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上下桥匝道联系城市高架快速路及地面路网,是充分发挥快速路功能及缓解地面路网交通压力的必要手段。但匝道引桥往往对地面交通组织造成很大干扰,如果设置不当,将导致地面交通混乱,沿线地块出行受阻,关键道口堵塞,还有可能削弱快速路的服务能力。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交通需求,合理选择匝道落地段布置方式并对相关地面道口的交通组织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城市高架快速路"先入后出"式出入口,是影响快速路主线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工程实践中,为便捷衔接地面道路网络,一般将上下匝道设置在主要交叉口处,将导致高架道路出入口交织段较短、出入车流严重影响主线交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分别针对常规布置方法、辅助车道布置方法、集散车道布置方法、"剪刀叉"布置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以期用合理的代价减少高架道路交织影响。接着,以石家庄市和平路高架快速路工程设计为例,对不同匝道布置方案进行分析,得出:对于该工程采用设置"剪刀叉"的匝道布置方案交通运行及工程代价等方面综合考虑较优。该匝道布置方案为高架快速路出入口间距无法满足规范要求且周边地块交通集散有需求的情况下,创造了设置匝道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快速路的出入口匝道设计,分析了布置在高架快速路出入口匝道的交叉口交通特性,研究了合理化交织区设计、立体分离横向道路直行交通、均衡路网流量和分担疏解功能等空间布置策略,并提出了各种优化方案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4.
黄亮 《公路与汽运》2014,(5):136-139
为了优化设计高架快速路平行式匝道与地面平交口衔接,文中分析了常见的高架快速路及平行式匝道横断面布置形式,并从出口匝道的位置、交叉口进口道的功能以及匝道坡脚至停车线的距离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优化理念;从渐变标线段Lt1渐变交织段Lt2展宽段Ld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匝道坡脚至停车线的距离计算方法,并对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5.
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与地面交叉口衔接段的交通组织方案对城市交通系统作用至关重要。该文结合上海市中心城高架快速路,对高架快速路出口匝道衔接段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了分析,可供今后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合肥市长江西路高架快速路的方案研究为例,分工程概要、交通调查与预测、匝道与立交布置、桥型研究和附属设施设计等几部分论述了高架快速路的方案研究进程。其中,着重论述了匝道布置、立交方案和桥型选择。最后,总结了城市高架快速路方案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青洋路高架北部延伸线是常州市"一环八射"快速路网中一条重要的射线快速路,是衔接G42沪宁高速公路青龙互通的一条城市对外交通快速转换的重要通道。以青洋路高架北部延伸线工程总体设计为基础,分析了项目的建设背景、规模、功能定位,并详细介绍了快速路形式、标准横断面、平面总体布置、城市快速路与高速公路衔接设计、桥梁工程及综合管线工程等方面,为其他城市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北环快速路工程的功能定位,诠释了"人·交通·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全线采用"高架快速路+地面辅道"的建设形式,其中和轨道交通共线段采用"高架快速路和轨道交通一体化共建"的模式。论证了工程的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提出了总体布置方案,对横断面布置、立交节点、匝道布设、轨道车站设置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城市快速路系统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主动脉,其通过提供连续、快速、大容量的交通通道,为城市中、长距离交通服务。介绍海口市快速路网骨干工程海秀快速路的总体方案设计情况,从总体设计思路、功能定位等方面人手,对总体方案布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述。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路网布局,重点对沿线匝道、重要立交节点进行方案设计,确保节点交通转换畅通,有利于城市交通的集散和疏解。  相似文献   

10.
