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拉伸、弯曲、冲击、硬度、金相组织分析等试验,对不同焊修次数T4003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焊修一、二次对T4003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抗拉、弯曲和冲击性能均影响不大;不同焊修次数T4003铁素体不锈钢焊缝的显微组织为奥氏体+δ铁素体;熔合区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晶粒粗大;母材的显微组织为块状铁素体,沿轧制方向成条状分布.焊接修复对T4003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粗晶区宽度、晶粒度与马氏体含量的影响不大.不同焊修次数T4003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焊缝的显微硬度相近,母材显微硬度大致相同,热影响区显微硬度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对304和904 L两种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固溶渗氮研究.用电子探针测定了渗氮层的氮浓度分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试样渗层的显微组织,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了表面至心部的显微硬度,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渗氮层的物相组成,对试样在1 mol/L的稀硫酸溶液中的耐蚀性进行了阳极极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显微硬度随表面至心部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固溶渗氮水冷试样表面的物相为单相奥氏体,炉冷试样的表面物相除高氮奥氏体外,还出现了CrN.渗氮后的试样在1 mol/L稀硫酸溶液中的耐蚀性优于未氮化试样.  相似文献   

3.
奥氏体不锈钢固溶渗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4和904L两种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固溶渗氮研究.用电子探针测定了渗氮层的氮浓度分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试样渗层的显微组织,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了表面至心部的显微硬度,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渗氮层的物相组成,对试样在1mol/L的稀硫酸溶液中的耐蚀性进行了阳极极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显微硬度随表面至心部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固溶渗氮水冷试样表面的物相为单相奥氏体,炉冷试样的表面物相除高氮奥氏体外,还出现了CrN.渗氮后的试样在1mol/L稀硫酸溶液中的耐蚀性优于未氮化试样.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子显微分析和成分测试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加填充金属和不加填充金属条件下,18-8T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变化特征。提出按照δ-铁素体形态变化来定义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特征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温拉伸、室温弯曲、冲击、维氏硬度等试验以及金相分析对1.4003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焊接的1.4003接头,其抗拉强度高于母材,弯曲性能良好,HAZ处冲击功较低且随温度的降低急剧下降.焊缝区的硬度低于母材,熔合线附近硬度值有波动,过热区硬度没有明显下降.焊缝组织是以奥氏体为主的铁素体+奥氏体双相组织,焊接热影响区过热区铁素体晶粒粗大,是导致该部位韧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温拉伸、室温弯曲、冲击、维氏硬度等试验以及金相分析对1.4003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焊接的1.4003接头,其抗拉强度高于母材,弯曲性能良好,HAZ处冲击功较低且随温度的降低急剧下降.焊缝区的硬度低于母材,熔合线附近硬度值有波动,过热区硬度没有明显下降.焊缝组织是以奥氏体为主的铁素体+奥氏体双相组织,焊接热影响区过热区铁素体晶粒粗大,是导致该部位韧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用反向凝固工艺制备复合不锈钢带,研究了复合不锈钢带在轧制前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变化;讨论了轧制工艺对钢带显微组织和剪切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向凝固复合不锈钢带经轧制后母带与不锈钢层结合较好,在一定的范围内,随轧制温度和压下率的提高,钢带剪切强度提高;凝固层轧制前为逆热方向外延生长的粗大胞状树枝晶,轧制后为细小的等轴晶组织。  相似文献   

8.
采用等离子体源渗氮技术对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进行表面渗氮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技术,并结合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测试技术和Zsimp Win软件拟合技术研究改性前后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组成结构及在3.5%NaCl溶液中钝化膜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源渗氮AISI 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形成了氮浓度峰值为23.0%、厚度约为17μm的相改性层.改性前后AISI 304不锈钢在3.5%NaCl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形成的钝化膜电极过程的等效电路为R(QR);浸泡时间为10 h时,与AISI 304不锈钢相比,γN改性层的钝化膜电阻R_p从3.615×10~4Ω·cm~2增加至3.765×105Ω·cm~2,增大了1个数量级,具有更好的耐点蚀性能.随着浸泡时间增加至48 h,γN相改性层的钝化膜电阻始终高于AISI 304不锈钢1个数量级,保持在105Ω量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ASTUDYONTHEALTERATIONOFFREERADICALS、PROSTAGLANDINSANDTHEIRRELATIONSHIPINCHILDRENEITHACUTE GLOMERULONEPHRITISYanXiaocai;,WeiJu...  相似文献   

