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汽车怠速停止与起动模拟试验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前内燃机车辆怠速工况燃油经济性差等相关问题,分析了汽车怠速停止与起动系统的工作机理;开发了汽车怠速停止与起动系统的模拟试验系统。通过对行驶车辆工况参数进行测控,判断车辆处于怠速、制动、停止或起动(再起动)的工作状态,利用自行研制的控制逻辑部件对系统进行控制,并对发动机停止和起动工作测试过程进行了分析;基于模拟试验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在城市循环工况NEDC下对车辆再生制动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车辆燃油经济性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动力分配控制技术被普遍认为是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的核心技术,其动力分配是否合理、灵活以及精准直接影响着混合动力汽车各方面性能表现。通过对混合动力汽车不同运行工况的道路试验测试,研究混合动力系统动力分配控制策略,分析混合动力汽车在不同工况、不同电池SOC值和不同加速踏板开度时,混合动力系统如何分配发动机和电机动力。试验表明,混合动力系统控制单元根据驾驶人的驾驶意图,在保证驾驶人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发动机稳定工作在最优工作区域,实现既可以有效节省燃油,又不会因为考虑燃油经济性而影响车辆的动力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路况下汽车行驶工况的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主开发的一套车载测试系统,采用双参数法(发动机转速和发动机转矩)对试验车辆在不同道路上行驶时的实际行驶工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分析比较了不同路况下车辆行驶工况分布以及档位使用概率的差别,为试验车辆传动系统及发动机性能的优化匹配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使用手动变速箱离合器的车辆,在怠速爬行工况时,往往由于离合器本身结构的原因,不能起到减振的效果,从而导致变速器异响,影响整车NVH特性。以国产某SUV柴油车为例,分析其怠速异响产生机理,通过改变扭转减振器的扭转刚度、摩擦阻尼、预紧力矩及刚度级数等参数,优化离合器扭转特性曲线,并进行车辆试验,使用扭振分析仪测试扭振变化,采用等级评分法对怠速爬行噪声进行主观评价。最终获得一种大转角、异阻尼、三级减振离合器方案,从根本上缓解了车辆怠速爬行异响状况。针对该车进行的改进方法和新结构亦适用于任何使用带有扭转减振器从动盘结构的车辆。  相似文献   

5.
仪表板横梁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模态,避让发动机怠速工况的固有频率,解决怠速工况方向盘抖动问题,通过CAE分析改进仪表板横梁垂直支架结构,加强其与白车身上下方向的固定点,改善仪表板横梁总成模态。  相似文献   

6.
针对一款单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选择拥堵、市区、市郊、高速等4种标准循环作为动力系统设计的特征工况,匹配了发动机、电机、电池以及变速器的参数;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下建立模型进行了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混合动力汽车能满足动力性指标要求,在NEDC,UDDS,HWFET循环工况下的百公里油耗比传统车分别降低了17.5%,32.0%,14.5%。  相似文献   

7.
用AVL公司的ISAC软件对其进行室内台架整车道路模拟试验,将所测得的实际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阻力及参数变成模拟的信号,用软件来控制电力测功机对发动机施加与实际工况近似的力,得到整车的动力性能试验结果。该结果证明其整车动力性能达到要求,动力系统设计方案是实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路基结构空间时变系统耦合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虑高速线路的实际工况,建立了包括轨道结构和车辆的路基结构空间时变动力系统分析模型.将线路结构及车辆离散为不同的单元,采用能量原理导出了系统动力方程,进一步建立了系统动力矩阵.作为模型的验证,对连续谐波不平顺条件下系统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车辆走行过程中的车体加速度、动轮载以及基床动应力、基床动变形等动态响应结果.计算结果表明,本文中的计算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汽车发动机运转工况包括怠速、中速和高速。汽车行进中,发动机的转速多在中速和高速范围内。发动机怠速运转大多是在启动预热升温与短暂停驶时。如果长时间的停车而在怠速运转,燃油会被白白浪费掉并使排放污染增加。对此,欧洲很多国家对长时间停车而不熄火的车辆会处以高额罚款。  相似文献   

