4504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以出口换取的收入。到目前为止,欧洲的造船在技术和基础设施上仍然具有强大的优势,拥有建造先进的旅游船和其他复杂船舶物资的供应能力和生产设备。[编按]  相似文献   

13.
战后,作为传统产业的造船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有: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两次严重造船危机打击下,欧洲许多传统造船国走向衰落,而日本以及随后韩国、中国台湾省和中国大陆造船业迅速发展,使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随着韩国和其它新造船国的兴起,世界造船业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逐渐形成四极新结构;造船设施的增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世界造船能力过剩日益加剧,企业经营恶化,世界造船业进入低利时代.  相似文献   

14.
现在有一种现象是大家都在关注中国造船能力的扩张,却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日本船厂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正造成整个行业对造船能力的低估。有弹性建造能力的日本船厂正潜在地造成船舶行业泡沫,使得船价不断膨胀。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为核电厂压力容器材料研究的止裂韧性(KIa)测试技术过程中,初步了解到美国和日本两国也把该技术应用到造船材料的测试上。美国已对结构钢 A36进行了止裂韧性研究。虽然对造船行业我们是外行,最近翻阅了1983~1986年四年间的日本造船学会论文集,就发现了十篇与止裂有关的论文。说明日本造船业的科技人员在积极地应用这项测试技术。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日本人搞止裂试验由来已久,60年代就已经出现过这方面的文章。当然,早期的测试技术已经和正在被淘汰,这方面比较先进的测试技术是美国在80年代发展和完  相似文献   

16.
民族复兴、赶超世界一流、发展经济是当前中国的主旋律。中国政府领导人提出了要在未来的(5~10)年中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伟大构想。这对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造船人都是巨大的鼓舞,同时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国内从事船舶设备配套企业160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地方工业的中小型机械厂。这些厂多数有与国外先进企业合作的愿望,希望通过对外合作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20多年来船舶配套设备企业在国家的支持下,先后从日本、欧洲等10多个国家引进了50多项配套产品和技术。总体上来说,技术水平和产…  相似文献   

17.
智能船舶已经成为数字和智能技术时代中一个新兴的领域,它是船舶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对整个船舶行业的技术和装备升级有着重要的关系。目前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智能船舶研究,甚至主要的造船大国把智能船舶领域视为占领未来船舶制造行业的总抓手。文章通过对日本、韩国、欧洲及中国的智能船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综述了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关键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日本、韩国将造船能力向中国转移,国内造船业有准备但不充分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正在不断地深化。各种产业向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促使世界经济能够保持平稳持续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研究世界造船业近百年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演变规律,即世界造船中心由西方国家逐步向东方国家转移。当前世界造船产业的转移,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韩国同欧洲争夺霸主地位一样,产业转移的方向已经开始转向中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从国际船舶市场发展的趋势看,当前的日本和韩国造船企业虽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但迫于日益高昂的劳动力价格和日益紧张的造船用地,促使他们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提高造船效率,保持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在中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力度,以期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和土地优势,转移部分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1978 年前后,曾经的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日本便开始江河日下.21世纪初,更是被韩国造船业赶超而退居次席.之后在中日韩三国角逐中,始终再无力重回巅峰.智能技术在船舶行业的应用与发展显然为日本东山再起提供了绝佳机会.那么,曾经的造船巨擘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有哪些不同寻常的做法?智能之火是否能助力日本船舶行业照亮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20.
2000—2002矩是日本经济较为萧条的几年,也是世界造船量不太景气的几年,日本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世界造船强国的地位,于2003年对本国造船企业开始了一场机构改革和重组,通过改革重组,将日本原有的七大造船公司紧缩为六大造船公司(见图1)。目前据日本有关媒体称,为了应对来自韩国、中国和欧洲的竞争,重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桂冠,日本造船业将继续走造船专业化及造船专业化公司合并重组的道路,预计到2010年前后,日本大型造船公司将从现在的6家逐步合并为3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