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乘客差异化需求对公交出行满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于公交出行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质量指标的制定、乘客意向信息采集等方面,对出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缺少深入分析。结合安徽省铜陵市居民公交出行意向调查数据,对通勤乘客和非通勤乘客的公交出行服务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乘客公交出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通勤乘客更重视公交服务的经济性、便捷性和可达性,而非通勤乘客更重视可靠性和舒适性;经济性和可达性需求对通勤乘客满意度有显著积极影响,而便捷性、可靠性和舒适性需求对所有公交乘客满意度均有显著消极影响。由此,针对两类乘客分别提出提升公交出行满意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北京2005年出行调查数据中部分老年人个体出行行为信息为对象,分析比较了老年人个体出行行为与19-60岁的对比群体在出行率、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发时间、出行方式及出行目的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了老年人出行行为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比较了城八区与远郊区县老年人出行行为的差异,研究了老年人基于家的出行链的出行特征与出行行为属性。研究表明,61-65年龄段老年人出行特征与对比人群的19-60年龄段差异不大,老年人出行率略低于对比人群,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机动化水平明显低于对比人群;老年人出行距离随年龄急剧下降,性别、有无配偶、家庭结构等因素对老年人出行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现行的老年人公交免费政策在保障老年人日常出行的同时,诱发了老年人无谓出行、高峰出行、冒乘出行等问题. 针对不同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及出发时刻下老年人出行行为偏好,基于北京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数据,构建多场景下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MNL (Multinominal Logit)模型,分析错峰优惠、阶梯式津贴等补贴政策对多方式分担率的影响,并从公共交通运能利用率、政府补贴和老年人公交支出等方面评价政策效果. 结果表明:相对现行政策,两种政策均可有效调节老年人出行行为,前者能够缓解政府财政补贴压力,但造成老年人公交支出的上升;后者侧重保护老年人群的社会福利,对行为的引导效果更显著,但仍需大量的财政补贴投入.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现行的老年人公交免费政策在保障老年人日常出行的同时,诱发了老年人无谓出行、高峰出行、冒乘出行等问题. 针对不同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及出发时刻下老年人出行行为偏好,基于北京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数据,构建多场景下老年人出行方式选择MNL (Multinominal Logit)模型,分析错峰优惠、阶梯式津贴等补贴政策对多方式分担率的影响,并从公共交通运能利用率、政府补贴和老年人公交支出等方面评价政策效果. 结果表明:相对现行政策,两种政策均可有效调节老年人出行行为,前者能够缓解政府财政补贴压力,但造成老年人公交支出的上升;后者侧重保护老年人群的社会福利,对行为的引导效果更显著,但仍需大量的财政补贴投入.  相似文献   

5.
我国老年人口的公交出行对公交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上海市取消老年人免费乘车制度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该文基于普通地面公交,从我国老年人公交出行现状及问题,老年人公交出行特征研究以及老年人公交出行需求预测的研究三个方面,简单总结出目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老年人公交出行行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既有研究多关注于公交站点和交通枢纽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亦或是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而较少从建成环境支持系统的整合性框架视角辨析其对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建成环境与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多阶层线性模型,甄别影响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关键性个体与建成环境要素。研究发现:年龄增长对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制约明显,受教育程度和居住年限可以缓解因生理性衰弱导致的老年人交通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男性老年人较女性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感知更强,而空巢与否无显著相关性。连通路径层面的交叉口密度、路网密度、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及公共服务设施密度是影响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关键性建成环境要素,其中,交叉口密度会加剧年龄和居住年限属性对老年人公交出行便捷性的限制,而路网密度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公共服务设施对男性老年人群体更具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群体则表现出对连通路径NDVI的更高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对交通运输产生巨大影响,但现有成果主要研究疫情爆发期疫情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少有分析后疫情阶段的出行行为.