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高墩大跨连续刚构缺乏足够的抗震设计依据。文中以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法分析墩高对大跨连续刚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总体设计方案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部的合理位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主跨926 m的湖北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为例,通过有限元计算和参数敏感性分析,对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部的合理位置选择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斜拉桥索塔只承受轴力、不承担弯矩的理想成桥恒载状态,采用主梁弯曲应变能作为主要指标;同时考虑在运营状态汽车活载下的结合部局部弯矩、斜拉索索力及在恒载+活载下的支墩反力分布,是从结构受力性能上得到公路混合梁斜拉桥结合部合理位置的有效方法。此外,混合梁斜拉桥结合部合理位置选择还应综合考虑施工、经济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晓鸣  张倩  耿联法  金莉  郭琪 《公路》2020,(4):132-136
上跨大秦铁路与京新高速桥采用52m+140m+49m转体混合梁,从转体混合梁结构受力方面对连续刚构和连续梁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合理的结构体系;对混合梁接合部具体位置的设置提出3种方案,综合考虑接合部位置处的内力及转体过程中墩顶处的不平衡弯矩,选取接合部位置设置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4.
新紫洞大桥的主桥为83m+150m+83m连续刚构,而主墩较矮,只有13.5m高。采用合拢中跨前利用千斤顶于每个腹板形心处向边跨方向顶推1 500kN的力,顶推时应对称逐级加载,每级加500kN的施工方案来实现矮墩的合理内力和变位;同时也保证了各主要施工阶段零号块的受力不超出规范允许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山区高速公路迅速发展,预应力混凝土T梁先简支后连续或墩梁固结的连续-刚构混合体系逐渐成为山区高速公路高墩桥的理想桥型。文章依据工程实例,重点阐述了这种混合结构体系的施工工艺要点,提出了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曲春升  侯满 《公路》2012,(11):39-41
双薄壁桥墩是连续刚构采用较多的桥墩形式,鉴于高度超过80m的超高双薄壁墩的纵向刚度偏小,设计中可通过设置系梁的形式来改善桥墩的纵向刚度。从结构的自振特性、地震荷载响应和稳定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采用无系梁、单个系梁和两个系梁的桥墩形式进行了比较,希望对同类桥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的局部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荷载作用下,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受力复杂,简化的平面分析不可能较详细地把握其受力情况,进行空间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主梁结合部位的空间应力分析,探索了2种材料在此处的应力变化过程和分布情况,并指明了应力集中部位及安全施工需要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对广泛应用的独柱式花瓶形桥墩在多支座受力时墩顶应力扰动区受力分析研究较少的情况,以某特大桥花瓶形主墩为例,基于应力扰动区分析的基本思路,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建立模型对花瓶墩墩顶进行空间受力分析,并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多支座作用下花瓶形桥墩墩顶横向拉力在相邻两支座之间形成拉杆的受力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桥墩高度对高烈度区连续梁桥抗震体系的影响,确定不同抗震体系的墩高适用范围,以黄茅海西引桥60 m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进行了不同墩高下的约束体系对比分析,并在中间墩墩梁固结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过渡墩约束体系对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墩高较低时,减隔震体系地震响应明显小于墩梁固结体系,减隔震体系优势较大;随着墩高的增加,桥墩刚度减小,桥梁的自振周期增加,墩梁固结体系的地震响应逐渐减小,减隔震体系的优势减小。因此,建议墩高相对较矮时采用减隔震体系,墩高较高时采用墩梁固结体系。由于过渡墩设置减隔震支座可明显减小横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且不会大幅增加纵向地震响应,因此采用中间墩墩梁固结体系时,仍然可以考虑在过渡墩位置设置摩擦摆减隔震支座进行减隔震设计。  相似文献   

10.
大跨矮塔斜拉桥塔墩梁固结部位应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沙湾大桥设计方案为工程背景,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采用子模型法,对塔墩梁固结部位进行应力分析,重点计算最大双悬臂、成桥三年加六车道两个工况下的受力,由此了解该结构部位详细的应力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在桥梁结构中,固支梁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0.0对固支梁受集中载荷工况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在横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宽高比矩形截面与工字形截面梁的变形及应力变化情况,通过比较得出在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宽高比决定了梁的刚度和强度,同时得出工字形截面梁比矩形截面梁的强度和刚度更好.此研究为优化桥梁设计,节省工程材料提供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独柱墩盖梁由于占地小、净空大、景观效果好,在市政桥梁工程甚至跨海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采用独柱墩,墩柱横向尺寸较大,在盖梁受力分析时需考虑墩柱对盖梁受力的影响.以深中通道工程为背景,采用各种计算模型对其泄洪区引桥下部结构宽墩独柱盖梁进行详细的受力计算分析,对比分析各种模型的设计安全性和宽墩对盖梁受力的影响,从而...  相似文献   

