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土体最大剪切模量是动力基础设计和地震场地响应分析的重要参数,目前该参数的确定主要来源于室内试验,但室内试验值难以反应现场土层的真实情况,因而采用原位测试技术确定土体最大剪切模量的方法备受关注. 以宿迁-新沂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利用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SCPTU)对现场场地进行测试,在总结已有的最大剪切模量确定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实测剪切波速计算得到的最大剪切模量作为参考值,研究了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参数与最大剪切模量之间的关系;基于临界状态土力学理论,研究了联合CPTU测试参数和状态参数与最大剪切模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最大剪切模量与CPTU测试参数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可通过锥尖阻力和孔压参数来近似估计最大剪切模量值;将状态参数作为孔隙比或孔压参数比的有效代替参数,能够同时考虑围压应力与孔隙比双重因素,所估算的最大剪切模量与参考值基本一致. 因此,CPTU原位状态参数可作为一种新方法来初步评价无黏性土的最大剪切模量.   相似文献   

2.
黏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是黏性土的重要力学指标,对于地铁车站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获得无扰动试样的困难或成本限制,现代原位测试技术已广泛用于不排水抗剪强度的评价之中。以宁波地铁车站为工程背景,采用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技术(CPTU)对黏性土进行土层测试和评价。介绍了CPTU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根据十字板剪切强度反演孔压圆锥系数(NΔu),提出了不排水抗剪强度与超静孔压的关系,并探讨了孔压圆锥系数与孔压参数比的关系;将基于CPTU测试技术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与室内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CPTU测试技术能有效地评价黏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基于十字板剪切试验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与基于CPTU测试技术的超静孔压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孔压圆锥系数与孔压参数比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及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高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等地基,应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并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结合工程实践,对强夯法施工中地基处理及质量检测控制进行了探讨,对强夯法的施工要求、方法及检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项目地层主要为低液限粉土、低液限粘土及高液限粘土组成,相互交替出现,路基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机械的作用会产生液化,使所处理的地基下沉。根据震动液化地基的液化土的主要分布及力学特征,提出震动液化的判别方法及处理措施,对开展震动液化判别与处理措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述公路工程地震液化判别及液化指数计算的基本方法,对液化判别及液化指数计算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公式修正建议及现阶段公式判别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依托含易液化粉土夹层软基加固实体工程,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旋喷搅拌桩加固含易液化粉土夹层软基的适用性和加固效果;通过钻孔取芯和静载试验测量分析了旋喷搅拌桩在含易液化粉土夹层软基中的成桩质量和桩芯强度;监测了路堤荷载下旋喷搅拌桩加固含易液化粉土夹层软基典型断面的施工期间及工后的地表沉降、深层水平位移、桩体荷载分担比、...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机场土面区在主起落架作用下的承载力,根据规范制备以黏性土为主的填料.使用便携式落锤弯沉仪经实验得出填料在不同密实度下与动态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函数曲线关系及相关研究结果,建模计算当填料处于3种不同密实度时,B737-800飞机在滑行和着陆两个阶段冲出跑道时的作用结果.计算表明:随着填料密实度值的增加,土面区的承载力也在增加;当密实度不足87% 时,填料在荷载作用下易出现剪切破坏,导致主起落架陷入土面区;当密实度达到87% 时,荷载作用产生的竖向变形最小,承载能力最大,土面区可承担主起落架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某一级公路K0+210—K0+235段桥头路基液化土地基分析及处治设计为依托,结合其工程地质情况,对桥头路基液化土地基进行液化判别和液化指数计算分析,根据判别和液化指数计算结果进行桥头路基液化土地基处治设计,最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PTC)设计方案,经计算确定处治后的地基满足工程建议要求,在此为同类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振动理论的系统识别法,建立“桩-土”系统动力模型,计算结果与工地现场工程桩的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应用模态分析理论,综合了几何平均导纳,动刚度,波速等判据,对基桩常 见故障的判别提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库仑理论只考虑不具有黏聚力的砂性土的土压力问题。若墙背填料为黏性土,则土粒间不仅有摩阻力存在,而且还有黏聚力。显然,这与库仑理论假定是不相符合的,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一种切合实际的有效方法进行黏性土的土压力计算。因此仍只能采用以库仑理论为基础计算黏性土主动土压力的近似方法——等效内摩阻角法和力多边形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土体刚度指数、应变软化和应变速率对海相黏土锥形因子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圆锥在黏土中的静力贯入,并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网格划分技术控制锥尖土体在大应变条件下的网格质量,讨论了稳定状态下传统小应变分析与大应变分析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土体刚度指数对锥形因子与塑性区扩展的影响;引入土体应变软化参数和应变速率依赖性控制参数,分析了应变软化(灵敏度)和应变速率对锥形因子的影响,并建立了考虑土体刚度指数、应变软化和应变速率影响的锥形因子表达式. 