本文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及Logit 模型,研究后疫情阶段新冠病毒,老年人个人统计学特征,老年人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程度的感知等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距离出行中,新冠疫情和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程度的感知对出行方式选择没有显著影响;新冠疫情和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程度的感知对老年人使用公交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此外,这两个因素也影响老年人外出概率和使用公交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对交通运输产生巨大影响,但现有成果主要研究疫情爆发期疫情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少有分析后疫情阶段的出行行为.本文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及Logit 模型,研究后疫情阶段新冠病毒,老年人个人统计学特征,老年人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程度的感知等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距离出行中,新冠疫情和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程度的感知对出行方式选择没有显著影响;新冠疫情和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程度的感知对老年人使用公交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此外,这两个因素也影响老年人外出概率和使用公交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单纯依靠提高交通供给的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导致大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剧增的问题,梳理并评析国内外各大城市的交通需求管理实践经验。首先,将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分为控制出行需求和引导出行方式两大方面。然后,从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相配合,以及交通影响分析的角度对控制出行需求进行分析。最后,从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调整出行时空分布三方面指出引导出行需求的具体方法,包括从限购和限用小汽车的角度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的策略;从轨道交通建设、公交线网优化、公交专用车道建设等方面提高公交服务水平的策略;从实行错时上下班、征收拥堵费等角度调整出行时空分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需求响应公共汽车交通(以下简称“需求响应公交”)具有灵活、高效的运行特征,服务更具弹性和适应性,是公共交通转型发展的有益尝试。从支持雄安新区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实现“90/80”绿色出行目标等方面回顾需求响应公交的实施背景。阐述雄安新区需求响应公交基本情况,分析其实施效果。从提高运力与客流需求的时空匹配度、创新服务模式改善出行体验、建立人性化的沟通反馈机制等方面总结雄安新区需求响应公交的主要运营经验和启示。最后探讨了需求响应公交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以加深出行群体对需求响应公交的理解和认同,推动数据融合,保障数据安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由于生理特性的衰退、心理特性的改变,导致其搭乘常规公交时的行为特性与需求都与一般中、低龄者不同.因此,对老年人搭乘常规公交出行的需求进行了五点量表式问卷调查,获得老年人搭乘常规公交时感受到的交通环境问题,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信度检验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简单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经过拟合修正后,提取了影响显著的问题因子.最后分析老年人搭乘常规公交出行时的需求,并提出老龄化社会常规公交环境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杭州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居民公交出行的需求,立足从市场的需求和乘客的期望出发树立市场营销的理念,提出了提高公交便利性、提供差异化服务和推行定制公交等公交服务营销策略,以期不断提升杭州公交服务质量,引导市民选择公交出行,提升杭州城市交通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乡镇居民城乡出行时空分布规律,了解城乡公交发展现状及未来需求,分析了乡镇 居民的个人属性、城乡间出行活动特征和城乡公交服务水平等指标;结合区域经济地理区位定量 分析方法,探索起讫点的经济地理区位对城乡出行需求产生的作用;构建了引入经济地理的城乡 公交需求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城乡公交选择意向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公 交服务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且无私家车的群体;城乡公交是城乡间的主要出行方式,需求显著高 于其他交通工具;某乡镇与周边区域经济区位水平差异越大,越具有城乡公交需求潜力,应酌情 增加线网布设;在提高城乡公交服务水平方面,降低票价、合理布设站点是关键方法,可进一步 增强城乡公交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评估公交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采用公交客流量、财政补贴等统计数据与公交IC卡数据、公交车GPS数据等多源大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免费换乘和老年人优惠政策带来的公交出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免费换乘政策实施初期有效促进了换乘行为,但其作用逐步减弱,在继续推行免费换乘政策的同时,需要大力推进大中运量公交建设并优化调整常规公交线网.老年人享受了较大比例的财政补贴,公交出行频次和换乘行为更加频繁,无效出行较多,出行时间和乘坐公交线路均比较集中,与通勤出行存在重叠,老年人和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有限公交资源的抢夺,老年人优惠政策需要进行优化调整.分析结果可以为后续公交优惠政策调整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解决视障群体公交出行难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该群体公交出行的安全性与便捷性,更好地营造温暖幸福的无障碍公交出行环境,提出建立智能盲人公交引导系统的解决方案。首先,对我国城市公交无障碍设施建设现况进行全面分析,针对现有公交导盲设施设计不合理、覆盖不全面、使用不便捷、服务不友好等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确定视障群体公交出行的真实痛点与功能需求;其次,基于痛点分析提出智能盲人公交引导系统的总体思路,并结合视障群体的实际需求设计预约乘车、登车引导、下车提醒、位置同步等功能,基于无线射频识别(RFID)车辆识别技术与RSSI测距定位技术提出系统技术方案;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与效果评价验证该系统设计的可行性。