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交通能源计量体系是精细化的交通节能减排治理体系建立的基石。以北京实践经验为基础,在对能源计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5层次的城市交通能源计量体系架构。文章结合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治理需求,阐述了城市交通能源计量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及核心技术,总结了北京市在城市交通能源计量工作的具体做法,为国内其他城市构建城市交通能源计量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超大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和庞大的通勤交通需求是构建高效综合交通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大伦敦地区为例,面对中心区人口增速回归和就业密度攀升,职住空间分布圈层化、走廊化的发展趋势,大伦敦构建了多模式、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来应对日益增长的通勤压力,可为我国超大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之迅速,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增长是客观存在于各种经济地理空间中的必然,为挖掘出蕴藏在其中的具有规律性的问题以及特殊性的现象,可依据其关系与作用机制的不同将其进行不同的描述及定量与定性的探讨。通过对现有的具有代表性成果进行梳理与深度反思,不难得出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在不同区域与经济发展阶段形成不同强度的作用机理。本文利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我国物流业对区域经济是否存在着空间影响特征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仅仅是东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经济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者间的非线性关系,结合"一带一路"沿线我国西北五省的情况,通过构建阈值回归模型来具体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存在两阶段阈值协整,且在不同阶段反映系数不同,即在2011年以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反映系数为0.7005,2011年以后逐渐增强,为1.8126;而经济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作用呈现出线性关系,一直较为稳定,反映系数为0.7106。二者间影响作用均为正,且都存在3年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5.
高兴  施澄  邹智军 《综合运输》2020,(7):6-11+23
短期驻留人口与常住人口构成了城市主要服务群体,了解城市内活动人口的出行特征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模型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杭州市为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短期驻留人口与常住人口,判断出行链从而提取手机用户一日出行的OD记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短期驻留人口的出行特征进行计算,揭示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短期驻留人口的交通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同时,将该群体特征与常住人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交通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可为交通规划模型的改进提供合理支撑。  相似文献   

6.
刘跃军  顾涛  王晴 《综合运输》2021,(3):119-124
机动车驾驶员的素质能够对城市交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技术水平和高尚道德素质的驾驶员,对于保证城市交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开展驾驶员培训市场需求总量的预测研究,能够有效引导培训市场的合理竞争,提升驾驶员培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驾驶员培训市场需求预测的方法,以北京驾培市场为实例,基于城市新总规,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人口变化、城市机动车调控和驾驶证饱和率等多种因素,预测未来培训市场需求情况。根据预测结果和市场培训能力对比,提出了针对行业总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也能为国内城市进行驾培需求预测研究和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This paper reports the insights into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ongoing transformative land use and transport developments in Greater Beijing, from a new suite of dynamic land use, spatial equilibrium and strategic transport models that is calibrated for medium to long term land use and transport predictions. The model tests are focused on urban passenger travel demand and associated emissions within the municipality of Beijing, accounting for Beijing’s land use and transport interactions with Tianjin, Hebei and beyond. The findings suggests that background trends of urban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rises will continue to be very powerful drivers for urban passenger travel demand across all main modes of transport beyond 2030.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ual policy aims for a moderately affluent and equitable nation and reducing the absolute levels of urban transport emissions by 2030, road charging and careful micro-level coordination between land use, built form and public transport provision may need to be considered together for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