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小荣 《江苏船舶》1993,10(1):14-18
<正>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希望提高航速来满足水上高速交通的需求,于是相继出现了水翼艇、气垫船、高速穿浪双体船、气翼艇等高性能船舶,其中气翼艇近几年来的进展尤为人们所关注。早在30年代初,人们就开始了这一方面的探索。到60年代初,苏、美、德等国家相继研制了几十艘试验艇。相信在本世纪末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航海》1989,(6)
《震惊世界的船模》本书介绍现代舰船中高性能的新船型,具有优良的航行性能,有滑行艇、水翼船、侧壁气垫船、全垫升气垫船、垫气船、冲翼艇、气翼艇、双体船、小水线面船等新船型。本书内容新鲜,文字生动有趣,有发明故事,有战例,可帮助读者打开视野,促进船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对一艘内河水翼艇所作的浅水阻力模型试验及对试验结果的总结分析。结果表明,不仅普通内河水翼艇,就是某些沿海水翼艇也必须注意航道浅水效应对起飞性能的影响问题,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较大的浅水深范围,而不是在较小的浅水深范围。文中详细提供了有关图谱,对若干主要结果给出回归方程式。以便于应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以修改的Grenn Martin 21型为基本翼型,进行了风洞试验以确定大厚度带端板地效翼的纵向空气动力特性。 试验结果表明:大厚度带端板翼的地面效应是强烈的,当翼接近地面飞行时,升阻比和升力曲线的斜率都显著增加,由于气动力中心后移,随之产生低头力矩,可能造成纵向不稳定,因此气翼艇有必要装置稳定翼。  相似文献   

5.
具有前置推进器的气道已证实能产生动力气垫升力。气道的垫升性能设计是气翼艇设计的关键性问题之一。通过对八个气道模型进行的一系列风洞试验获得了气垫垫升特性的某些数据,这些数据是分析气道垫升特性的基础。本文提出了用以分析气道垫升特性的四个主要参数:动力垫升系数η_L、推力回收系数η_T、推力减损系数η_D以及气垫升力中心X_(DC)。在本文中提出的最佳气道可产生安装推力八倍以上的气垫静升力,并且还可回收百分之三十的原始推力。  相似文献   

6.
根据八○年全国气垫技术会议制订的气垫技术专业组简则和气垫船技术发展的需要,第二次全国气垫技术专业会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六日至廿日在上海进行。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气垫技术专业组成立以来的工作;总结近几年来气垫船技术的发展情况与趋势;修订气垫技术发展规划,落实攻关项目的组织和协作;听取冲翼艇、气翼艇研究工作情况的汇报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出席会议的有气垫技术专业组成员单位以及近两年来从事气垫技术研究、设计、制造、使用的各有关省、市、工业部门的领导机关代表,有关院、校、厂、所、部队代表共57个单位110  相似文献   

7.
在我厂,繁重的批铲工作,基本上已由碳弧气刨所代替,但是,手工碳弧气刨仍然存在效率低,仰刨时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的缺点。工人同志为实现碳弧气刨自动化,在有关技术人员协助下,设计并制造了这台全位置自动联弧气刨机(见图)。气刨机经有关方面鉴定。认为所加工刨槽平直光滑均匀,有利于提高焊接质量,气刨效率高、速度快,能对船底、船舷纵焊缝、舷部角焊缝及大接头进行气刨,可使70~80%的气刨工作实现自动化。  相似文献   

8.
何谓存气间隙?活塞在上止点时,活塞顶面与气罐盖底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存气间隙。它是柴油机的重要性能参数之一,其大小对柴油机的工作影响颇大。由于柴油机在使用或修理中,存气间隙很有可能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应对其进行检验和调整。影响存气间隙的因素柴油机在使用或修理中,存气间隙发生变化的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水工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在密集均匀掺气孔下,改变流量大小,研究无浮盖和完全浮盖模型下不同流量大小的掺气特性。改变流量时,临底的掺气浓度会发生改变,流量越大,各断面滩地临底掺气浓度越大,主槽临底掺气浓度越小。同一流量下,临底掺气浓度沿程递减,B、C、D断面掺气浓度值较小,A断面滩地临底掺气浓度沿横向先增后减,主槽壁、滩地壁和滩槽交界处掺气浓度较大。加入浮盖后,水流表面的掺气浓度值增加,临底掺气浓度值减小。  相似文献   

10.
王虹斌 《船舶工程》2006,28(5):28-30
对于一定厚度的水中气幕和声边界条件,通过气幕声反射和声透射理论模型的推导,构建了考虑多体多次散射情况的气幕声插入损失计算模型,并采用与气幕实测谱在频域相比较的方法,实现了用气幕实验数据逆算气幕实际结构参数和数值求解气幕实际声插入损失.  相似文献   

