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有效地评价三峡库区高切坡的危险性,基于MAPGIS平台采用Visual Basic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建立了高切坡危险性评价与灾害管理系统。以三峡库区巴东新城区公路岩质高切坡为例,根据岩质高切坡发育的特点考虑地形、水文、地质及构造等方面选取10类影响因素。在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信息量模型开展了高切坡危险性评价,对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建立高切坡危险性评价与灾害管理系统可以提高高切坡工程信息管理和危险性评价的效率,为控制高切坡的灾害风险和防治工程的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山区公路高切坡问题突出,具有数量多、地质环境复杂、高、陡等特征.高切坡施工过程需遵循"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但缺乏与该原则相配套的技术及规则体系.高切坡防治技术体系可归结为防护工程、支挡工程和排水工程等3大类别.高切坡防治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成果不断涌现,但如何确保施工过程及工后安全,保证防治结构的有效合理,施工过程的优化等,有赖于高切坡破坏机理、高切坡岩土安全理论、高切坡稳定寿命、高切坡监测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根据多年实践经验,针对高切坡变形监测数据的特点,运用概率统计、灰色理论及时间序列模型建立了一套系统数据分析方法,并对三峡库区太平溪高切坡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溪高切坡整体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研究了遵循Hoek-Brown强度准则岩质高切坡超前支护问题。首先研究了无支护岩质高切坡的稳定性,给出了无支护岩质高切坡稳定计算方法。其次,分析了预应力锚索超前支护岩质高切坡的力学机制,推导了相关计算公式和预加固荷载确定方法;最后分析了加固岩质高切坡在地震荷载下的临界屈服加速度及其永久位移,揭示了开挖方式、强度参数对预应力锚索加固岩质高切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岩体切割型(顺层切割型和反倾切割型)高切坡,运用ANSYS及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不同开挖参数(高切坡的坡比、坡高、开挖台阶宽度)、不同结构面组合(岩体结构面的倾角、外倾结构面走向与坡面走向的夹角)的高切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得出了公路高切坡开挖过程中其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山区路基开挖易形成岩土复合型高切坡,其破坏机制和稳定性分析通常当作单一岩质或土质边坡进行处理,并造成治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基于岩土复合型高切坡特点,将其破坏模式归纳为上部土体内部破坏、上部土体沿土岩界面破坏、下部岩层平面滑动、下部岩层倾倒破坏四种类型,进而提出了岩土复合型高切坡稳定性分析流程,并通过重庆某主干道山区公路工程算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对边坡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其稳定性能满足《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万州地区移民迁建工程建设中形成大量的人工高切坡.特定的岩性和地层组合使高切坡非常易于发生崩塌失稳,形成严重地质灾害.笔者运用工程地质分析方法,研究了万州地区高切坡地质特点和崩塌的影响因素,为高切坡的工程治理防护提供地质基础;从崩塌发生的力学本质出发,按崩塌形成力学机制对崩塌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新的崩塌分类方法;将崩塌发育...  相似文献   

8.
由于取材方便、施工迅速等特点,条石挡墙作为一种重要的防护措施,在高切坡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这些采用条石挡墙工程的稳定性如何,主要存在哪些病害,病害的作用机理,目前研究较少.通过对涪陵194处高切坡工程调查,对其中138处采用重力式挡墙的工程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主要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强风化泥岩和泥灰岩高切坡表层的破坏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广泛分布泥岩、页岩、泥灰岩等易风化地层。公路路堑切坡多采用坡率法,导致坡表的表层破坏现象比较突出,不仅给养护工作带来长期影响,而且可能威胁整体稳定。根据两巫路巫溪段高切坡表层破坏来看,高切坡表层破坏主要有风化碎落、局部掉块和局部滑塌等类型,而且切坡后短时间即发生严重的表层和局部破坏现象,若不予以有效处置,则难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养护和长期稳定性问题。竹筋喷射混凝土、铁丝网喷射混凝土和钢纤维喷射混凝土3种处置措施,既避免了素喷混凝土封层耐久性有限的不足,且不会大幅增加投资,是解决坡表风化碎落和局部稳定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结合力学分析和极限分析中的上限定理,推导出了存在张性裂缝时边坡维持自稳的极限高度,对边坡发生滑坡、崩塌破坏的条件进行了理论界定。在此基础上,以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某土-岩二元结构边坡为研究对象,借助有限元方法对坡角、坡高影响下边坡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土-岩接触面产状一定的情况下,坡角是边坡破坏模式变化的控制因素,坡高对破坏模式的影响则不是很明显,符合实际规律;对于本研究中边坡实例,当坡角在65°左右时是其发生滑坡、崩塌破坏的理论界限,小于此坡角时可能的破坏模式以滑坡为主,大于此坡角时发生崩塌破坏概率增加;当保持坡度在65°时,坡高的变化对坡体内拉应力发展深度及分布状态的影响很小,边坡的破坏模式还处于滑坡破坏与崩塌破坏的临界点附近。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边坡的稳定性和破坏模式研究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