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月乘用车市场回顾3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98万台,实现月度同比增长4%的平稳增长;2018年1季度零售同比增长4%,大幅好于2017年1季度的零售0增长的艰难情况。3月车市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月内走势,由于2月春节前后的零售相对较强,形成长尾效应,推高3月初的零售。厂家对市场的增长预期也不强,加之一些因素影响,因此月末的减速特征是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袁义欣  李康 《汽车纵横》2022,(2):110-113
整体市场交易特征 年度交易走势:2021年,中国二手乘用车交易规模1575万辆,继续呈现向上增长态势,受疫情同期基数低影响,叠加取消限迁、跨省通办等政策因素推动,二手车市场同比增长16.5%.  相似文献   

3.
袁义欣  李康 《汽车纵横》2022,(1):110-113
整体市场交易特征 年度交易走势:2021年1-11月,中国二手乘用车交易规模1400万辆,继续呈现向上增长态势,受疫情同期基数低影响,叠加降低增值税、取消限迁等政策因素推动,二手车市场同比增幅明显,且市场规模超过2019年同期.  相似文献   

4.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全年GDP增速仅为2.3%,至2020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才进入常态化阶段,工业、服务业恢复继续向好,内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2021年,在低基数效应的影响下,我国经济数据出现高位增长,尤其是第一季度,GDP增速高达18.3%(见图1). 在消费层面,必选消费已恢复至常态,可选消费恢复仍有...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乘联会发布2020年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数据显示,6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65.4万辆,环比5月的零售增长2.9%,由此实现3~6月的持续4个月零售环比增长。6月零售同比下降6.2%,但2019年6月国V低价甩货导致零售基数偏高是非正常的,因此分析主要看6月环比走强,上半年全国乘用车市场销量的V型走势体现出疫情后的促消费政策引导市场恢复效果良好。6月豪华车零售同比增长27%,环比  相似文献   

6.
2006-2017年乘用车(轿车/MPV/SUV)月销量走势图6月乘用车市场分析6月乘用车零售174.5万,环比增0.2%,这是近5年首次实现环比5月正增长;6月同比增长5%,大幅好于3-5月的2%左右的增速水平,综合看6月是相对超预期的较好增长。6月零售恢复较快增长主要是月初的端午低基数和月末的零售走势冲刺较好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闻     
正2018年10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回顾乘联会数据显示,2018年10月狭义乘用车零售195.0万辆,同比较2017年10月下降13.2%,环比9月增长2.4%。2018年10月,环比增长的走势延续了过去3年"银九金十"的规律,但并非简单消费拉动。历来9月购车、换车的现象较明显,过去2年购置税优惠政策的退出效应推动年末销量逐步加速走高。因为高  相似文献   

8.
新闻     
正2018年一季度汽车销量微增2.79%新能源汽车持续走高2018年一季度,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702.22万辆和718.27万辆,其中,产量同比下降1.36%,降幅较2018年1-2月收窄1.45个百分点,而销量则增长2.79%,增速比1-2月提升1.07个百分点。中汽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2018年一季度我国汽车销量走势与往年吻合,这也说明我国汽车市场正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乘用车方面,2018年一季度,国内乘用车共销售610万辆,同比增长  相似文献   

9.
<正>1~6月轻客市场运行走势分析今年上半年,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与同期相比,整体汽车市场持续呈现放缓下行走势,1~6月客车类累计生产284905辆、同比增长3.84%,累计销售281955辆、同比增长8.9%。2004年至2015年上半年,广义轻客(含底盘)、纯轻客(含电动型)和轻客类底盘(专用车/改装车市场需求增长)的产销量呈逐年稳定递增态势(2008年例外双降/底盘类下跌)。  相似文献   

10.
<正>之前行业普遍预测2022年7月份重卡市场可能会迎来拐点,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上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柴油车国Ⅵ排放法规,导致上年7月重卡市场“断崖式”下跌,销量基数低。实际情况果真是这样的吗?根据最新公开数据,2022年7月重卡销售4.9万辆,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11%,出现了同比环比“双降”的现象,销量创近年同期新低;虽然销量同比降幅是2022年以来最小的月份,但这并不能说明2022年7月份的重卡市场有好转迹象。因为上年7月的销量基数本来就非常低,而在上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同比仍然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可见2022年7月的重卡市场依然“差劲”。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严峻,我国专用汽车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阵痛期,市场持续低迷。尽管如此,我国专用车细分市场不乏亮点,部分产品表现突出,需求量快速增长,不少专用车企业积极应对,寻找新的市场机遇,不断研发和退出新产品,加快转型步伐,以适应专用车市场新常态。新型渣土车:自卸车新的增长点2014年,国内自卸车整体市场下滑。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工程类专用车以自卸车为主,普通自卸车与专用汽车整体走势相近,整体市场低  相似文献   

