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添加不同量(质量分数0~1%)改性超细SiC粉体的ZA27合金进行金相组织和耐磨性能研究.从添加粉体前后的ZA27合金组织对比发现:未添加粉体的ZA27合金组织中树枝晶比较发达,ε相呈网状分布,还有一定的尖角.随添加量增大,其中树枝晶变短,富Al-α相由树枝晶组织向等轴晶组织转变;加入量达到0.1%时,晶体尺寸进一步减小,且已基本转变为柱状组织,树枝晶组织的细化效果最优,ε相变得规整化;同时,随着添加量增加,磨损量降低,磨损率逐渐减小,加入量为0.1%时耐磨性能最佳,提高了30.4%.  相似文献   

2.
针对铝锶合金的连续挤压,通过有限元模拟和试验,研究了不同道次转角的等通道模具对挤压变形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等通道模具转角由一道次增加到三道次,应变的最大值由8.4增大至13.1,最高温度由518℃升高到582℃,挤压轮扭矩提高了80%。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二道次90°转角的等通道模具,Al4Sr相的尺寸受到应变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先稍有增大,后进一步减小;最终产品Al4Sr相的细化效果为a路线>b路线>c路线,出口截面Al4Sr相尺寸细化至7~10μm,较常规模具挤压细化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等温热处理法制备AlMgLi0.5Zn0.5Cu0.2轻质高熵合金半固态坯料,研究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AlMgLi0.5Zn0.5Cu0.2轻质高熵合金半固态组织演变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温度增加,AlMgLi0.5Zn0.5Cu0.2轻质高熵合金的晶粒平均尺寸先减小后增大,而圆整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AlMgLi0.5Zn0.5Cu0.2轻质高熵合金的晶粒平均尺寸和圆整度均增加。在460℃保温60 min时,AlMgLi0.5Zn0.5Cu0.2轻质高熵合金的的半固态组织最佳,晶粒平均尺寸为41μm,圆整度为0.82,粗化系数K=20.95μm3/s。  相似文献   

4.
通过快速凝固法制备Cu-Zr-Al合金试样,利用电阻法测定合金的马氏体相变温度,探索Al含量、结晶状态等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吸铸速凝制备的Cu-Zr-Al合金样品晶格完整性差或存在少量非晶.在Cu-Zr合金中加入Al元素,会促进B2相的形成,且含量越高,作用越显著.在Cu-Zr-Al合金中,吸铸速凝态样品较晶化快冷态的马氏体相变温度低,吸铸速凝形成的非晶将抑制马氏体相变的发生,且增大马氏体相变的热滞后.随着Al含量的增加,马氏体相变温度逐渐降低,Al的加入也抑制马氏体相变.但增加Al含量,马氏体相变的热滞后会逐渐减小,使相变类型由非热弹性马氏体相变向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B-Bi-Al-SiCa复合变质处理对抛丸机叶片材料高铬白口铸铁的组织与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变质处理使硫量降低,硅量提高。复合变质处理使A枝晶、M晶粒细化,共晶碳化物由长条状变为细小、分布均匀的蠕虫状及团球状。冲击韧性提高79.2%。叶片的使用寿命达到300h(Q3110型)及357h(Q378型),分别是未经复合变质处理的3.26倍及3.30倍。  相似文献   

6.
以Mg-Cu-Al合金作为中间夹层材料,研究了热轧法制备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工艺,探讨了不同的实验轧制温度、轧制速度、中间夹层厚度、变形量以及二次轧制参数对其显微组织的影响,并对铝合金中间夹层两侧的扩散层的厚度、显微硬度及组织进行了测定,对复合板的拉伸及剪切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首次轧制温度600℃~635℃,轧制速度8~24 mm/min,中间夹层厚度0.6~0.9 mm,变形量14%~28%,二次轧制温度660℃~680℃,轧制速度16~24 mm/min,变形量21%~35%工艺条件下,复合板碳钢侧扩散层厚度可达61μm,不锈钢侧扩散层厚度可达50μm,显微硬度达到HV0.0251 000;扩散层主要由Fe2Al5相组成;复合板的抗拉强度达到526 MPa,剪切强度达到85 MPa.  相似文献   

