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宫福忠  孙力 《中国水运》2007,5(9):25-26
分道通航制的建立为航行在环境复杂水域的船舶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各类船舶事故因此而大幅度减少,但由于种种原因,分道通航制水域的船舶事故尤其是碰撞事故仍时有发生。本文从船舶、船员、船公司和安全主管机关四个方面出发,综合分析船舶在分道通航制水域的事故原因,并相应的提出分道通航制水域船舶安全与管理的对策,以求船舶在分道通航制水域航行更安全,水域更清洁。  相似文献   

2.
曹阳 《航海技术》2001,(5):21-21
众所周知,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岸、苏伊士运河南端以及中国的老铁山水道、成山头水域等等,都是航行的复杂航段。上述区域具有船舶密度大、交通情况复杂、航道和自然环境不尽人意、回旋余地小的特点。为此,IMO采纳分道通航制,旨在隔开相反的通航船舶流向以避免发生对遇,从而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然而,船长和驾驶员切不可因为实行了分道通行制而放松应有的戒备。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客轮高速穿越分道,捕鱼船在分道内捕鱼;船舶在分道内滞航等待引航或者上物料;高速船从后面赶上贴近被追越船追越;船舶任意穿越分道进入沿岸锚地;或者船速相差无几的二条或三条船占据整个分道齐头并进。凡此种种都给在分道内按船舶总流向行驶的船舶带来麻烦,有时甚至险象环生。因此,在分道通航制区域内航行,仍应引起船长和驾驶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吴桐林 《中国水运》2009,(11):56-56
船舶定线制作为先进海事管理模式引入长江水域是对长江船舶航行习惯及其规律的历史性变革,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改变了通航环境,规范了船舶操纵行为,提高了航道的通航能力。由于长江干线港口呈点线布局,且线长、点多,港口水域与通航水域相互覆盖,长江水道仍处于自然状态,无法满足定线制中对分道通航制中长度短、交叉、连接水域应设置圆形避航区和通航分道没符合标准宽度等的要求。这就需要海事交管部门的组织者和船舶驾引人员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定线制提供的空间,发挥定线制效能,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船舶操纵技能、科学管理、遵守规章、  相似文献   

4.
由于传统的船舶航运忽视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导致船舶物流管理效率低、灵活性差,为此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物流管理的船舶逆向物流系统架构。从物料回收和零部件回收2个方面对回收物流进行跟踪,采用信源分散理论,结合航运信息的动态特征,对物流的来源进行确定,再根据物流管理概念,更新了逆向物流数据库,并利用逆向物流管理思维,实现船舶物流的逆向管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物流管理的船舶逆向物流系统架构较传统架构的物流管理效率高出了28.3%,且灵活性较好,具备极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船舶制造分段在时间上有序、空间上分道合理,分析船舶分段的固有属性,构建分段工艺特征数据库,在Tribon中抽取分段几何特征,根据分段堆场现有的信息梳理各个堆场在工艺上的作用和流程上的关系,建立分段生产的标准工艺流程,构建形成船舶分段物流工艺的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船运物流效率是现代航运业的研究热点之一,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全流程船舶货物远程管理系统,对整个船舶物流全周期进行监控管理。云平台结合虚拟化、分布式技术将异构网络进行逻辑整合,建立统一的业务服务平台。本文研究船舶货物远程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云架构的货物远程管理系统,对船舶物流中各环节的信息系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后建立仿真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电子商务中,物流速度与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以及企业的运作成本。协同物流管理模式注重平台、物流企业、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多方的密切配合及多方共赢。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商务平台下协同物流管理模式的特点,然后探讨了电子商务平台下协同物流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电子商务平台下协同物流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针对船舶建造过程中应用软件未覆盖完整、应用系统相互独立、“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以及信息化与业务难以融合的问题,提出基于先进工业互联网架构的船舶整体管控平台,分析整体管控平台与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和业务流程,探索某船厂在整体管控平台体系下的云边端协同技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船舶生产技术充分融合,构建“统一数据、统一模型、统一架构”的船厂整体管控平台,实现船舶各业务系统的设备标准接入、数据融合共享和智能协同管控与决策,进而提高跨业务、跨层级和跨应用系统间数据共享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圣星星 《珠江水运》2014,(21):88-93
本文通过对珠江口现有船舶定线制及通航环境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提出了设立进出广州港的大型船舶推荐航路作为该海域现存定线制的修订方案,该方案符合该海域大型船舶的习惯航路。通过使用推荐航路起到分隔大小船舶交通流的作用,同时又能减少担杆水道分道通航的压力,不会对不使用船舶定线制的船舶造成严重影响;该方案实施后将有利于降低交通流交汇区水上事故和第四通航分道西行分道大型船舶搁浅事故的发生率。将进一步提高和发挥珠江口船舶定线制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提高船舶航行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顾红钰 《中国海事》2021,(2):34-37,44
我国沿海船舶活动频繁且通航密度大、航线设计交汇叠加、会遇局面频繁发生、船舶交通事故及险情多发,在这样的航路上,规划和设立分道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文中就沿海关键水域设定分道通航进行了探讨,以期优化我国沿岸航行船舶航路,努力减少我国沿海的航行风险.  相似文献   

