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1年2月26日至4月10日,笔者先后参加了"中英汽车设计与开发技术研讨会(UK-China Automobile Design&Development Seminar)"、"减振器和离合器在商用汽车上的应用研讨会(Shock Absorber&Clutchin Commercial Vehicles-ASachsSeminar)"和"VOLV02001年重庆技术研讨会(‘New Century New Noble Dragons'2001 Chongqing Seminar)",了解到欧洲汽车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些动态,除了感到国内汽车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在继续拉大外,还尤其深切地感到,中国汽车工业之落后不仅在技术.  相似文献   

2.
汽车减振器——作为一种阻尼元件,由于对车辆的操纵性、平顺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等主要性能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汽车减振器的设计、制造、试验手段也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3.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驰  徐博 《汽车技术》2005,(4):38-41
介绍了金属粉末注射成形(MIM)的主要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特点,并与传统制造工艺在技术及经济效益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汽车同步器环、减振器、喷油嘴、连杆、传动件等复杂异形件的MIM工艺及其特点。对MIM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参加这次展出的国内减振器生产企业有:无锡汽车配件厂、邵阳汽车零件制造厂、二汽传动轴厂、七四三五工厂、上海汽车底盘厂、沈阳汽车减振器厂、北京汽车减振器厂、晋林机械厂、锦山机械厂。目前,这些企业生产的汽车减振器基本上是为企业所在地的汽车集团配套,结构形式都为筒式液力减振器。充气减振器在展览会上未见露面。  相似文献   

5.
汽车简式液阻减振器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汽车乘坐舒适性/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对简式液阻减振器特性的要求,指出汽车在不同行驶工况下对减振器特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分析了被动式减振器的发展历程及非充气和充气减振器的特点,阐述了机械控制式可调阻尼减振器、电子控制式减振器以及电流变和磁流变液体减振器等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动态特性;分析了筒式液阻减振器基于经验设计/实验修正开发方法的缺点,阐述了基于CAD/CAE技术的现代设计开发方法的过程及其关键问题;最后分析了我国筒式液阻减振器技术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展望了减振器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汽车减振器是现代轿车的重要部件,它能提高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同时减振器又是相对投资少,高回报的产品。目前国内汽车减振器生产厂有108家,形成规模生产的有80家,各地区兴办减振器厂呈增长势头。例如1992年广州兴办了骏成减振器厂,1995年山东文登兴建了减振器厂,1996年2月杭州万向钱潮集团与二炮武汉7435工厂共同投资在武汉兴建万向新宇汽车减振器制造有限公司、与中法合资神龙汽车公司生产的30万辆雪  相似文献   

7.
汽车筒式液阻减振器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分析了汽车乘坐舒适性/行驶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对筒式液阻减振器特性的要求,提出汽车在不同行驶工况减振器特性的要求是不的;分析了被动式减振器的发展历程及非充气和充气减振器的特点,阐述了机械控制式可调阻尼减振器,电子控制式减振器以及电流变和磁流变液体减器等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动态特性;分析了筒式液阻减振器其于经验设计/实验修正开发方法的缺点,阐述了基于CAD/CAE技术的现代设计开发方法的过程及其关键问题,最后分析了我国筒式液阻减振器技术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展望了减振器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减振器耐久性试验台,是对汽车减振器疲劳寿命进行台架试验的必需设备。目前,我国生产厂家进行这项试验,大都是用单动试验台进行的,这种试验台只能一端运动,与减振器在实际道路运行时的受力状况不尽相同,试验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产品的实际质量。为了满足汽车及减振器生产厂对产品进行试验的需要,北京汽车减振器厂与北京工业学院等单位,对双动耐久性试验台进行了联合设计,在试制过程中,沈阳5506工厂等单位给予了配合与支持。该试验台的特点是: 1.试验产品的范围较广,技术规格符合部标JB1459—85和JB3901—85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汽车减振器行业中,去年刚成立不久的广州骏成汽车减振器制造公司以起点高、批量大、品种多等竞争优势,崭露头角、被行业称之为“真正的南方虎”。  相似文献   

