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在自然条件下实尺度测试"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2019年11月"雪龙2"号在南极首航期间,中国在南极考察站——中山站附近普里兹湾固定冰区,首次自主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破冰试验.通过选取破冰区域、实地测量冰雪厚度、钻采冰芯测量冰温度和盐度、切取完整冰坯并加工冰梁,完成了冰弯曲强度试验和艏艉双向破冰时的实船数据测量,首次获取了中山站附近固定冰的弯曲强度力学特性,成功验证了"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本文详细介绍了"雪龙2"号现场破冰试验,并根据测量的海冰特性和船舶破冰航行数据对其艏向破冰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摸索了一套在极地冰区开展破冰船破冰试验的方法,同时也对现场破冰试验中需要改进的方向提出了思考,可为我国新的破冰船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与"雪龙"号不同,"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不仅如此,"雪龙2"号还是全球首艘智能极地科考破冰船,拥有一套集智能机舱、智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队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们是"向阳红10"船、"J121"号、"海洋四号"船、"极地"号和"雪龙"船。其中,前3艘船只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为冰区加强型运输船,在1986年购进后,经过改造投入到我国极地考察,1992年退出极地考察序列。"雪龙"船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4.
秦琦 《中国船检》2014,(6):65-67
"Aurora Borealis"号是世界上所设计的具有最高破冰能力的重型破冰船,具备连续破碎超过2.5米厚的多年冰和通过最高15米冰脊的能力,可在北极和南极水域全年执行包括科考钻井项目在内的研究任务,而无需其他船舶的支持。该船集破冰船、钻井船、多用途船等多种船型于一体,在设计建造方面"Aurora Borealis"号没有先例可循,因此需要开发和制定新的技术概念。设计工作遇到了相当多的挑战,其中之一是如何选择在最大厚度达到2米的实心浮动薄冰环境中进行破冰、航行和定位的推进概念与装置。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9月10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下水。"雪龙2"号是全球首次采用双向破冰技术的船舶,对我国极地科考事业意义重大。(1)极大拓展我国极地。相较"雪龙"号,"雪龙2"号最大的特点是结构强度满足PC3要求,双向破冰,并且具有以2~3 kn航速、连续破1. 5 m冰+0. 2 m积雪的能力,为国际极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且为全球第一艘采用艏、艉双向  相似文献   

6.
沈权 《航海》2014,(2):14-18
最近,“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南极救援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的行动受到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百姓的极大关注。俄罗斯科考船被困南极、“雪龙”号的救援行动,让不少人对破冰船的工作方式、破冰能力以及南极航行风险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7.
正4月15日,我国首艘具备破冰能力的大型航标船"海巡156"轮在中国船舶武船集团双柳造船基地下水。该轮列编后将主要用于北方冰冻港口、航道的助航设施布设、撤除、更换和维护作业,可填补我国航标船无破冰能力的空白,有效提升航海保障服务能力。"海巡156"轮于2019年4月开工建造,预计今年9月列编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该轮总长74.9米,型宽14.3米,型深6.2米,排水量约2 400吨,采用全电力驱动、双回转舵桨推进系统,在5节航速下能破冰0.5米,在3.5节航速下能破冰0.6米,  相似文献   