上塘-中河高架是杭州市主城区最重要的一条南北向骨架道路,近几年来拥堵严重,已成为城市交通热点问题。该文从杭州市的道路网特点入手,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并借助杭州市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FCD和微波车检器流量数据,深入分析了上塘-中河高架的交通拥堵特征。从交通需求、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与控制三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其交通拥堵的原因和症结。借鉴国外高速公路无瓶颈段设计理论,本着交通疏堵工程和保证快速路运行效率的理念,从增设匝道的合理性,打通中河立交瓶颈节点,部分路段"4改5(6)",增加匝道车道数,地面道路配套措施及封闭个别匝道等交通工程角度提出了交通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上海城市高架道路系统建设日臻完善,但也暴露出一些严重的交通问题。比如下匝道衔接交叉口或路段不畅往往是整个高架系统的瓶颈所在。该文介绍了下匝道拥堵的各种情况,并通过参与的一些工程实例提出了一些缓解高架道路下匝道交通拥堵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市高架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道路交通承载能力,减缓城市拥堵程度,是城市发展的强力引擎,但也会给周边空间格局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采取居民访问、调查问卷等手段,分析城市复合高架道路周边空间的交通组织、生态景观、土地价值的影响,并寻求产生的原因。结合硚口区建设现状,在优化既有高架复合道路桥下空间,提高桥下空间品质的基础上,提出主干路不宜采用高架复合道路建设形式、加密微循环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并联高架路是一种车辆在高架道路上逆向行驶,主要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的道路。地面道路与并联高架路联系的匝道设在并联高架路的中间;岛式车站站棚的立柱设在岛式站台的两侧,这样岛式车站内空间宽敞,站棚受力合理,结构稳固,适合在站棚下安装为电动汽车充电的接触板。  相似文献   

14.
快速化改造后的南中环是未来大同市东西向流量最大的交通走廊,其将新老城区及铁路航空交通枢纽有效串联.对南中环快速化改造总体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结合现状道路断面及交通需求分析,进行了断面优化设计.通过对现状横向路网的梳理以及重要节点立交的设置,对快速路系统匝道设置提出了具体方案.针对道路现状过河桥梁及立交的问题,借用现状地势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减少了对现状道路设施的改造.最后针对新老城区快速化沟通建设总结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以成都市武侯大道(二环路—绕城高速)快速化改造为工程案例,探讨了城市快速路总体设计方法.从建设规模论证和建设形式选择两个方面研究了武侯大道(二环路-绕城高速)快速路设计.采用经典的"四阶段"预测模型对道路流量进行预测,通过路段通行能力计算得到现状道路条件下未来年高峰期道路服务水平,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在建设形式的选择中,对道路沿线交通条件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地面快速路和连续高架快速路两个建设形式方案,从现有建设条件、路网规划、用地规划、交通功能、城市形态影响和总投资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了总体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以花园大道隧道工程总体设计为例,通过对区域路网规划解析,分析花园大道交通功能,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总体设计公园总体规划的要求和现状建设条件,意在探求在城市隧道设计在线形及洞口位置、隧道进出匝道布设、双层立交隧道、“管幕+顶进”工艺的构思理念,为以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城市阳台建设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位于城市阳台景观带的江东路以下穿道路的形式建设,因此对江东路隧道的交通组织设计和路网可靠度进行研究.通过对5个现状交叉口交通流量的调查,对现状交通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江东路隧道项目进行了交通组织设计,并通过路网可靠度研究得出了隧道建成前后岙滩片区道路网络结构的稳定性结论.结果表明:江东路隧道建成后,岙滩片区南北通向路网系统可靠度从73.8%大幅度提高至92.6%,有效提高了整个岙滩片区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道路网规模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增量”与“存量”并重的时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遵循绿色低碳理念进行城市路网建设规划,以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现状城市路网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路网建设规划的目标、策略以及要求,以提升路网运行效率,降低碳排放,增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设更有韧性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9.
城市立交接地匝道接地位置的选择是否合理,严重影响着匝道甚至立交的通行效果.针对此问题,结合昆明二环石闸立交接地匝道设置工程实例,首先,对平交口进口道及出口道的匝道位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确定接地匝道离地面平交口的最小距离.然后,对如何合理布置匝道口在道路横断面上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对匝道口在横断面上靠左、靠中、靠右设置分别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论:接地匝道的接地位置对匝道的通行效果影响很大,接地匝道的匝道口应与地面平交口保持一定距离,并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将接地匝道口布置在道路横断面中最合适的位置.从工程实例的效果看,匝道通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