结果表明:传统小应变分析会大大低估土体承载力,大应变极限承载力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并在12D(D为探头外径)深度处达到稳定状态;锥形因子与塑性区均随着刚度指数的增大而增大,锥尖附近塑性区的径向扩张更接近于球形孔扩张;土体灵敏度随着应变软化参数的减小而增大,锥形因子出现小幅度减小;随着应变速率控制参数的增大,锥形因子出现大幅增加,但增量与灵敏度无关;锥形因子表达式量化了刚度指数、应变软化和应变速率对海相黏土的影响,有助于利用静力触探技术更准确的评价海相黏土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探讨层状黏性土中静压桩的贯入机制,结合离散元PFC2D软件在处理大变形、非线性等问题的优势,考虑到接触黏结模型对模拟土体的优越性,建立了静压桩贯入层状黏土中的离散元模型,实现了离散元中静压桩的贯入过程;探讨了静压桩贯入过程中压桩力、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以及桩侧径向压力随贯入深度的变化规律,从细观层次上分析了不同桩径的静压桩贯入层状土中土体接触力链的分布特征,明确了沉桩过程中土体位移的变化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桩径的增大,土层的变化对压桩力的影响逐渐减小;桩侧摩阻力和桩侧径向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相似,在同一贯入深度处均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不同土层接触力链的表现形式不同,桩端位于粉质黏土层时,桩端的影响范围约为7D (D为桩径),桩端位于粉土层时,桩端的影响范围约为9D;粉质黏土中土颗粒主要以径向位移为主,而在粉土层中土颗粒位移受其上下土层的软硬程度制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多起由饱水松散颗粒材料构成的滑坡案例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此类滑坡的共性特征,即表现出显著的整体性坍塌并伴有突然破坏、静态液化和高速远程流动性运动等独特现象,认为其与国际土力学界新发现的溃散性破坏(diffuse failure)极为吻合,是区别于局部化破坏(localized failure)的一类新的失稳破坏模式。借助物理模拟手段,初步探讨了溃散性滑坡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溃散性滑坡一般发生于松散且具有明显应变软化特征的饱水颗粒材料(粉土、砂、碎石土等)中,当土体受力达到临界失稳状态时,外界微小扰动都可能产生突然整体性破坏;在失稳破坏时表现出明显的孔隙水压力激增和静态液化现象,失稳后土体呈流体状远程运动,易造成灾难性后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现有排队长度估计方法不能对排队长度进行实时秒级估计的问题,本文采用车联网实时数据,构建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实时排队长度估计模型。首先,以当前时刻加入和离开排队队列的车辆数为输入变量构建状态转移方程,以当前排队网联车的数量和渗透率构建观测方程;其次,采用回归模型估计状态转移方程和观测方程的噪声协方差矩阵;然后,提出基于卡尔曼滤波方法估计排队长度的流程算法和模型性能评价指标;最后,基于实际数据构建仿真环境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网联车渗透率为30%时,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 (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的平均值分别为1.6辆,20.9%和2.5辆;当渗透率大于20%时,与基准方法相比,本文模型估计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5.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技术是一种新的工艺技术,适宜处理地下水以上的淤泥质粘土、粉土、粉细砂,且处理效果很好.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砂桩处置软土地基,在自重及路基堆载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固结沉降,而且其固结系数也随时间而变化,具有非线性的固结特性。如果仍然采用恒定的固结参数计算固结度,将会带来一定的误差。基于江苏某高速公路软土路堤的实测沉降数据,采用恒定的固结参数计算沉降,发现其结果较实测偏大,且二者差距随时间有增大趋势。文章通过曾国熙固结度的普遍表达式,反演出固结参数的非线性函数,结合砂井地基固结度计算中的改进的太沙基法,提出对固结度进行修正的计算公式,并基于现场的静力触探(CPT)试验资料,采用复合模量法计算出沉降曲线,将其与实测沉降曲线对比,证明其精度较恒定固结参数的计算结果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高真空击密法处理砂土液化地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描述高真空击密法处理砂土液化地基的设计标准、施工技术和质量检测方法,总结该工法的优点.同时对砂土液化的成因、危害和常见的处理措施进行介绍,可为砂土液化地基处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A set of self-developed apparatus for foundation physical model were utilized to conduct model tests of the multi-element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a steel pipe pile and several gravel piles. Some load-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element composite foundation, including the curves of foundation settlement, stresses of piles, pile-soil stress ratio, and load-sharing ratio of piles and soil, were obtained to study its working performances in silty sand soi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ulti-element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steel pipe pile and gravel pile contributed more than the gravel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in improv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ilty fine s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