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同设计技术在大型交通勘察设计企业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协同设计技术,提出交通勘察设计企业为提高勘察设计效率和质量应采取的对策。 研究方法:分析协同设计在大型交通勘察设计企业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协同设计的现状,结合协同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交通工程勘察设计项目协同设计的方法。 研究结论:交通勘察设计企业的协同设计宜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可分4步,即:(1)利用现有网络及相关资源搭建一个简单的协同设计平台,按照“松散型协同”方式开展设计,摸索适合自身的工作模式;(2)结合各自特点梳理基于文件级协同的需求,建设实用性强、技术性能好、集成性高、应用方便的协同设计平台系统,并开展设计;(3)以主导专业应用软件为基础,制定与其他专业的数据接口标准,并形成集成化软件,实现不同专业间设计规程的集中管理和数据的交流、传递;(4)引入BIM,制订完整的数据标准,在三维设计的环境下开展协同设计,实时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2.
从1965年7月我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到2021年底我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8 741 km,中国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包揽了世界各城市地铁里程排行榜的前五名,中国地铁建设从蹒跚学步到发展壮大,历经了50多年的发展。回顾这50多年地铁的设计历程,地铁设计理念从最初满足人民防空需要的安全设计、回归到满足交通需求的功能设计、再到满足成本控制的经济设计、进入到满足环境保护需求的环保设计。地铁设计理念的演化根植于时代的变更,体现了时代的发展,随着“绿色、创新、共融”新一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形成,地铁设计正朝着装配化、机械化、智能化、低碳化、与城市融合的一体化设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速列车形象设计中的"人性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科平 《铁道车辆》2005,43(6):25-26
通过阐述人性化设计在高速列车设计中的运用,论述了人性化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结合自己设计工作的经验,并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山区高速公路设计指标运用资料的对比,提出几点关于我国山区高速公路设计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摆式列车倾摆机构的基本组成,设计程序,设计原则,设计规律和设计步骤等,为摆式列车倾摆机构总体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秦北牵引变电所设计为事例,介绍单相变压器AT供电牵引变电所及既有电气化铁路改造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7.
改革铁路涵洞设计思路,减少设计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是新一代的铁路,在设计过程中重点专业有压力、配套专业有挑战。本文结合2003年6~9月完成的武广、郑西客运专线投标设计,总结了给排水专业设计原则、设计构想,以落实铁道部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建设世界一流客运专线的号召。  相似文献   

9.
雨水系统设计是小区综合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雨水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市政工程建设投资,对理论计算中相关设计参数的理解及运用直接影响设计质量。设计参数的选取对小区雨水收集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伟 《科技交流》2006,36(2):56-59
结合工作实践,从超高设计的理论知识入手,较系统介绍道路的超高设计方法及原理,列举并分析了超高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得出应根据路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合理地进行超高设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设计评审在铁道车辆产品开发中,提高设计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着重介绍了设计评审的基本原则、分类、评审点的选择和设计评审的主要适用形式,对我国铁路客车以及城轨车辆的产品开发设计控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近几年工艺装备设计的实践经验,总结了铁路货车制造业工艺装备绿色设计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工艺装备系统对绿色设计的要求,化证了绿色设计和市场经济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传统设计模式中资料分散、成果表现形式不直观,易造成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基于信息模型的铁路桥梁协同设计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协同设计平台应用及基于信息模型的协同信息传递方式,形成了应用协同设计平台和数字化设计软件开展桥梁设计的方法。提出应用基于公共数据环境的协同设计平台进行分层级资源配置、文件状态控制、标准化流程驱动的铁路桥梁设计项目管理方法,实现了对设计资源、过程、结果的全过程管理,保证了设计信息的有序、高效传递。提出规范专业间信息交互的数据格式,制定与线路、地质等相关专业的信息交互接口,开发桥梁数字化设计软件,利用接口获取其他专业信息模型中的数据,同时对外提供接口访问桥梁信息模型中的数据,实现了基于模型的设计信息高效传递和利用,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该铁路桥梁协同设计方法在兴保铁路信息模型设计中进行了应用,采用协同平台进行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使流程清晰可视化、信息流转可追溯;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应用,省掉了人工识别和填写资料步骤,辅助桥梁设计模型快速创建。