该系统优化视障群体公交出行环境,有利于提升城市公交无障碍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公交出行时空模式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效应,利用智能公交数据获取公交出行时空特征,应用DBSCAN聚类算法挖掘公交出行的时空规律性。以起点建成环境、终点建成环境、出行路径性能、公交运营性能和公交出行强度5个方面的18个指标为自变量,以公交出行时空特征和公交出行时空规律性2个方面的4个指标为因变量构建变量指标体系,融合智能公交、POI等多源数据对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公交出行时空模式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交出行模式具有时空异质性,平峰时段公交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长均长于早、晚高峰时段;时间规律性强的公交出行主要发生在高峰时段,空间规律性强的公交出行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出行路径性能、公交运营性能、起点建成环境、终点建成环境对公交出行的时空特征有显著影响(早高峰影响效应分别为-0.749,-0.413,-0.244,-0.228);公交出行强度、出行路径性能、起点建成环境和终点建成环境对公交出行的时空规律性有显著影响(早高峰影响效应分别为0.688,0.069,0.022,0.021);各因素对公交出行时空模式的影响具有时间异质性,平峰时段的影响均大于早、晚高峰时段...  相似文献   

17.
小汽车出行特征是城市道路网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采集小汽车出行数据并深入分析其出行行为特征,是引导小汽车出行方式转变、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的重要条件,能够为交通精细化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基于车载OBD可采集到的小汽车出行数据和轨迹数据,提出小汽车出行特征分析方法,得到出车率、出行次数、出行距离等量化指标,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政策下的出行指标变化特征。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出行规律深层挖掘,进一步获得用户画像、路网非直线系数等交通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车载OBD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小汽车出行行为特征,并对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在身体活动能力、思维敏捷程度方面相比中青年不尽相同,对于公交服务的需求与中青年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目前在开展公交满意度调查和在改善服务水平方面,并未区分老年人对于公交服务的特殊需求,公交服务对于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不够,适老水平也较低.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重视老年群体交通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展现人文关怀,成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建设理念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昆山市2020年公交满意度调查为背景,探索老年群体相比于中青年群体对于公交服务水平需求的差异性,并对公交发展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老年群体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提高老年人出行便捷性和可达性,本文提出一种符合老年群体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在传统Logit模型基础上,选择巢式Logit模型,改进模型中对出行者效用最大化的假设。以老年出行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理性满意决策准则对模型进行假设,引入无差异阈值,构建有限理性巢式Logit模型。最后,以南昌市老年群体出行方式选择策略数据为例,采用双嵌套连续平均算法求解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老年出行群体并不总是会选择出行成本最低的交通方式,其方式选择行为受其理性程度与个人倾向的影响;不同出行方式各巢间无差异阈值会相互影响,且随着无差异阈值的增加,各巢间方式选择概率逐渐趋于稳定;老年人的方式选择行为受其理性程度和个人倾向的影响,当出行成本差处于老年人能否做出有限理性判断的某个无差异区间时,选择公共交通概率随倾向系数的变化而改变,且随着倾向系数的增加而逐渐稳定。  相似文献   

20.
从小汽车出行总需求、出行方式选择、在途时间利用三方面梳理了自动驾驶影响下的出行行为研究现状,分析了用于研究自动驾驶对出行行为影响的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总结了影响自动驾驶环境下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指出了出行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出行总需求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当前服务不足人口的潜在出行,大多通过需求假设分析潜在的变化,在假设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准确度方面还存在不足;出行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显示车辆服务和出行属性、社会人口和家庭属性、出行习惯属性、居住地和环境属性、个人心理和偏好属性等是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考虑到不同的研究对象、场景设计与分析方法,性别、年龄、持有驾照、家庭结构等因素对出行行为的具体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人们对自动驾驶时代在途时间利用的方式和受益程度的认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异质性,亟需理论模型来进一步讨论潜在的时间利用变化;基于自动驾驶对出行行为影响相关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建立自动驾驶汽车的规范化描述和丰富数据采集方式,开展横向与纵向对比研究,加强各影响因素异质性的考量,辨析自动驾驶时代各类出行行为间的相互影响机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