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际动态     
《珠江水运》2014,(23):42-42
国际海事组织颁布极地航行准则 近日,国际海事组织举行海事安全委员会第94届会议,通过了强制性的《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国际准则》,并将于2017年1月1日生效。准则强调了船舶在两极地区航行面临的危险性因素,包括冰、地理位置偏远及严酷而迅速变化的天气条件等,在相关船舶的设计、建造、设备、肮行、培训、搜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台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目前,在两极航行的船舶大都遵守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所有相关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2.
冰区航行船舶规范标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运秀 《中国船检》2010,(9):38-40,114
随着全球变暖步伐的加快,北极冰层逐渐减少,北极通航成为国际海事界的热点之一,冰区航行船舶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为此,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2年12月颁布了通函《在北极冰覆盖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2009年12月通过了决议《在极地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与此同时,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于2006年颁布了统一要求《极地船级要求》。这样,上述规定就成为极地航行船舶的强制性要求。  相似文献   

3.
张锡海 《世界海运》2007,30(1):33-34
探讨了曹妃甸附近水域实施船舶定线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在该水域实施船舶定线制对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是十分有利的,为海事部门对该水域的规划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先忠 《航海》2015,(2):49-51
文章针对能见度不良时发生的海事事故的分析,探讨了能见度不良水域航行中注意事项和要点,为船舶驾驶员在能见度不良条件下保证船舶航行安全提供了良好经验做法,对新驾驶员在能见度不良水域如何正确操船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13,(5):7-10,116,117
每一部国际海事公约的出台,都是相关各方不断角力和相互妥协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国际航运业的迅猛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际社会对海上船舶安全和海洋环境的日益关注,与之相关的国际海事公约不断产生、修正和修订。而这些公约,其效力通过国际海事组织对船旗国履约工作的促进和对港口国监督机制的强化,已形成了一整套确保航行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6.
史婧力 《中国船检》2012,(10):72-73
极地规则已历时多年.早在上世纪30年代.芬兰一瑞典政府就颁布了《芬兰一瑞典冰级规则》:2002年12月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了《在北极冰覆盖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2009年12月通过了《在极地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官员通过《极地水域航行准则》草案,南北极水域航行安全问题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8.
梅燕 《航海技术》2007,(6):38-39
现代船舶朝着大型化、高速化方向发展,船舶数量和水域交通密度及危险货物装载量不断增加,海损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船舶航行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际海事组织在国际海上人命安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事》2005,(5):66-66
自12月1日起,《上海洋山港区及其附近水域通航安全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规定》对上海洋山港船舶航行、船舶停泊、船舶作业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进八洋山水域船舶的通航保障作了洋细说明。《规定》明确了国际航行船舶,50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液化气船、客船.主机额功功率750千瓦及以上拖轮,  相似文献   

10.
王涛 《中国船检》2002,(3):60-60
VDR中文名称船舶航行数据记录仪,又称船用黑匣子.随着海上航运交通的发展,海上交通密度越来越高,船舶事故率不断增加,给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我国和国际海事组织(IMO)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有关海事安全管理监控以及安全技术发展的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船舶安全夜航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金 《水运管理》2001,(12):30-33
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水运业呈现一派勃勃生机。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水上交通秩序紊乱,发生海事的机率也随之增加,且这些船毁人亡的恶性悲剧更多地发生在夜间。据某港航单位统计,近10年来,重、特大海事发生在夜间的就占了70%以上。可见,认真查找发生海事的原因,深入分析船舶夜航的特点,积极探求船舶安全夜航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影响船舶在间安全航行的几个因素 船舶在夜间航行,客观环境差。倘若驾引人员警惕性不高,措施不力,就极有可能诱发各类事故。影响船舶夜间安全航行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浅谈船舶的最低安全配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兰 《水运管理》2002,(6):31-33
为确保船舶在航行和停泊时配有足以保证船舶安全的船员,防止船员疲劳操作,保障水上人命与财产的安全,保护水域环境清洁,根据《海上交通安全法》、《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际海事组织1995年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  相似文献   

13.
《水上消防》2019,(1):44-44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船上工作和生活条件管理办法》扩大适用范围。为推进国内沿海航行船舶履行((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交通运输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员船上工作和生活条件管理办法》(交海发[2013]442号)适用范围进行了修订,将第二条修改为:“在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和国内沿海航行船舶上的海员工作和生活条件,适用本办法。军事船舶、公务船舶、渔业船舶、体育运动船艇,以及仅在港区、内河和遮蔽水域及紧邻水域航行、作业的船舶除外。”  相似文献   

14.
对海上船舶航行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的《内罗毕残骸清除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2007年5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获得通过,该公约填补了国际海事在残骸清除方面的法律空白,为沿岸国清除其公约水域内的残骸提供了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第68次会议于2015年5月11—15日IMO总部所在地伦敦举行,来自120余家会员国及60余个政府、非政府机构的1000余人参与了当天的会议。此次会议通过各国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的5个基本认证及1个最终认证,还通过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国际公约(MARPOL)修订案,决定将从2017年1月1日起为实现北极航线商业化的"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规则(下称Polar Code)"正式生效。  相似文献   

16.
王文艳 《天津航海》2005,(1):40-41,47
海事信息密切关系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及时、系统、全面地了解到海事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船舶航行安全。信息保障是航海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给船舶及时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才能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真正体现海事管理的价值。现阶段海事安全信息中主要包括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对于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的发布,我国海事部门现有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已经不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展信息发布手段是建设数字海事的需要,是最大限度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两极冰融现象日益加剧.北极冰层的大面积融化促进了北极航线的开发,南极的冰雪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乘船观光.本文针对极地航行的特殊性和挑战性,从极地安全航行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现行的极地水域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IMO和IACS等国际性组织出台的一系列规则和要求,并分析了IMO强制性《极地水域船舶作业国际规则》对船舶及海上人命安全和极地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国内     
《珠江水运》2012,(5):9-9
2月22日,国际海事研究委员会船舶登记分委会在上海成立,它的成立将有助于跟踪船舶登记领域国际公约、规则最新发展动态和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工作,提升我国船舶登记管理和服务水平。据了解,国际海事研究委员会是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在1995年成立的海事研究组织,下属航行安全、危防、海事调查、综合履约等十几个分委会,涵盖了海事各个领域的工作。船舶登记分委会作为最新成立分委会,挂靠在上海海事局。  相似文献   

19.
巡航执法是海事主管机关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对我国管辖水域通航安全状况、水域环境实施动态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水上巡航,海事主管机关可以及时搜集有关航行安全信息,掌握水上通航环境,监督船舶遵守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法规情况,发现并纠正船舶违法行为,发现和处理通航水域影响船舶安全航行的情况.及时进行海事应急处理并组织或参与搜救行动,从而实现对管辖水域通航环境及船舶动态的有效监控。加强现场通航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20.
陈飞 《港口科技》2012,(2):33-38
针对目前上海内河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状况,从系统工程角度,分别从人为因素、硬件装备、软件条件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起评估模型。并运用基于AHP法的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对上海内河水域船舶航行安全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得到了比较科学的评估结论。以此为地方海事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和决策支持,并制订和完善船舶航行安全的对策和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船舶航行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