13.
由于梁中大量存在的曲线预应力束,常用的钢筋混凝土分离式和整体式有限元模型不适用于连续刚构的施工过程分析.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组合单元模型,即将混凝土体元内的钢筋作为梁元,根据钢筋和混凝土在单元内的位移协调条件和虚功原理将两者组合成1个单元.采用该模型对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进行跨中底板的防崩裂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刚构施工中的开裂部位和已有箱梁裂缝调查位置较为吻合,采用加设防裂钢筋网能够有效抑制箱梁裂缝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高斯混合分布的交通拥堵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客观、有效的评价交通拥堵的程度,采用速度指标作为反映交通流状态特征的关键变量,针对交通流速度变量存在混合分布的特点,建立了基于高斯混合分布的交通拥堵评价模型,并将EM算法运用于模型求解,通过对速度变量的聚类分析,以判别交通状态,评价交通拥堵程度.上海市快速高架路实测数据应用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客观分析交通流...  相似文献   

15.
基于车辆速度参数是描述交通流运行的最基本参数之一,在交通状态评价与交通安全性分析中具有的重要作用,针对城市道路不同种类车型混合运行的特征,提出采用高斯混合模型来描述自由流状态下的车辆速度分布.结合实测速度数据中的双峰分布特性,将混合车流车型分为大型车与小型车2类,进而建立了2类型的高斯混合模型,并采用期望最大化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通过实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观测速度数据,并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类型车辆速度,为确定不同类型车辆限速标准、分析不同类型车辆相互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混联式混合动力车辆实时最优控制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采用2层控制器,上层控制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计算出发动机最优转速转矩,下层控制器基于规则控制分配功率需求于各部件,以保持SOC(State of Charge,荷电状态)和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对发动机和电池之间功率分配进行实时在线能量管理。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控制效果良好,相比规则控制显著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Arrhenius-Weibull模型对ECU的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展开研究,基于加速模型试验原理选择步进应力施加方式。为满足产品的可靠度指标,通过分析Weibull分布情况计算最小试验样件数量。通过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确定产品的Arrhenius-Weibull模型参数,以便完成各个应力阶段的等效转换。通过对步进加速试验设计过程示例,提供一种满足产品寿命参数指标的判断依据,为后续从业者进行相关的加速试验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朱先智 《路基工程》2018,(3):125-129
车辆轴载谱是道路路面设计的关键。对此,提出采用有限混合分布建模方法,精确模拟车辆轴载的分布特性,建立了基础经典分布选择、分布参数校核和基于最小二乘误差优化等方法。并基于四条高速公路的实测WIM数据,校验了该有限混合分布模型,获得车辆单轴和联轴的典型荷载分布模式。结果表明:采用对数正态分布与正态分布线形组合的有限混合分布模型,能很好地拟合车辆轴载的分布特征,R2均在0.96以上,拟合精度高。该混合分布模型具有参数易校验、连续可微等优点,可广泛适用于任意数据类型,其形成的全概率模型也可为道路路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路面裂缝图像分割的准确性与鲁棒性,以学生t分布混合模型(Students t-distribution Mixture Model,TMM)代替传统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提出一种基于学生t分布混合模型的路面裂缝图像分割方法。所提出方法首先利用K-Means算法来进行初次图像分割。为克服K-Means算法的缺点,以烟花算法(Fireworks Algorithm,FA)运行结果作为K-Means算法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运行K-Means算法进行初次分割,以此结果作为TMM参数求解的初始值,执行最大期望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EM),通过交替运行E步和M步,获得模型最终参数值,借助于贝叶斯公式,完成最终图像分割。最后,通过仿真图像和实际图像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分割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工艺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对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过程中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识别.在明确塔梁同步施工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因素相互影响关系的邻接矩阵,求出可这矩阵,并对可达矩阵进行分解,将塔梁同步施工风险因素划分为6个级别.对这6个级别的关系进一步分析,最终将风险因素分为客观风险、主观风险、过程风险以及结果风险4个层次,揭示了塔梁同步施工过程中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