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建立公用轴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车辆在直线上的横向动力学模型,模拟实际线路,利用新型快速数值积分法进行动态仿真,得出其4条轮对、2个构架和车体的偏移情况。  相似文献   

2.
许明春  曾京 《都市快轨交通》2010,23(5):48--51,56
论述独立旋转车轮技术的发展状况,介绍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在轻轨车辆和变轨距车辆上的应用,说明这已成为高速机车车辆走行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从导向机理角度,分析国内外典型的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设计方案,并阐述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独立旋转车轮能够消除轮轨间的纵向蠕滑,理论上不存在蛇行运动,故在直线上可以获得较高的临界,基曲线上可使因纵向蠕滑而产生的轮轨噪音消失。与传统轮对相比,独立旋转车轮缺乏由纵向蠕滑力而产生的导向力矩,故在曲线上无自导向功能,基本上只能靠轮缘导向。曲线通过性能是车辆动力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车辆由直线进入曲线,特别是通过缓和曲线时,由于受到线路的各种激扰,轮轨间将产生复杂的作用力,对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建立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车辆的动力学计算模型,模拟实际线路,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车辆通过曲线的全过程进行动态仿真计算,得出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和传统轮对转向架曲线通过的动力学响应值。通过对两种转向架曲线通过时的轮轨横向力,脱轨稳定性及轮轨磨耗等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曲线通过时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永磁电机轮毂直驱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结构、车辆曲线通过动态性能、功率匹配以及电机效率和冷却方式比较等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低地板轻轨车辆如采用永磁电机轮毂直驱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则需要解决车辆的导向控制、合适的电机功率和有效的电机冷却方式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独立旋转车轮发展的一个多世纪中,世界各国研制开发的高速列车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变轨距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及低地板轻轨车转向架。着重以牵引电机的布置方式,分析了各类100%低地板轻轨车的独立旋转车轮动力转向架结构。并介绍了独立旋转车轮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自主化100%低地板独立旋转车轮转向架的结构特点及主要技术参数,重点分析了转向架的构架、轴桥装置、驱动单元、悬挂装置、牵引装置及制动装置,详细研究了转向架应用在四模块100%低地板车辆上的动力学性能,并对动力转向架加载跑合试验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独立旋转车轮的发展及其现状,对其导向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以近年来国外最新开发的低地板城轨车辆为例,介绍了独立旋转车轮在现代低地板城轨车辆上的应用,通过与采用传统轮对转向架实现低地板化设计的城轨车辆对比,论述了低地板城轨车辆的发展趋势,并对低地板城轨车辆在我国的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广州地铁4号线、5号线直线电机在运用过程中其转向架出现的轴端装置脱落、车轮多边形磨耗等问题,广州地铁联合南车青岛四方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线电机转向架。该车辆转向架采用无摇枕结构、直线电机轮对内侧独立悬挂结构、无间隙弹性吊挂结构,与原来使用的BM3000-LIM型转向架相比,该转向架充分减重,能减小车辆能耗,并充分保证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实际运营情况表明,该车辆转向架性能良好,进一步提高了地铁车辆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市轻轨车辆及转向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城市轻轨车辆的运用特征,结合国内外城市轨道车辆及走行部的结构特点,着重比较了独立旋转车轮和传统轮对的性能差异;介绍了改进独立车轮导向性能的技术措施;预测了非常规新型转向架在轻轨车辆上的应用前景;最后,探讨了国内新建城市轻轨车辆的选型原则和走行部模式,提出了新型城市轻轨车辆和转向架的设计方案,并详细介绍了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世界各国不同型式变轨距转向架结构特点及变轨距机理进行总结分析,基于变轨距转向架的轮对相对旋转型式,将变轨距转向架分为独立旋转车轮变轨距转向架及传统轮对变轨距转向架。根据独立旋转车轮变轨距转向架及传统轮对变轨距转向架的性能特点,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对其进行动力学建模分析,比较其动力学性能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先锋"号电动车组原设计采用空心车轴,但由于国内空心车轴制造工艺尚不成熟,在服役中存在备用轮对供应困难的问题。本文在对比计算"先锋"号电动车组空心车轴和实心车轴的结构强度、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LZ50钢实心车轴替代35CrMo空心车轴的解决方案,并在装车运行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铁路运输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既有铁路重载扩能运输改造进程不断推进,随之提高的列车轴重必然会降低既有铁路桥梁的活载储备量,从而导致T梁的整体刚度和耐久性下降。