10.
转向架构架动应力解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车辆刚体动力学分析模型和Uewmark直接积分法计算了直向通过道岔时209HS转向架构架的载荷一时间历程;在建立构架有限元分析模型并编制流程控制文件后,采用ANSYS软件中的瞬态动力响应分析模块计算了直向通过道岔时构架的动应力。结果证实对构架进行实用的动应力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316L,316LN奥氏体不锈钢的单轴低周疲劳特性及其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316L、316NL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单轴拉压低周疲劳试验及其微结构的观察,利用穆斯堡尔谱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至今尚示得到试验直接证实的316LN不锈钢中存在IS结合体的假设,研究了不同锈钢的单轴低周疲劳特性对合金元素氮依赖性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12.
以304不锈钢钢板作为基材,工业纯铝板作为过渡层,用真空扩散焊接的方法制备304不锈钢/铝/304不锈钢复合试样.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仅对界面组织、化学成分、断口形貌和组成相进行分析.通过硬度和剪切试验测定界面的显微硬度和剪切强度.结果表明,不锈钢/铝界面发生了原子互扩散,生成了多种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并在原子扩散界面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过渡组织.扩散层厚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界面显微硬度值显著增大,剪切强度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13.
Fe-23Mn合金和Fe-28Mn-4Si合金的马氏体相变在热循环中行为截然相反,Fe-23Mn合金奥氏体经热循环后产生稳定化,随着热循环次数增加,ε马氏体数量减少直至消失,得到单相奥氏体组织,但质变循环稳定化的奥氏体在室温时效过程中发生等温γ→ε相变,Fe-28Mn-4Si合金奥氏体经热循环不产生稳定化。ε马氏体数量不是减少,而是明显增多,Fe-28Mn-4Si合金γ→ε相变具有组织遗传特征,而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WGY型水溶性淬火介质的冷却特性曲线及冷却特性,在汽车UNA212,EQ140钢板弹簧淬火中,以WGY型水溶性淬火介质取代淬火机油淬火,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介质无毒,不燃烧,不产生烟雾,无刺激性气味,冷却性能良好,研究结果表明,WGY型水溶性淬火介质用于60Si2Mn钢板弹簧淬火,取代淬火机油是可行的,且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气相充氢条件下,氮对21—6—9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牌号的Cr─Ni—Mn系奥氏体不锈钢充氢后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牌号奥氏体不锈钢的抗氢脆能力随其层错能的增加而提高,氮含量的增加则使21—6—9钢的抗氢脆能力下降。由此推论氮可能具有降低奥氏体钢层错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冷轧和退火处理工艺制备了异质层状结构的316L不锈钢,然后采用GTAW焊接工艺对处理后的钢板实施单、双面焊接成型,研究了处理前后试样以及单、双面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316L不锈钢内部形成明显的超细晶层状组织结构,其抗拉强度高达1058.9 MPa,比原始母材试样提高了70.6%;而韧性和塑性明显降低,断裂延伸率仅为16.9%。焊接接头的焊缝组织均表现为等轴状、树枝状的奥氏体和少量δ铁素体,热影响区形成较为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单面焊接头的抗拉强度为608.1 MPa,延伸率为15.3%,而双面焊接头的力学性能稍有下降。拉伸断口均呈现等轴韧窝形貌。  相似文献   

17.
奥氏体不锈钢304L和304LN的加工硬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轴位伸试验测定了奥氏体不锈钢304L和304LN的室温加工硬化曲线,并用数学模型σ=K1ε^n1 exp(K2 n2ε)、σ=σ0+Kε^n和σ=Kε^n1 n2lnε进行描述。比较三个数学模型的最大描述偏差表明,奥氏体不锈钢304L和304LN的加工硬化曲线可用σ=Kε^n1 n2lnε描述。两种钢的形变结构中出现层错、晶界和退火孪晶处错塞积、位错胞状组织和形变孪晶。这些组织结构变化均产生加工硬化,其中位错塞积和形变孪晶的贡献大。  相似文献   

18.
以单轴拉伸试验测定了奥氏体不锈钢304L和304LN的室温加工硬化曲线,并用数学模型σ=K1ε1+exp(K2+n2ε)、σ=σ0+Kεn和σ=Kεn1+n2inε进行描述.比较三个数学模型的最大描述偏差表明,奥氏体不锈钢304L和304LN的加工硬化曲线可用σ=Kεm+n2mε描述.两种钢的形变结构中出现层错、晶界和退火孪晶处的位错塞积、位错胞状组织和形变孪晶.这些组织结构变化均产生加工硬化,其中位错塞积和形变孪晶的贡献大.  相似文献   

19.
反向凝固复合不锈钢带界面结合和凝固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反向凝固工艺制备复合不锈钢带,并利用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复合不锈钢带的焊合情况和凝固组织特征,结果表明:母带和凝固层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凝固层由奥氏体基体和残存的δ-Fe组成,凝固层的凝固组织不均匀,随着距交界面距离的增加,由胞状晶和逆热流方向外延生长的粗大树枝晶变为较细小的树枝晶,最终过渡到表层的细小树枝晶和等轴晶。  相似文献   

20.
30CrMnSiA钢退火组织在慢速(0.5℃/min)加热过程中,在铁素体/渗炭体界面上形成的奥氏体可以沿其界面生长呈条状向珠光体侧生长、呈长轴状或向铁素体侧长成针状;而在铁素体晶粒内首次发现形成的奥氏体将呈针状、平行四边形状或正六边形状,并且在其上可出现与之平行或具有一定夹角的奥氏体针。对奥氏体形成的几种不同形态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