10.
关于车辆液力减振器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北京工业学院和北京市汽车减震器厂联合研制S30-19A_2减振器的基本技术总结。文章用常规设计的观点分析了车辆液力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并就减振器内特性和外特性的关系、减振器开阀点的合理设计、减振器阻力热衰减率的控制等几个有关车辆液力减振器设计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它的基本观点已反映在S30-19A_2减振器的设计中,并通过样品试验和技术鉴定获得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基于磁流变技术的汽车减振器是汽车悬架技术提升为半主动控制的关键结构,其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对于预测减振器特性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环形流动模式的减振器理论分析模型,建立了基于Herschel-Bulkley模型的磁流变液流变学特性分析模型。理论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预测减振器的缓冲特性。  相似文献   

12.
汽车减振器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而减振器的装配质量对其性能的好坏起着决定作用。国外汽车减振器组装大多实现了自动化,而国内手工组装的汽车减振器由于没有自动装配机构和自动检测装置,装配精度难以保证。为了提高减振器的装配质量,自动装配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由于资金的限制,设计采用了半自动装配线,即生产线的部分关键设备采用全自动的(如自动供料设备、自动检测装置等),其余设备采用半自动的,这样既符合国情,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汽车减振器的装配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结合汽车用减振器的工作特点,按照国产某微型轿车后悬架的技术要求,设计了基于混合工作模式的单出杆单筒磁流变减振器,并进行了实物样品研制。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建立混合工作模式下磁流变减振器计算模型,并对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力、动态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对设计的磁流变减振器进行台架动态特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单出杆...  相似文献   

14.
发动机硅油减振器的基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大家知道,在发动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扭转振动,这种有害的振动常使机器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甚至造成曲轴或传动轴的疲劳破坏,尤其是在高速、高压的发动机中情况更为严重。因此,减小扭转振动是发动机设计制造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发动机上安装强阻尼的减振器是国内、外用来减小扭转振动的一个主要方法,现有许多发动机厂打算在自己设计制造的汽车发动机中采用尺寸小、结构简单、阻尼效能强的硅油减振器来消除扭转振动。我们为了配合这一研制工作,特在此介绍一下这种减振器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它遵循节能减排与绿色环保的原则要求,以确保我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汽车中,围绕馈能减振器展开新能源汽车设计很有必要。基于模块化设计,提出具体的新能源汽车馈能减振器设计方案,并对方案中的馈能性能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由于汽车在不同行驶工况下对减振器特性具有不同的要求,可调阻尼减振器一直是筒式液阻减振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文中基于当前车辆悬架用筒式减振器的两种阻尼力调节机理,讨论了节流口面积可调减振器与减振液粘度可调减振器的研究动态,指出了当前可调阻尼减振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可调阻尼减振器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模拟汽车减振器的阻尼特性,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和减振器的实际工作原理,分别建立了车用普通双筒液压减振器的复原行程和压缩行程数学模型,以某型号汽车减振器的结构性能参数为例进行了软件仿真,并通过减振器振动台架性能试验进行了验证。鉴于普通双筒液压减振器阻尼力模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采用ANSYS软件Design Exploration模块,利用响应面法得到减振器各参数的灵敏度,为普通双筒式液压减振器的设计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少片弹簧与减振器的匹配进行了探讨。通过汽车少片弹簧与减振器在不同路面上的匹配试验、分析和计算认为:(1)汽车采用少片变截面弹簧后,必须相应提高减振器的阻力;(2)对悬挂进行振动特性分析时,必须考虑弹簧片间库伦摩擦力的影响;(3)汽车钢板弹簧与减振器的匹配,可以用两自由度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9.
对汽车减振器工作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概述了汽车前装减振器的正向开发与独立售后市场减振器的逆向开发在材料、流程、试验以及质保等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阐述了汽车减振器更换的现状及市场预测。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系统上一般都装有减振器,目前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是双向作用筒式减振器。减振器失效或损坏,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同时也会影响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因此,减振器的检查与保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