12.
<正>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发布《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月报》,全面分析我国进口汽车市场总体情况及市场结构特征。2019年5月,海关进口量大幅度增长,进口汽车达10.5万辆,同比增长42.3%。受2018年关税下调预期导致第二季度基数处于低位影响,加上金融条件改善、增值税调整等因素影响,第二季度的进口汽车市场有望扭转下滑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新闻     
正2018年下半年,汽车市场面临高基数挑战回顾2017年,上半年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长1%,下半年零售同比增长3%。2018年上半年汽车市场零售增长5%,好于2017年上半年较多,但稍低于2017年年底预测的上半年6.0%的预期,主要原因是2018年6月的零售增长低于预期。作为汽车市场增长动力的SUV,其上半年增速仅6.3%,且6月的-4.4%增速低于乘用车平均增速,因此,汽车市场处于热点不足的消费增长乏力期。2018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增长动力源  相似文献   

14.
<正>近期,各零部件供应商相继发布了2018年财报数据。总体来看,2018年受全球经济环境以及车市下滑的影响,各家的销售业绩普遍低于预期,尤其第四季度表现差强人意。比对各家财务数据后发现,美系零部件企业的增长普遍高于欧系,例如麦格纳和安波福2018年的销售额均增长了12%,而博世(汽车业务)、大陆的增长率只有2.3%和0.9%。如果分析一下数据背后的原因,可能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北美市场2018年的表现好于欧洲;其次,近年来欧系品牌在中  相似文献   

15.
2014年12月乘用车市场回顾 2014年12月是春节前车市的启动期,由于实体增长不强、加之单位购车受到公车改革等抑制的背景下,加之2013年年底天津限购前的抢购的高基数影响,2014年12月车市压力较大.由于2014年国内车市增速13%远低于2013年的20%,企业的偏高增速目标在低增长的市场面前需要更大的价格促销促进,2014年12月的促销力度明显大于去年同期.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乘用车的增长率为17% 有人这样形容中国乘用车的消费结构:最初是倒金字塔形式——由于公车消费一直占主导,以致中高档车的销量最多,一度占据3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经济型轿车销量最少;随后是哑铃形式——由于经济型车的崛起,加上中高档车的庞大基数,致使车市结构是两头大、中间小;而近年,车市越来越向金字塔形式发展,其中伴随着中级车的发展和中高档车的持续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展望2006年中国这块最有潜力的乘用车市场!  相似文献   

17.
正宏观环境分析1.经济环境分析1.1国内生产总值走势2017年一季度,国内GDP增速为6.9%,高于2016年(见图1)。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在供求关系、质量效益、市场预期和微观主体的活力方面继续呈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具有可持续性。具体来看,多数行业供求关系改善的势头在进一步延续,市场需求继续扩大;质量效益持续改善;市场预期持续向好;微观主体的活力普遍增强。1.2投资、消费、进出口走势  相似文献   

18.
正产销量分析1.市场规模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我国客车市场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3万171辆和22万6 507辆,同比分别增长5.24%和2.79%,止跌回升。从月度走势来看,2月和6月为上半年的2个低点。其中,2月销量下滑主要是受春节因素影响,而6月主要是2018年新能源汽车全新补贴政策正式实施所导致。由于6月新补贴政策实施之后,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明显,为赶在新政之前获取更多补贴额  相似文献   

19.
崔东树 《汽车情报》2005,(20):17-24
2005年的轿车市场持续出现火爆的走势,轿车市场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作为综合利润最为丰厚的中高档轿车的走势明显代表了新的竞争格局特点——品牌竞争加剧、新旧势力格局重塑。中高档轿车产品力差距的影响日益显现、品牌力的综合作用效果充分体现。未来中高级市场的走势变化将进一步奠定各合资品牌厂家的市场地位。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中国重型车市场进入“调整期”,市场八年以来首次呈负增长。结合美国、日本等国家商用车市场20多年的走势分析,中国重型车的“调整期”将持续1~2年的时间。 2006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