8.
船体结构强度是影响冰区船舶航行与作业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船上设计安装1套船体监测及辅助决策系统,利用预埋在船体各部位的光纤传感器测量结构应变、结构温度、加速度等信息,通过相应数据处理实时评估结构强度,给船员提供结构安全警示功能并给出航行作业过程中的辅助决策。该系统有利于提高"雪龙2"号船的结构安全性。文章对"雪龙2"号船上安装的船体监测及辅助决策系统设计进行详细介绍,对其他船舶安装应力监测系统有一定的工程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船舶工程》2021,43(7)
7月12日,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组织开展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作为一艘智能化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有着多项技术创新:搭载双向破冰技术,可以在1.5 m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自由转动,装备各种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可执行多样化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10.
梁富伟 《航海》2007,(6):F0004-F0004
2007年11月12日,中国唯一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首次从自己的"家"——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第二十四次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船舶首次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纪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的快速消融,使北极东北航道的开通成为了可能。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完成了我国航海史上在北极东北航道的首次航行。笔者参加了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记录了从2012年7月22日至8月2日"雪龙"号船首航东北航道的实际情况和航经水域的气象水文特点,并对东北航道的适航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黄嵘 《船舶》2023,(1):72-79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南北两极地区资源与权益活动的争夺进一步升温,极地越发成为关注热点。中国“十四五规划”及国家新的极地战略方针,对新的极地装备提出了迫切需求。文中介绍了“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近几年的航行情况,并结合我国南北极考察使用需求,提出了我国亟须建设极地重型破冰船的迫切要求;同时选取国外典型极地重型破冰船,分析了最新动力推进系统配置特点,提出对我国重型破冰船的破冰能力、防寒能力及动力形式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底,由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破冰船"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在江南造船(集团)举行开工点火仪式。近日,我国首制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江南造船正式入坞建造,"雪龙2"号的设计和建造符合最新规范要求,各项性能指标处于世界前列。"雪龙2"号将于2018年8~9月下水,2019年交付使用,该船交付后将与"雪龙"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极地密集浮冰区极地考察船通过舷侧投放和回收科考探测及采样设备的作业模式受限,因此,为顺利获取极地密集浮冰区内数据和样品,需在"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舯部设计月池。[方法]结合我国多年极地科学考察的经验,充分考虑极地冰区作业的特点,合理设计可在舷侧与月池作业切换的动线方案,使用创新的水压密月池底盖、特殊的轨道对接方案、低温环境下活动关节除冰等针对性设计,并经过南极考察现场作业的检验。[结果]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可有效开展极地密集浮冰区内科考调查设备的投放和回收作业。[结论]所设计的月池系统能够较好地适用于我国极地考察船的实际需求,形成了与"雪龙2"号船破冰能力相匹配的密集浮冰区调查取样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船舶建造过程中出现的实船的重量和重心与设计目标不符的问题,需在设计和建造船舶过程中对全船的重量和重心进行有效控制。以"雪龙2"号极地自破冰科学考察船为对象,对设计和建造该船过程中的重量和重心控制进行介绍。通过提前梳理控制对象、采取控制措施、合理分配许用公差、慎重处理超差问题、严格执行控制制度和全过程动态执行计划等方法,确保实船的重量和重心逐渐向设计目标回归,最终归纳出一种较为完善且有效的极地自破冰科学考察船建造重量和重心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6.
经两期自主整体改造的"雪龙"船已成为一艘国际一流的、极具特色的现代化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文中介绍了该改造工程项目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改造后的营运绩效。  相似文献   

17.
"雪龙"号是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国家海洋局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决定2013年4月起对"雪龙"号进行恢复性维修改造。该船轴系经过20年的使用磨损,已达到设计临界状态,此次轴系修理作为维修改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工程质量和船舶航运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对"雪龙"号基本性能、轴系技术参数等方面做了介绍,并着重对"雪龙"号艉轴拆卸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船检》2020,(5):77-77
2020年5月15日,我国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船"智飞"号举行了建造开工仪式。据介绍,300TEU集装箱船"智飞"号是我国首艘具有智能航行能力、面向商业运营的运输货船,也是目前在建的全球吨位最大的智能航行船舶,该船总长约110米,型宽约15米,型深10米,设计航速为12节,计划于2021年下半年进行测试运营。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重要突破。"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该船按照"与国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模式,由芬兰阿克北极有限公司承担基本设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开展详  相似文献   

20.
高元兴  赵建人 《航海》2008,(4):13-14
今年4月,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载着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凯旋而归。这是“雪龙”号历史上航行时间最长、跨越经度最广的一次远航。而在如此之长、如此艰苦的航行中,其中的后勤保障和生活饮食需求又该是多么重要的一环。令人高兴和自豪的是,在“雪龙”号远航途中所需的食品中,有50%~60%是上海远洋船舶供应公司供应的,还有一些船舶物料也由他们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