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针对车门开闭耐久试验,提出了影响车门耐久性能的三大要素:关门速度、使用频率、环境因素。不仅探讨了试验标准中如何定义这三大要素才能使试验工况更接近中国用户的真实使用工况,而且总结了试验中实现车门数万次开闭耐久的各种试验方法及其利弊,从而使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与用户实际的使用寿命更接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将气动伺服运用在汽车门盖开闭耐久试验中的试验系统。系统采用开关门盖的速度作为控制条件,结合位移传感器采集反馈、NI控制器运算、PID调节,伺服阀跟随调节输出相应比例的方式,满足门盖耐久试验在不同工况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汽车在生产制造中应不断应用先进的技术,提升汽车各个部位的性能,促进用户安全的使用汽车,减少因为汽车不合格的问题引发的事故。汽车开闭件作为汽车重要的组成部门,对汽车的性能有着关键的影响。汽车开闭件稳定性主要是通过开闭件屈曲抗凹来体现,文章主要浅谈汽车开闭件屈曲、抗凹分析,提升汽车开闭件的稳定性,保障汽车安全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E-Slam试验系统采用全闭环的控制方式,精确控制汽车侧门开闭耐久试验过程的关门速度;并在耐久试验的同时,实现开闭过程的关键性能参数的采集和计算,为车门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公共道路工况数据(耐久性载荷、油耗等)采集是车辆开发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整车厂会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要求,选择特定的路线,通过将试验结果与市场用户反馈情况进行对比,查找试验中的不足并对试验进行不断的优化。然而该方法存在路线要素不具代表性、新车型开发和目标市场不匹配的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商用车用户使用工况采集路线策划方法,该方法能够将一条路线上采集到的结果关联至不同用户市场的不同类型车辆,具备高利用率和多样性的特点。此外,通过道路类型特征分析和要素分析,最终形成商用车工况采集路线。  相似文献   

6.
欧美车企在奥地利大格洛克纳山模拟用户工况进行整车制动性能试验,日本车企在日本本土也有相应的试验道路,以实际道路模拟用户驾驶工况的方法进行制动性能的开发验证。国内关于山路制动性能测试,暂未形成统一的试验方法。文章以国内实际道路为基础,结合奥地利大格洛克纳山试验方法和国内用户工况,参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全国乘用车制动使用情况与工况研究中对国内用户制动减速度、制动负荷系数、制动频度等数据的总结,进行整车试验数据采集、验证,从而探索出一种适应中国用户的制动性能山路试验方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汽车工程》2021,43(9)
本文中以不同地域和车型的实际用户运行数据为基础,通过提取制动工况片段对制动时间、制动距离和制动强度分布进行分析;根据台架试验数据,建立制动强度与工况载荷之间的关系,实现用户运行数据向工况载荷的转换,并分析用户载荷下典型部件的损伤和损伤贡献,进一步将用户工况与标准工况在频次和损伤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现有的可靠性试验规范难以有效复现用户实际制动水平。因此建议及早制定更加合理的电子助力制动系统可靠性评价规范。  相似文献   

8.
针对驾驶性评价结果不能反映用户重点加速需求和车辆开发前期无法设定车辆驾驶性客观评价指标的问题,采用用户调研、循环试验工况统计分析,并结合法规要求设定用户常用加速工况,将用户重点关注的加速驾驶体验需求转化为驾驶性客观评价指标,根据对标试验结果设定用户加速驾驶性客观评价指标目标值,完成实车测试、优化、验证与主观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后用户加速工况下驾驶性客观评价指标均达成,车辆加速响应快。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够在中国开展离合器关键寿命预测试验,以支持离合器零部件产品的预开发工作,文中尝试以中国某城市用户道路作为试验环境,采集并统计与汽车工况及驾驶行为相关的车辆、离合器运行数据,通过一定的计算模型对离合器摩擦生热量和温度等参数进行处理和验证,以得到寿命预测结果,并对其加以分析,从而实现对离合器关键寿命的一次探索性预测。  相似文献   

