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此文作者通过参加了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阐述了南级长城站的自在地理概况及其附近海域的水域情况,导航物标及锚地情况,为保证船舶航行安全,针对这些自然因素提出了在南极长城站附近海域航行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沙皇俄国一直以南极的第一个发现者自居。为了表彰别林斯高晋南极探险的“功勋”,沙皇还特地把亚历山大岛附近的海域命名为“别林斯高晋海”。然而,美国人却认为发现南极的光荣应该属于美国廉涅狄格州“哈罗号”捕掠船船长纳撒尼尔·帕尔默。193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一次国际地理学代表会议上,美国代表劳伦斯发言  相似文献   

3.
寒星 《中国船检》2008,(10):64-64
2008年10月20日上午,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发,赴南极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同时对中山站进行改造建设并对南大洋进行数十项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4.
在15年前曾经有一条台湾远洋渔船计划远征南极,使得台湾新闻界好一阵热闹,称之为“中国人首次登陆南极大陆”。结果南极大陆船没有靠得上,只是在附近海域里打捞了400吨南极虾,在返航途中船经南非运上了一只密封的木箱,装了什么船员  相似文献   

5.
10月25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在上海正式启航,载着第2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137名成员启程奔赴南极。本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计划历时约150天,明年月底归航后,“雪龙号”将接受脱胎换骨大改造。  相似文献   

6.
南半球西风带操船环境危险度的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风带航段是通往南极的必经之路,这一航段的气象条件极为恶劣。通过参加第16次南极考察收集到西风带航段的气象资料,利用基于模糊推理方法对西风带航段的操船环境危险度进行了评价。通过对西风带航段操船环境危险度评价值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它对于为进一步研究选择过西风带的最佳航及在大风浪中把握操纵船舶航向的时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极洲有两个澳大利亚那么大,拥有世界90%的水和70%的淡水。覆盖南极洲的冰层厚度平均达1.6公里,有的地方厚度近5公里。于1996年初结束的一个野外季节中,罗斯海旁的沙克尔顿(shackleton)营地的科学家们在横贯南极洲山脉附近发现了类似苔藓的植物化石和海贝,他们认为这是300万年以前那里气候温和的铁  相似文献   

8.
3月24日,由江南船厂修船部承修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完成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后安全顺利抵达上海。为保证这次“雪龙”号完成中国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2004年6月,圆满完成了“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巨型轴系的特检任务,并创造了在国内首次不请国外服务商  相似文献   

9.
王庆凯  李志军  卢鹏 《船舶》2023,(1):137-142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极地海冰研究,在海冰的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相关工程应用研究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极地航运价值的日益显现,我国愈发重视极地海冰工程性质的研究。海冰物理和力学性质是关键的海冰工程参数,决定了冰工程的合理设计和安全运维。该文利用2019年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固定冰区提取的完整冰坯,在低温实验室开展了不同温度下的海冰三点弯曲试验,获得了海冰弯曲强度和有效弹性模量。文中将海冰弯曲强度、有效弹性模量与海冰孔隙率建立关系,利用弯曲强度下包络线和有效弹性模量上包络线评估了南极普里兹湾固定冰的承载力,为南极冰面卸货提供了安全保障。该研究利用海冰物理参数获取海冰力学参数,进而设计冰层承载力,为海冰工程应用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0.
1984年11月,我国第一次派出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洲,任务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站,并开展对南大洋的科学考察。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件大事。我当时作为《浙江日报》特派记者有幸参加这次远征南极的壮举。于是我乘飞机飞往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在那里,我与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大队人马会合,  相似文献   

11.
南极中山站鸳鸯群岛拟建设卸货码头工程,按计划首先建设受潮汐、波浪影响的海堤道路。由于工程基础资料贫乏,施工条件特殊,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项目组,行前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对土工材料进行模拟南极自然条件的性能试验研究。现场实施中结合实际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问题并优化了设计实施方案,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12.
《游艇业》2009,(9):33-33
2009年冬天,飞驰游艇公司将携德迈爱游与您共同探索南极之美18月6日下午三点,在广州市黄埔大道中羊城创意产业园内HALL178正式举行南极探险分享会,邀请了众多探险专家为南极探险实地考察的情况,分享南极的魅力所在。这次南极之旅,全球限量20名中国游客,它将是一场充满神奇、激情的一次峰会。飞驰作为合作方,与嘉宾一同分享这次南极会议,揭开大家对南极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3.
《航海》2009,(6):45-45
10月11日,“雪龙”号载着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基地起航。此次共有251名考察队员,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队将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迄今任务最重的一次。  相似文献   

14.
正农历丁酉鸡年来临之时,200多名中国第三十三次南极科考队员,分布在中山站、长城站、内陆冰盖和"雪龙"号上。没有7天长假,没有亲人团聚。冰天雪地中,在南半球最高纬度的他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  相似文献   

15.
《船舶》2020,(2):82-82
近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完成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乘载186名队员,成功穿越"咆哮西风带"。"咆哮西风带"是西风带的形象称呼,它环绕在南纬40°~60°,是进出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这一区域常年盛行西风,是全球公认风浪最大、航海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在自然条件下实尺度测试"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2019年11月"雪龙2"号在南极首航期间,中国在南极考察站——中山站附近普里兹湾固定冰区,首次自主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破冰试验.通过选取破冰区域、实地测量冰雪厚度、钻采冰芯测量冰温度和盐度、切取完整冰坯并加工冰梁,完成了冰弯曲强度试验和艏艉双向破冰时的实船数据测量,首次获取了中山站附近固定冰的弯曲强度力学特性,成功验证了"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本文详细介绍了"雪龙2"号现场破冰试验,并根据测量的海冰特性和船舶破冰航行数据对其艏向破冰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摸索了一套在极地冰区开展破冰船破冰试验的方法,同时也对现场破冰试验中需要改进的方向提出了思考,可为我国新的破冰船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一九八四年到现在,我国先后四次派船赴南极考察,在完成建站任务的同时,积累了新海域、新情况下的宝贵航海经验,开创了中国远洋船舶航行到南纬69°22'24″的先例.作者通过亲身经历,以翔实的材料和透辟的分析,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四次航行的经过,同时介绍南极自然地理概况和考察工作的历史、现状及其意义.这对于人们认识南极、了解极地航行的关键问题,更好地为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俱乐部     
《航海》1999,(6)
南极站的环球竞赛 在地球最南端的南极,美国南极站每年要进行一次环球竞赛。站上居民90%都参加了此项比赛。竞赛在绕极点的长达5公里的环线上进行,参赛者可采用任何方式完成赛程,包括坐犬撬、徒步、跑步、骑自行车,最终实现贯穿360°经度和24个时区,完成一次环球行动。  相似文献   

19.
《航海》2008,(3):F0002-F0002
4月15日,“雪龙”号载着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17名队员凯旋,抵达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是“雪龙”号历史上航行路线最长、跨越经度最广的远航。科考队共完成46项科学考察和11项后勤保障任务。其中,备受国际瞩目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圆满成功,17名队员于1月12日在人类历史上再度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  相似文献   

20.
正0引言1773年1月17日1100时左右,库克船长穿过南极圈,首次驾船踏上南极探险之路。1984年,中国首次派出"向阳红10"和"J121"2艘万吨船前往南极科学考察。近年来,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在南极从事磷虾捕捞作业[1]。时至今日,我国已完成34次南极科考活动,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与此同时,南极旅游业迅猛发展,游客数量从1980年的780人跃升到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