10.
混合动力客车能适应节能环保的要求,但目前大多数混合动力客车是通过传统油车改造而来,其附加的动力系统和电池系统对车身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影响与传统油车不同,借助有限元方法通过分析该车型主要的承载部件车身骨架在危险工况下的静态性能分析,分析骨架结构在危险工况下的应力和变形,找出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部位,为后续车型的改进设计及轻量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典型行驶工况的城市客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原型客车建立了相应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客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根据实际典型城市驾驶循环,对该城市客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进行仿真,得出了该客车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较好的燃油经济性的结论。同时对影响城市客车燃油经济性的几个主要使用因素也作了定量分析,提出了几条提高客车燃油经济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交停靠站设置常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公交停靠站设置不合理,会导致道路通行能力的下降,针对目前城市公交停靠站设置常见的问题,根据公交线路走向、道路横断面形式及交叉口的交通状况,结合公交停靠站类型、规模与道路用地可能条件等情况,从减少公交车辆和其它非公交车辆相互干扰的角度出发,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城市客车离合器接合过程,设计了自动离合器的接合规律,计算了一档起步、行驶换档和爬坡行驶等行驶特性下自动离合器的控制参数,并运用Cruise软件进行了汽车建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接合规律在保证汽车加速性的条件下,达到了满足汽车起步平顺、减小摩擦功和降低冲击度等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4.
城市快速公交(BRT)专用道客运能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分析车辆的制动过程出发,推导出在保证公交车辆安全和满足乘客基本舒适条件下公交车辆最小车头时距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理想道路交通条件下(即不考虑停靠站等因素的影响)快速公交系统专用道的理论客运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停靠站停靠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在考虑停靠站影响条件下BRT实际客运能力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不同车辆配置、不同停靠滞留时间和不同停靠泊位数所对应的BRT实际客运能力值.  相似文献   

15.
以公交车IC 卡和GPS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IPSO-ELM)的公交站点短时客流预测模型.依托IC 卡和GPS 数据在站点的特征表现和内在联系,定义了站点间距,并分析了站间距和车辆到总站距离间的联系;提出了公交乘客上车站点确定方法,进而得到公交站点上车客流量;通过分析公交客流数据特征,确定ELM输入参数维度,并采用IPSO 算法找到ELM的最优隐含层节点参数;最后依托广州市19 路公交车客流数据仓库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所用优化后的ELM方法预测误差在10%以内,并与应用广泛的SVM、ARIMA和传统EL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的ELM方法拥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泛化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公交车IC 卡和GPS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IPSO-ELM)的公交站点短时客流预测模型.依托IC 卡和GPS 数据在站点的特征表现和内在联系,定义了站点间距,并分析了站间距和车辆到总站距离间的联系;提出了公交乘客上车站点确定方法,进而得到公交站点上车客流量;通过分析公交客流数据特征,确定ELM输入参数维度,并采用IPSO 算法找到ELM的最优隐含层节点参数;最后依托广州市19 路公交车客流数据仓库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所用优化后的ELM方法预测误差在10%以内,并与应用广泛的SVM、ARIMA和传统EL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的ELM方法拥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泛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中巴的整车设计及其能量分配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燃料电池技术的日臻成熟,这种清洁、高效的新型动力源正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在车辆领域中.因此提出了燃料电池电动中巴车的整车设计构架及其能量分配控制策略,文章主要阐述了在现有中巴车体基础上对燃料电池发动机、蓄电池以及电力驱动系统进行的优化布置,并着重对燃料电池车辆电力驱动系统的配置、车辆控制系统、蓄电池的管理系统以及车辆的能量分配控制策略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具有公交线路的双车道混合交通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分析. 通过绘制系统的基本图和右车道上车辆占有率分析了公交线路对双车道车流演化特性以及运行效率的影响,并针对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种停靠方式的优劣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系统中存在四个车流演化特性不同的密度区域;系统中公交车数量增多会导致最大流量降低;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对车流的影响小,系统流量大,优于非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具有公交线路的双车道混合交通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分析. 通过绘制系统的基本图和右车道上车辆占有率分析了公交线路对双车道车流演化特性以及运行效率的影响,并针对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种停靠方式的优劣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系统中存在四个车流演化特性不同的密度区域;系统中公交车数量增多会导致最大流量降低;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对车流的影响小,系统流量大,优于非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