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广受关注的虹桥商务区发展蓝图正式浮出水面,这里将形成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端商务商贸和现代物流为重点,以会展、商业等为特色,其他配套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新载体、上海服务全国的新区域和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2.
目前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以下简称“虹桥商务区”)轨道交通布局不尽合理、站点覆盖率低,既有道路公交系统不能完全覆盖该区域,且二者之间的运力相差太大,缺少了中间层次的公交供给制式,应借鉴国际中小运能轨道交通系统的应用案例,在区域内引入中小运能轨道交通系统。在充分收集虹桥商务区既有交通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域内轨道交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虹桥商务区轨道交通网的需求和目标;以迈阿密市CBD(中央商务区)内的APM(自动旅客运输)系统及东京临海副都心地区AGT(自动导轨交通)系统为案例,分析了中小运能轨道交通系统的成功应用经验;选取了5种交通系统制式,在对这5种制式在虹桥商务区应用的适应性进行初步筛选后,重点对自导向轨道系统制式和导轨式胶轮系统制式进行比选,提出了虹桥商务区轨道交通系统线网布局、交通衔接与一体化设计等解决方案,并对虹桥商务区内中小运能轨道交通系统实施的预期效果进行了分析。建议虹桥商务区中小运能轨道交通系统采用导轨式胶轮系统制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规划,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建成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高速磁浮、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出租、长途客运、航空港等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便捷换乘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在深入分析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对象、服务功能、服务总量和区域开发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对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轨道交通局部网络调整方案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体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合理优化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4.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研究与策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汇集了航空、高速铁路、磁浮线、城市轨道和道路等交通方式,是上海城市对外的重要枢纽,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上海服务长三角的功能,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按照规划方案形成的逻辑过程,系统分析了虹桥枢纽建设的机遇、战略及其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枢纽的设施构成和规划原则进行了论述,并结合规划基础工作确定了枢纽主要规划控制要素,即:核心区功能布局、轨道交通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水系土地使用规划及专业规划.  相似文献   

5.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超大型轨道交通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涵盖国家铁路、城市轨道、肱悬浮轨道交通三种方式的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系统,与航空机场、长途汽车、公交巴士、出租汽车、社会车辆等交通方式共同形成了“轨、路、空”综合交通系统,集聚效应大大增强。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系统与国家铁路网相连,形成多层次、多方向的综合网络,并与城市内部轨道形成网络,换乘便捷,建设用地少,运营成本低。  相似文献   

6.
1999年至今,广州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建成了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和广州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上海、深圳等城市也先后建成了虹桥枢纽、福田枢纽等集机场、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多种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与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等国外城市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相比,国内的综合交通枢纽在规划理念、运行效率、服务功能方面有较大差距。借鉴国外经验,国内各城市在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标准、规划理念、信息服务、建设模式、地下空间利用方式等方面应进一步统一和突破。  相似文献   

7.
机场联络线是上海市域轨道交通线网中东西向的骨干线,起自虹桥枢纽,终于铁路上海东站,主线联通“两场两站”,旅行时间目标为将虹桥和浦东两大综合交通枢纽之间的运行时间控制在40 min内,以进一步整合航空、铁路等对外交通资源。结合上海机场联络线线路长度、车站分布及时间目标值要求进行分析比较,该线采用120~200 km/h速度目标值时其适应性较好。结合该线的功能定位、敷设方式、乘坐舒适度、时间目标值、车辆技术成熟度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分析,推荐该线车辆采用AC 25 kV供电制式、设计速度为160 km/h的动车组。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正在规划、建设或投入运营,其中已投入使用的上海虹桥枢纽颇具代表性.该枢纽综合了铁路、磁浮、航空、地铁、长途客运、道路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等,实现了多种交通元素真正意义上的便捷换乘.如何与规划相结合做好综合交通枢纽内各元素的总体布局,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部分如何与其他交通体系实现良好...  相似文献   

9.
随着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通车,上海虹桥站部分启用。此前的2010年3月16日,与虹桥站并排的虹桥机场第2航站楼已开通使用,地铁2号线西延线同期投入使用。作为未来京沪高速铁路的终点,上海虹桥站将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磁浮铁路、航空、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成为未来上海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服务长三角的功能需求,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成为联结上海与长三角的桥梁、服务长三角产业重构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地铁结合高铁区域交通枢纽立体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地铁目前已经成为各大城市轨道交通不可或缺的交通形式,伴随着地铁线网的延伸,地铁同国铁、高铁、公路、航空等交通模式的联系也愈发密切,有必要对地铁与高铁车站及各种交通模式的接驳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使区域交通枢纽的立体化发展更加理性和合理化。研究结论:本文以笔者参与设计的实际工程———地铁太原南站为例,阐述了地铁车站与高铁车站交通组织流线采用地下中央换乘大厅集中进行换乘,使高铁、地铁、停车、商业、广场各流线之间畅通无阻,同时对地铁穿越太原南站地下工程区间特殊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建议该段采用盾构法施工。最终展望了太原南站区域交通枢纽将带动城市副中心商圈发展,成为典型的地铁结合高铁区域交通枢纽立体化发展的引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机场、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和长三角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的快速发展为背景,以满足上海机场发展成为国际型枢纽航空港的需求为目标,梳理上海机场现有“集疏运”设施服务长三角地区的问题.探讨建设上海机场快速专线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可行性,并提出建立符合上海机场特征的轨道交通集疏运体系设想,明确各种轨道交通制式在上海机场“集疏运...  相似文献   

13.
杜建军 《高速铁路技术》2022,13(1):39-42,59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交通体系互为合力,共同构建综合交通枢纽迎来了新机遇.以航空枢纽为核心,构建融合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充分发挥枢纽机场的辐射范围和服务能力是大型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建设的重难点.本文通过对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设计方案的分析,提出了将高速铁路、轨道交通...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综合交通枢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综合交通枢纽共生共荣.介绍了综合交通枢纽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影响的相关理论,总结国内外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合理规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分析了综合枢纽的客流特点.从客流总量预测及客流组成特点,分析了基于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对有轨电车路权、线路布置方式、车站选址、客流组织进行分析,认为有轨电车车站不应仅局限于车站功能,更应秉承与市政交通及商业设施一体化设计理念,即应是集地下通道、立交、垂直电梯、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及商业于一体的新型轨道交通综合体。提出了立体模式构建设想,旨在使新建有轨电车车站与市政交通设施、周边环境及商业进行无缝对接,进而实现与传统轨道交通资源的有效配置乃至辐射城市周边地块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格尔木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功能最优化与开发收益最大化,对枢纽交通规划及综合开发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枢纽交通规划从客流预测、交通换乘、设施规模预测、设施布局、车场布置、客流组织、外部道路交通优化分析,枢纽综合开发从业态需求、业态定位、地块价值、业态布局、收益测算研究。研究表明,格尔木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在可实现交通功能最优的同时,确保综合开发盈利弥补建设运营的亏损,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铁路上海西站枢纽的最新规划方案,在充分虑上海西站改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成及上海西站南广场地块开发的背景下,从地下和地上空利用、设施布局、交通组织等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上海西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案.其设计理是: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无缝衔接、复合同发展的铁路车站站前广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以铁路客运站为主体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成为我国大型综合交通枢纽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为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业务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智慧系统的研究成为大势所趋。文章针对现存问题,基于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各类业务需求和发展要求,阐明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智慧系统的建设目标,提出总体架构、支撑体系和应用框架,为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智慧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