11.
《老铁山水道船舶定线制》和《老铁山水道船舶报告制》(以下简称《两制》)于200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由黄海进入渤海湾的船舶,走西行船舶通航分道;反之,走东行船舶通航分道《。两制》的实施,将最大程度地降低船舶对遇和交叉相遇的机率,使老铁山水道的通航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从而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黄、东海区目前的通航现状,建议以123°经线为中线在黄、东海区增设通航分道,与交通部制定的原北方沿海定线分道配合使用,供过往船舶合理选择,同时也可有效地限制违章作业渔船对航行船舶的影响,达到规范海区航行秩序,确保船舶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罗源湾口外水域的船舶通航安全、水域利用率问题,对罗源湾口外水域2017年第二季度进出港的船舶交通量、船舶种类分布以及船舶长度分布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参考IMO《船舶定线制的一般规定》和罗源湾口外水域实际情况,找出罗源湾口外水域船舶定线制应考虑的因素、罗源湾口外水域习惯航线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该水域制定出船舶定线制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出船舶定线制的8个通航分道和3个警戒区。该方案可为有关海事部门缓解罗源湾口外水域通航压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船舶定线制概述1.船舶定线制的概念船舶定线制是指由主管机关或技术性组织用法律规定或推荐形式指定船舶在海上某些区域航行时所应遵循或采用的航线、航路或通航分道。旨在减少海难事故的单航路或多航路的定线措施,一般有分道通航制、双向航路、推荐航线、推荐航路、避航区、沿岸通航带、双行道、警戒区和深水航路等9种定线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国际海事组织(IMO)航行安全分委会第57次会议(NAV57)日前在伦敦IMO总部召开。一、审议并通过的船舶定线制、报告制(一)会议审议并批准的分道通航制和定线措施:1.芬兰和瑞典水域在Norra Kvarken设立新的分道通航制;2.英国修  相似文献   

16.
海洋航运极大促进了商品在全球范围的流通。近年来,船舶逆向物流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逆向物流是物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船舶航运往往忽略逆向物流的重要性,逆向物流管理效率低、灵活性差,亟待技术的更新。本文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和Java应用开发平台,设计新型船舶逆向物流系统。  相似文献   

17.
航次计划通常是指船舶在接受新的航次任务后,从一个港口泊位航行到另一个港口泊位的过程中,有关航行安全保证的具体措施与对策。航次计划内容覆盖面较广。要求结合船舶的实际情况、航行区域的水文气象、通航密度、定位与避让、碍航物、分道通航制等诸多因素,综合航海的专业知识,在船舶开航前编制出一份详细完整的航行计划。船舶航次计划的制定不仅仅关系到船舶、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船舶和海上人命的安全,以及海洋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船舶物流发展的空间及实现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南  苏翔  刘建一 《船舶工程》2007,29(6):68-70
我国船舶制造业高速发展,相应要求船舶物流配套发展,文章在分析船舶物流发展空间、趋势和实现的基础后,提出构建中国船舶行业大型物资交易及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平台的设想,并进行了实现途径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唐能  刘永珍  胡志贤  张欣 《船舶工程》2020,42(S1):17-20
针对目前船舶生产设计过程中三维模型质量不统一的问题,对船舶生产设计建模特点进行分析,梳理并整合了各专业设计模型质量检查业务需求。基于三维体验平台,对三维模型质量管控架构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船舶生产设计质量管控方法,并制定了质量管控平台框架式设计方案,并借助开发工具进行了功能开发,对模型实施质量闭环管理,实现了对三维模型质量的有效管控。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月1日0820时,长江海事局《长江中游分道航行规则》实施首日仪式在武汉港22码头上举行。《长江中游分道航行规则(试行)》经交通部海事局批准,自2007年1月1日0900时起施行。该规则填补了长江中游武汉至宜昌约630公里河段船舶航行具体行为规则的空白,是长江干线实施船舶航路规范的又一延伸,将有效改善船舶航行秩序,促进水上安全、促进航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