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三维可视化检查分析,直观地暴露桥梁与周边环境及其他专业的衔接问题,降低了工程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涵洞在三维场景下的协同设计、模型实时交互创建方法与二维成果转换,基于BIM、协同设计平台与数字化技术,形成了数字化三维铁路箱涵设计软件。提出:(1)各涵洞构件以不同的工程与结构特性分类建模,再整体拼装,将涵洞常用工程参数融入建模过程中,并通过不同的适用条件与分类标签对涵洞进行数据库管理,便于设计复用;(2)基于不同层级构件使其形成构件树列表,对项目中的涵洞工点进行管理,调用协同接口读取线路、地形、路基等关联专业的三维BIM模型作为环境参数与约束条件进行正向设计,实时调整涵节布置、斜交角度、填土厚度、涵轴坡率等结构控制参数;(3)建模完成后,可通过协同接口输出涵洞的结构尺寸、位置信息等工程信息,向专业计算软件与二维出图软件提供交互数据,提高不同专业间、不同设计阶段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并输出二维图纸成果,实现了基于三维协同BIM模型的数字化设计信息高效传递和利用。该铁路箱涵三维设计软件在成达万铁路中进行了应用,快速进行数百个涵洞正向设计,并根据实际环境进行设计调整,优化设计参数,排查不同专业间接口问题,相比以往的设计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三维建模效率,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设计问题,为桥梁工程...  相似文献   

15.
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勘察与设计接口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显付 《铁道勘察》2006,32(2):43-45
以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为例,在分析铁路勘察与设计接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勘测设计一体化项目的开发目标、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以及实现外业勘察与设计接口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振实 《科技交流》2005,35(2):86-88
在公路与城市道路,特别是城市互通式立交桥的路线方案研究、方案比选及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计算,尤其是缓和曲线部分。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迅猛发展,设计理念不断更新,线形设计更加注重安全、舒适、美观大方而不过分考虑经济因素,由于线形的美化而引起的计算相对复杂和繁琐,我们应当积极应付,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工程勘测设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飞速发展的高等级公路勘测设计中优质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一项优质的工程离不开优秀的设计,一个优秀的设计来自于成功的组织和各设计者的有机协调配合,其中包括设计水平及手段、设计管理的措施、设计进度的保证措施、限额设计的保证措施等。地铁设计工作具有典型的时间跨度大、多专业、综合性强等特征,需要由不同专业共同协作完成.而各专业之间既相关联又相对独立,处理不好将成为影响设计进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结合开发勘测设计一体化软件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铁路勘测设计的过程和数据库流程,提出了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工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对其功能、结构、数据模型以及实体的数据项和库中的标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带上盖物业开发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停车场等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项目为大势所趋,日益增多。为实现带上盖物业开发的轨道交通咽喉区限界及柱网的自动设计,提高设计单位生产效率和设计文件质量,首先,在综合分析咽喉区限界和柱网布置特点的基础上,明确软件的功能需求和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其次,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融合计算机技术和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构建咽喉区限界及柱网设计软件整体框架。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编译平台对设计软件开发完成后,详细分析各部分功能组成及具体设计任务的实现方法。最后,对软件典型业务及容错性、安全性、易用性和操作响应时间等性能进行测试,并以某轨道交通咽喉区为例,将限界及柱网的软件自动设计结果同人工精细化设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开发的软件性能优良,自动设计结果可靠度高,能够有效提高轨道交通咽喉区工程设计的效率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铁路勘测设计协同作业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润利 《铁路航测》2002,28(3):15-18
协同设计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目的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设计周期。介绍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共享模式和工作方式,最后重点探讨了协同设计在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