7.
采用金相分析、冲击韧性试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挤压轮用H13热作模具钢经不同的锻后热处理工艺后的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快冷等温球化退火工艺能有效抑制二次碳化物沿晶界析出,使合金元素更加细小弥散的分布在基体上,H13钢淬回火后晶粒明显细化,冲击韧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高锌铝基合金等温处理过程中组织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锌铝基ZA27合金重新加热到固液两相区进行等温处理,研究了等温处理过程中组织的变化,并对有关组织的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等温处理时随时间的延长,共晶组织中的低熔点富Znη相熔化,Zn原子向初生晶内部扩散.保温20min时,初生晶粒由铸态时的等轴晶变为近球状晶,晶粒中的η相有熔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高锌铝基合金等温处理过程中组织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锌铝基ZA27合金重新加热到固液两相区进行等温处理,研究了等温处理过程中组织的变化,并对有关组织的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等温处理时随时间的延长,共晶组织中的低熔点富Znη相熔化,Zn原子向初生晶内部扩散.保温20 m in时,初生晶粒由铸态时的等轴晶变为近球状晶,晶粒中的η相有熔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激光熔化沉积Ti-6.5Al-3.5Mo-l.5Zr-0.3Si(TC11)合金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结果表明:TC11合金裂纹扩展遵循Paris关系,沉积的各向异性导致了平行沉积方向与垂直沉积方向的疲劳裂纹扩展性能参数即疲劳门槛值"Kth、C和m有较大差异,其分别为5.05 MPa·m1/2,1.73×10-10和4.38与7.04 MPa·m1/2,4.51×10-10和4.04.初生β相柱状晶是导致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应力水平影响低"K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高应力水平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敏感尺寸达到片层集束尺寸单元,低应力水平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敏感尺寸则与单个α、β片层的细小组织单元相当.  相似文献   

11.
CuPb24Sn4合金粉末与钢烧结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铜铅合金粉末填入20钢管内,经300、400和500MPa压制压力成型,在温度为700℃,保温时间为20、40和60min条件下进行烧结,制得铜铅合金/钢双金属柱状试样.利用SEM观察了双金属结合界面显微组织及结合状态,采用剪切强度试验方法研究了双金属界面剪切强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合金层中的铅由网状结构向块状结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所需时间随压制压力的增大而缩短;保温时间为60min时,界面结合为铁铜相互扩散的冶金结合,合金层的显微组织晶粒细小,铅分布均匀;界面剪切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和压制压力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P元素的加入对Al-Mg2Si合金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铸造条件下,Al-Mg2Si合金中初晶Mg2Si为粗大的多角形块状.经过P元素变质后合金中的初晶Mg2Si得到明显细化,并成为分布较均匀的块状或球团状,当加入的P元素量为0.5%时,初晶Mg2Si最细小、圆整.其实质是P元素与Mg元素形成的Mg3(PO4)2化合物充当了Mg2Si的形核核心.  相似文献   

13.
Fe-Mn-Al-Cr系反铁磁精密电阻合金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者对Fe-Mn基合金系相变与反铁磁转变的研究结果,提出一种反铁磁性r-Fe-Mn-Al-Cr新精密电阻合金的设计方法。研究了Al与Cr对r-Fe-Mn合金残余电阻率、反铁磁转变及伴随的电阻反常变化的影响,Al增加残余电阻率的作用为0.087/μΩ·m/at%,Cr为0.012μΩ·m/at%。当反铁磁有序散射电阻率的增加适能补偿声子散射电阻率的减少时,合金呈现很小的电阻温度系数。据此,在Fe-Mn基合金中由Mn、Al与Cr的优化组合,研制出具有较好综合性能的两种Fe-Mn-Al-Cr精密电阻合金,它们的工作温度范围、电阻率及温度系数大约分別为180~350K、1.00μΩ·m及-20~+20×10~(-6)K~(-1)。Fe-Mn-Al-Cr精密电阻合金的性能虽低于Karma合金,但前者的显著优点是其性能稳定,对热处理工艺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正> 俞某,女,64岁,于1991年1月10日因“急性下壁心梗、心衰Ⅱ°”住院1个月减轻出院。1991年2月22日10时pm突感心悸,心电图示“下壁心梗(恢复期),室上性心动过速(HR214次/min)”再次收住院即给西地兰0.4mg静注治疗室上速无效。50min后给利多卡因50mg静注、并以1.5mg/min浓度静滴10h仍无效。此时给异搏定5mg加入25%葡萄糖20ml内缓慢静注,3min时患者突然神志不清,血压测不到,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胸外按摩心脏,5min后经电击除颤(150J),神志恢复,转为室上速(HR180次/min),血压  相似文献   

