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碎石化后沥青加铺层应力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碎石化是一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处治重要技术,它能降低建设成本,加快建设周期。文章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首先对比分析了碎石化后加铺沥青面层和同厚度级配碎石层上加铺沥青面层的应力,结论认为碎石化后沥青加铺层底的拉应力要小于级配碎石的情况,证明碎石化后水泥混凝土板块优于级配碎石的力学性能;然后,通过改变碎石化层中两个主要分层的厚度和模量,分析不同的破碎程度对加铺层应力的影响,结论认为,碎石化下层厚度在10cm左右时,既能保证碎石化层仍然具有一定强度使沥青层底拉应力不至于过大,又能起到防止反射裂缝的作用。碎石化下层厚度不变时,加铺沥青层的受力状况随着碎石化下层模量的增大会稍有改善,拉应力、拉应变和弯沉都会有所减小,总体幅度在3%~9%之间。 相似文献
2.
以长张高速公路益常段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为依托,简述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技术;通过建立计算模型,比较共振碎石化、多锤头碎石化及冲击破裂稳固3种破碎(破裂)情况下加铺沥青层结构的加铺层层底拉应力及相对弯沉比情况,表明共振破碎后原路基整体强度优于多锤头碎石化技术。 相似文献
3.
将碎石化结构层分为上、中、下三层来构建有限元模型,深入分析了碎石化后,旧水泥路面上水泥混凝土加铺层的应力及其在不同参数下的变化情况,并给出了应力诺模图,并在试验路段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将碎石化层分为三层来构建分析模型是合理的,加铺厚度、脱空尺寸和碎石化下部模量等因素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结构应力计算结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5.
基于采用MHB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实施碎石化破碎工艺在决策、设计、施工与质量控制等环节不够全面、深入,结合多个工程实践,提出了碎石化工艺应用决策标准,研究成果可为旧水泥路碎石化改造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针对共振碎石化后沥青加铺层的反射裂缝防治机理和作为长寿命路面结构的应用问题,使用有限元方法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和共振碎石化后沥青加铺层的受力特性和疲劳寿命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共振碎石化后沥青加铺层在各影响因素下的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和疲劳寿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共振碎石化技术有效减小了沥青加铺层的层底应力和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疲劳寿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直接沥青加铺层的8.75倍,可满足长寿命路面的设计要求。共振碎石化后沥青加铺层的疲劳寿命随面层模量和轴载的增大而递减,随共振结构层模量的增大而先减后增,随面层厚度和车速的增大而递增。 相似文献
7.
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改造工程中,采用沥青加铺层是比较常见的方案,并在其间设置应力吸收层来控制反射裂缝。利用BISAR30程序分析了应力吸收层厚度和模量变化,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非接缝和非裂缝区沥青加铺层结构应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应力吸收层厚度的增加,沥青加铺层的路表弯沉和层底拉应力也不断地增加,并使路面内部的拉应力和剪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且随着应力吸收层模量的增大,沥青加铺层内部的路表弯沉和层底拉应力及路面内部应力和剪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8.
方友军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2,(5):58-59,62
针对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存在的普遍现象,在分析沥青加铺层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基础上,对某公路不同沥青加铺层的温度荷载应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处治、修复和采取防范措施后加铺沥青层,效果较直接加铺沥青层应力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建议在实际工程中先改善传荷能力,再铺设STRATA应力吸收层。 相似文献
9.
10.
11.
王永顺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3,(11):84-88
简要介绍了多锤头碎石化设备,提出了多锤头碎石化技术施工工艺参数和施工控制要求,并对多锤头破碎技术在混凝土路面改造破碎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可为混凝土路面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应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了利用多锤头路面破碎机进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施工时,重锤作用于不同位置以及不同板底联结情况下的应力响应。选取不同工况下的相关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锤头破碎机破碎效果较好,而且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都比较小,不同作用位置效果会有差别,板底联结情况对破碎效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共掁碎石化技术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的应用。通过对传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修复施工和其他碎石化技术对比分析,共振碎石化是当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中解决通常情况下的加铺沥青混凝土存在反射裂缝等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年限末期,不能再承担服务功能时,需要对其进行处理以构建新的路面结构。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修复方法——路面碎石化技术,并对该工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