11.
船用三轴燃气轮机气路故障建模与聚类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用燃气轮机运行在高速、高湿和高盐的工作环境中时,其气路部件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增大,开展典型气路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有助于提升船用燃气轮机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分析船用燃气轮机积垢、压气机叶顶间隙增大、叶片磨损、机械损伤、涡轮热腐蚀和燃烧室故障等典型气路故障的机理,给出9种典型气路故障时性能参数相对变化的经验判据。采用小偏差建模方法,建立船用三轴燃气轮机气路故障仿真模型,基于经验判据对0.8工况下船用三轴燃气轮机典型气路故障进行模拟,仿真得到9种典型故障下测量参数的相对变化。提出基于聚类分析的船用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方法,并以9种典型气路故障仿真结果为例,验证了该诊断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特种气幕降噪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幕技术在现代舰船隔声降噪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的气幕技术在应用中存在次生暴露、尾流加重等问题。文中提出了研制特种自消隐气幕的新思想,并开展了初步的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宽尾墩+阶梯溢流坝+消力池联合消能工在高水头泄水建筑物中具有较多的应用,但近年来发现,前几级阶梯面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空化空蚀问题,因此阶梯面上的掺气则变得尤为重要。首级过渡阶梯的掺气面积对联合消能工的阶梯面掺气效果明显,通过水工模型试验,以阿海水电站为原型,使用四组不同掺气面积的首级过渡阶梯进行研究,现得出如下结论:首级过渡阶梯的掺气面积与掺气空腔长度呈正比,且对掺气减蚀起促进作用;首级过渡阶梯的掺气面积越大,阶梯面上的掺气量越大,阶梯面卷吸气体及减蚀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陈勇  刘振  张晓红  丁洁 《船舶》2021,32(3):99-106
氮气发生器气体泄漏后聚集会形成安全隐患,需要在周边设置气幕,以将其与机舱环境隔离.该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气幕装置出风口风速对氮气发生器周边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幕装置送风2风速6.5 m/s时,机舱底部处的气幕阻隔效果不佳,气幕装置内部存在气体滞留区域.调整送风2速度至8 m/s时,增加了气幕阻隔效果;同时,调整气幕装置内部中心区域中心高度,可以有效减小涡旋对气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垫气船的试验研究,主要探讨了垫气船的气室高度傅汝德数减阻规律,作者认为垫气船空气从尾部泄出时,有利于改善垫气船的粘压阻力。同时,对垫气船空气补充量,对垫气船的影响也作了一定的讨论。本文为垫气船的设计提供了试验根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新型复合装甲在舰船发生火灾时高温对气凝胶毡保护的高强聚乙烯的影响规律,以及在A60标准条件下高强聚乙烯免受高温影响所需气凝胶毡的厚度,设计了不同厚度的气凝胶毡与高强聚乙烯夹芯防护结构,借助有限元软件Ansys14.0对其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较吻合;气凝胶毡面火层温度梯度较大,向背火层方向依次减小,SiO_2气凝胶毡具有很好的隔温效果;该防护结构达到A60热防护要所需SiO_2气凝胶毡的厚度约为21.8 mm。  相似文献   

17.
气幕技术在现代舰船的减阻和隔声降噪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现有气幕技术使用中存在次生暴露和尾流加重等严重不足。为进一步改善气幕技术在现代舰船上的推广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研制特种自消隐气幕的新思路,从其设计的基本思想、化学反应原理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并以实验验证了它的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8.
19900 DWT江海直达原油船的惰性气体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国民 《船舶》2000,(5):19-24
通过对烟道气惰气系统,补气惰气发生器与烟道气组合惰气系统、多功能惰性气体系统和惰性气体发生器系统的比较。分析在实船上应用的可能性。最后决定本船采用惰性气体发生器系统,并介绍了这套系统的性能参数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活塞式鱼雷凸轮发动机配气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对活塞式鱼雷凸轮发动机配气参数进行优化,选择有效燃烧消耗率作为目标函数,运用遗传算法,得出鱼雷在基准航深时的最佳配气参数值,并与发动机原型配气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船舶特种气幕减阻技术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卫  姚熊亮  范辞  石侃 《中国航海》2006,(3):12-14,42
为克服现有备受重视的气幕减阻技术应用于军用舰船所存在的次生暴露、尾流加重等严重问题,开展了新型的船舶特种自消隐气幕减阻技术研究。分别介绍了特种自消隐气幕的设计思想和化学反应原理,并以实验验证了特种气幕自消隐的可实现性。研究成果有利于改善气幕减阻技术在现代军用舰船上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