15.
以Mg-Cu-Al合金作为中间夹层材料,研究了热轧法制备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工艺,探讨了不同的实验轧制温度、轧制速度、中间夹层厚度、变形量以及二次轧制参数对其显微组织的影响,并对铝合金中间夹层两侧的扩散层的厚度、显微硬度及组织进行了测定,对复合板的拉伸及剪切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首次轧制温度600℃~635 ℃,轧制速度8~24 mm/min,中间夹层厚度0.6~0.9 mm,变形量14%~28 %,二次轧制温度660℃~680 ℃,轧制速度16~24 mm/min,变形量21%~35 %工艺条件下,复合板碳钢侧扩散层厚度可达61 μm,不锈钢侧扩散层厚度可达50 μm,显微硬度达到HV0.025 1 000;扩散层主要由Fe2Al5相组成;复合板的抗拉强度达到526 MPa,剪切强度达到85 MPa.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3 C放电倍率下电池组散热要求,提出了PCM泡沫铝/液冷复合式散热方案,利用有限元法对散热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运用响应面法分析了PCM泡沫铝孔隙率、流道间距、液体流速对电池组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率和液体流速对电池组最高温度影响显著,增加孔隙率和液体流速可降低电池组最高温度,但当孔隙率和液体流速分别大于84%和0.06 m/s时,电池组最高温度趋于稳定;液体流速对电池组温差影响显著,增加液体流速可提高电池组均温性能,当流速仅为0.04 m/s时,复合式散热系统最高温度为319.0 K,比纯被动和纯液冷散热系统最高温度分别降低了4、4.9 K,且电池组温差仅为1.8 K.  相似文献   

17.
随着桥长的增长,大跨桥梁的地震反应随着地震动输入在空间上的不同而效应逐渐明显,采用大质量法,采用输入波速为300 m/s、600 m/s、1 200 m/s、1 800 m/s、3 000 m/s对地震作用下连续刚构桥进行空间效应地震反应分析,结论表明:考虑行波效应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值与输入的地震动有关,视波速越小,内力和位移变化越剧烈,对于高低墩不同的情况,矮墩的反应剧烈程度与高墩不同,与输入的地震波波速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加载频率为180、15Hz条件下,分别利用高频疲劳试验机和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完成了各6根光滑漏斗形圆棒试样的短裂纹复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微观短裂纹(MSC)阶段,主导短裂纹的扩展均经历2次显著的减速过程,在加载频率为180Hz,扩展率降至最小值时,裂纹统计平均尺度分别为11.49、106.32μm,在15Hz下分别为14.14、122.29μm;考虑试样个体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微观结构细节差异,从统计角度出发,可以认为2次减速完成时的裂纹尺度分别对应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14.26μm和富珠光体带状结构间距111.53μm这2种特征尺度;进入物理短裂纹(PSC)阶段后,扩展率随主导短裂纹尺度增加持续上升;2种加载频率下主导短裂纹扩展率曲线和密度曲线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变化趋势一致,整体来看无显著差异;在MSC阶段,低加载频率下的短裂纹扩展率略高于高加载频率下的结果,但差异并不明显,最大速率差未超过一个数量级;加载频率15Hz下短裂纹突破微观组织结构障碍消耗的寿命占总寿命比例较小,2次降速对应的平均寿命分数分别为0.027和0.525,而180Hz下对应的寿命分数分别为0.071和0.688;通过统计分析,对比了7种常用统计分布,确定了主导短裂纹尺度服从极大值分布,疲劳寿命分数和有效短裂纹密度服从极小值分布。  相似文献   

19.
采用化学镀Ni、电沉积Fe-Cr合金工艺在聚氯酯泡沫表面电沉积Fe-Cr合金,研究了镀液成分及各工艺参数(温度、pH、电流密度)对镀层厚度、沉积速率以及铬含量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散射分光仪(EDS)对镀层横截面、表面形貌和成分进行了观察与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在镀液CrC13·6H2O浓度为140 ~220 g/L、pH为2.4、温度为20℃及电流密度为15 A/dm2的条件下,电镀30 min能够获得表面光亮平整的厚度为9.88~14.03μm的Fe-Cr合金镀层,镀层中的Cr含量为26.42%~56.18%.  相似文献   

20.
为改善滚动接触条件下车轮钢抵抗磨损的能力,使用滚动接触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在过渡磨损和稳定磨损阶段改变滚动方向前后试样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车轮试样的磨损形貌,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表层塑性变形形貌.结果表明:不同磨损阶段换向的试样在换向前后摩擦因数均在0.495左右,换向并不改变摩擦副的摩擦因数;试验后在过渡磨损阶段换向的车轮试样磨损率为16.09μg/m,在稳定磨损阶段换向的车轮试样磨损率分别为13.65μg/m和13.94μg/m,过渡磨损阶段换向对车轮试样抗磨损能力的提高程度低于稳定磨损阶段;车轮试样换向前的应变硬化程度越大,换向形成的波状结构的波峰位置越浅,表层组织的珠光体片层间距越小,换向后车轮钢的抗磨损能力提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