10.
窦伟杰 《商用汽车》2015,(10):88-89
针对用户的不同使用环境及工况等方面需求,东风康明斯深入市场,为用户进行量身订做、二次开发,力图为用户创造最高回报率和提供最佳服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重型卡车的发展,驾驶室舒适性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关注,车门是驾驶室重要的开闭件,车门关闭力成为用户关注的重要性能。文章分析了影响车门关闭力的因素,通过试验测量,确定了影响车门关闭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进某重型卡车车门关闭力的措施,经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确定用户使用条件下车辆耐久行驶里程及对应运行工况,是开展整车可靠性设计与评价验证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以真实用户问卷调查为基础,采用分布拟合与优度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用户使用条件下轻型商用车年行驶里程、期望使用年限、目标行驶里程、行驶车速和载质量情况等工况分布模型,并用采集的典型用户GPS运行数据对分布模型进行验证;最后综合问卷和测试数据确定了95%用户使用度水平下车辆全寿命周期耐久行驶目标里程及其对应工况的里程比例。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设定符合中国道路特征和用户使用条件的轻型商用车耐久性与可靠性目标、制定整车目标载荷谱和试验场可靠性规范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重型普通载货汽车为研究对象,针对用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实车试验,并应用数理统计和多参数统计理论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出重型普通载货汽车典型用户行驶循环工况。基于所提取的循环工况进行了综合油耗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仿真计算油耗与用户实际使用油耗一致,证明了所提取重型普通载货汽车整车行驶循环工况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在石油能源日益紧张和国家提出并规范节能降耗要求的时代背景下,商用车燃料经济性已经跃居用户关注度首位.因此,制定一项能够准确反映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并能够对汽车行驶工况进行分析的试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能够为整车产品开发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试验数据,为提高企业商用车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本论文阐述了通过确定试验道路与试验方...  相似文献   

15.
李健 《专用汽车》2010,(7):20-21
产品的适应性开发国际市场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工况使用条件较为复杂,经济水平差异性较大。针对各出口市场的差异化特点,陕汽经过充分调研和严格试验,精心策划和开发出了热区版、寒区版及其改进型和经济型产品,以及高原版、专销版和军车系列等各种适应性出口产品。  相似文献   

16.
由于运行工况和盈利模式的差异,商用车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有所不同。文章采用Kano模型对7个公路车细分市场的用户需求,进行问卷调研,对不同市场用户关心的整车性能进行分类,同时通过对用户满意度系数Bs进行聚类分析,对7个细分市场进行了分类,将对价格较为敏感的市场定义为"价值型市场",将对性能较为敏感的市场定义为"品质型市场"。  相似文献   

17.
准确模拟喷雾是提高缸内模拟准确性的关键,为了使模拟喷雾与试验喷雾更加一致,需要根据试验喷雾贯穿距及粒径对模拟喷雾进行标定。使用AVL FIRE软件建立定容弹及喷雾数值模型,对处于不同喷射工况(喷射压力、环境压力、油温)下的喷雾进行数值模拟,根据试验喷雾的贯穿距及喷嘴下方30 mm平面处SMD对模拟喷雾进行标定,并对不同喷射工况的标定参数选择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为了同时满足贯穿距和粒径的标定要求,需要根据工况参数对标定参数进行调整;对于本研究中的GDI喷油器,喷射压力10 MPa时使用KH-RT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试验值匹配较好,5 MPa时使用Huh-Gosman模型匹配更好;在喷射压力、环境压力和环境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高油温和低油温工况可以用同一套参数满足标定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在车门开闭耐久试验过程中,某样车车门出现的焊点疲劳开裂问题,在考虑铰链连接、密封条连接及焊点细化建模的前提下,建立车门开闭耐久仿真有限元模型;根据Miner线性疲劳累计损伤理论,对车门开闭模型进行疲劳仿真分析,找出结构设计的风险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方案,进行仿真疲劳寿命预测,最终通过试验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种针对车门开闭耐久试验中焊点开裂的疲劳分析优化方法,可以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准确地发现问题并快速解决问题,可以缩短开发周期,节省开发费用,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强度CAE分析工况与整车误用工况下的载荷关联性,本文选取前悬架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下摆臂为研究对象,通过误用工况试验,采集摆臂球头销处的FX/FY载荷,并在摆臂关键受力位置的表面粘贴应变花采集应变数据。同时搭建前悬架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提取下摆臂的强度工况载荷,并建立下摆臂有限元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关键位置的应变和应力结果。对比试验采集数据和CAE分析结果,得到仿真和试验结果差异较小,完成下摆臂的载荷对标过程,为前悬下摆臂及其它底盘零部件的误用工况试验载荷对标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剩余电量和续驶里程是电动汽车行驶过程的重要显示参数。考虑到等速法存在的精度和适用性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工况法的试验方法,针对NEDC工况、高速工况、US06工况等三种驾驶工况,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的试验方法以及对剩余电量和续驶里程的指示精度的影响,并用某一车型实车验证。结果表明:该车型在三种工况下均有较好的指示精度,可以有效缓解用户的里程误导和里程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