通过对不同跨径桥梁活载储备量的计算分析,进而选取跨度12 m混凝土T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静力适应性分析,对梁体跨中截面主筋应力、梁体跨中截面上翼缘混凝土压应力及梁体跨中底板裂缝宽度进行检算;并且建立动力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列车荷载作用对跨中横向加速度及横向振幅的影响规律,并与试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70 k N和300 k N轴重重载列车作用下,梁体受拉钢筋最底部主筋应力均超过容许值;结构动力响应随着车辆轴重增大而增大; 12 m跨低高度简支钢筋混凝土梁横向动力适应性优于普通高度简支梁,两者均满足开行大轴重重载货车要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两种不同轴箱布置方式的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在实际线路条件下,分析对比了轴箱内置与外置两种转向架,因为簧下质量以及悬挂系统横向跨距变化而造成轮轨接触以及车辆平稳性改变。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轴箱布置方式对车体平稳性影响较小;但轴箱内置车辆为达到理想的稳定性,需要加大一系径向刚度并加装抗蛇行减振器;轴箱内置能够降低轮对摇头角刚度,提高车辆适应线路扭曲不平顺的能力,同时降低轮对踏面磨耗功率,改善小半径曲线上轮轨磨耗。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建立60自由度的悬挂式单轨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基于乘客舒适度评价指标,探讨空、重车以80 km/h速度通过平竖曲线时动力学响应的异同。结果表明,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悬挂式单轨驶过缓圆点和缓直点后车体横向摆动幅度明显,车体横向偏角时变率、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及其时变率结果均会产生一个较大的跃变现象,且重车工况下变化量更大。由于重车惯性更大的缘故,导致振动衰减过程中车体横向低频晃动更剧烈,同一平面线路工况下,重车比空车要多3个振动衰减周期;竖曲线条件下空、重车的振动衰减周期基本一致,但重车的最大垂向加速度更大。因此,鉴于空、重车在平竖曲线处动力特性差异的事实,有必要综合考虑两者用以后期悬挂式单轨列车线路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型多体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建立悬挂式单轨列车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各减振器、弹簧、止档的非线性特性,以及橡胶轮胎-轨道的非线性作用特性。通过数值积分求解车辆的动态响应,对单轨列车关键悬挂参数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导向轮高度应尽量放低,与轴心高度一致较为合理;导向轮与导向轨应有一定的预压,但不宜过大;横向减振器等效阻尼应取50 k N·s/m以上,以保证车辆横向平稳性的同时,让车辆进出曲线时横向振动能够快速收敛;垂向减振器等效阻尼取30~40 k N·s/m能够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垂向平稳性。  相似文献   

16.
SS9改进型电力机车横向晃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SS9改进型电力机车提速后出现横向晃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增大机车一系横向定位刚度的解决方案。通过改进机车轴箱拉杆设计可以简单有效地实施这一文字。更换油箱拉杆后对机车进行的线路动力学试验及试验机车改进后一年多的运用情况表明,这一改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车桥系统共振机理和共振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禾  郭薇薇  张楠 《铁道学报》2006,28(5):52-58
通过理论推导和分析实例研究列车以一定速度通过桥梁时,车桥系统的共振机理和发生共振的条件。根据发生机理的不同,车桥系统可能发生几种不同形式的共振,包括由车辆重量、离心力、横向平均风荷载等形成移动荷载列的周期性动力作用引起的桥梁共振,由移动荷载列加载速率引起的桥梁共振,由轨道不平顺、车轮扁疤、轮对蛇行等周期性加载引起的桥梁共振;由桥跨的规则性排列及其挠度的影响,对移动车辆形成周期性动力作用使车辆出现的共振。车桥系统的共振条件与桥梁跨度、长度及竖向和横向刚度,列车编组、车辆轴距参数及车辆的自振频率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动力学理论并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UM建立30 t轴重重载车辆-轨道空间耦合模型,分析高低/轨向复合不平顺波长、幅值对重载车辆动力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不利波长并提出高低/轨向复合不平顺幅值管理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1)高低/轨向复合不平顺的最不利波长为10 m,波长大于40 m后,波长对动力性能影响较小;(2)高低/轨向复合不平顺中的高低不平顺成分幅值变化对轮重减载率、车体垂向加速度等指标影响显著,而轨向不平顺成分幅值变化对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轨横向力、车体横向加速度等指标影响较大;(3)仅开行重载货车的线路,高低/轨向复合不平顺偏差限值I~Ⅳ级管理标准建议分别取为4 mm/5 mm、7 mm/8 mm、10 mm/10 mm、14 mm/13 mm。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悬挂式单轨运营过程中桥梁和车辆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以某悬挂式单轨双线7跨30m简支梁方案为工程背景,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分析桥梁的动力特性;然后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中建立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双线列车以运营速度对开通过桥梁时桥梁和车辆的动力响应,并分析轮胎刚度和列车编组对桥梁和列车动力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双线列车以65km/h的速度对开通过桥梁时,桥梁跨中的整体横向位移响应最大值为19.03mm,表明桥墩横向刚度较小;轮胎刚度对车桥系统的加速度响应有显著影响;3辆车编组过桥时,桥梁的竖向和横向响应值明显比1辆车编组大,因此,在车桥耦合动力仿真分析时,必须考虑列车编组对车桥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前现有21,23,25 t轴重车辆在线路动力学性能试验中的动静载荷比情况,分析轴重增加与动载荷的关系及动静载荷比的其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