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2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大连船舶工业时指出:"造船行业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我们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要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从改组、改造及管理等各方面下功夫,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使我国造船业更上一个层次,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中央领导对船舶工业大发展的多次批示也指出:我们要创建第一流的造船大国、强国.  相似文献   

2.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中国船舶工业从此迈出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进入新世纪,世界船舶市场迎来难得的市场高潮。2002年5月,朱镕基总理指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树雄心、立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这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的3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我国船舶行业发展战略环境、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我国“船舶工业要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指示,我国船舶工业积极参与国际造船市场,出口造船总量不断攀升,1996年以来,我国造船产量连续6年居世界第三,2001年造船完工近400万载重吨,约占世界造船总载重吨近10%。 2002年5月,朱镕基总理在给船舶出口创汇的有关批示中指出,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就吨位而言),从而为我国船舶工业提出了国家级发展战略要  相似文献   

4.
郑长兴 《机电设备》2006,23(2):33-34
中国船舶工业一直得到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心,一系列的发展指示和明确的战略定位极大地鼓舞了造船人把中国造船做大做强的决心。一年来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成果令中国人欣慰骄傲,令世界造船界惊叹折服。综合全年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船舶工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6,(11):34-38
当前,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世界船舶工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其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反映了行业综合水平的高低,成为大至一个国家的船舶工业、小至一个船舶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鉴于此,便有了以“信息化推动造船现代化(也有人称之为数字化造船)”是中国造船业追赶国际水平的最后机遇之说。显然,信息化已成了中国造船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行业信息     
《船艇》2006,(10)
◆国内造船动态◆中国“十一五”将重点建设3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国防科工委9月4日向媒体发布信息说,中国《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于上月中旬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重点建设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区域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国防科工委船舶行业管理办公室日前在北京组织召开贯彻落实《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座谈会,该办公室负责人指出,国防科工委“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管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三大造船基地建设,优化产能发展与布局;二是加大新船型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7.
实现船舶工业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先后做出重要批示,极大地调动了全行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面对新世纪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历史性机遇,我们要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加快发展船舶工业,构建第一造船大国。  相似文献   

8.
10月18日,被誉为“中国第一船厂”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迎来了成立10周年喜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分别发来了贺信。吴邦国赞誉“外高桥造船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化造船企业”;勉励“外高桥造船大力弘扬中船精神,做强中国第一船厂,担负起做大做强中国船舶工业的重任,不断创造中国船舶工业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10月18日,被誉为“中国第一船厂”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迎来了成立10周年喜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分别发来了贺信。吴邦国赞誉“外高桥造船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化造船企业”;勉励“外高桥造船大力弘扬中船精神,做强中国第一船厂,担负起做大做强中国船舶工业的重任,不断创造中国船舶工业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行业信息     
《船艇》2006,(14)
国内造船动态中国船舶业不能只是以量取胜随着《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出台,作为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在其《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末,我国造船产量要占世界市场份额25%以上;到2015年,我国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将达到35%以上,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但业内专家学者担心,我国船舶工业如果不改变现有附加价值低、重复建设严重、自我研发能力滞后、配套设备无法自给等一系列问题,船舶工业的发展只是单一产能的扩张,而非实质性的飞跃,未来只能作造船工业的产能大国,而非实际意义上的造船大国…  相似文献   

11.
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要大力发展我国船舶工业,缩短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培育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理解与评估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是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本文在对影响船舶工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现状,并从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大型造船企业和集团、积极发展船舶配套工业,构建合理的船舶工业体系、实施科技兴船战略、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等八个方面指出了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吕航 《中国船检》2007,(11):14-21
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是船舶工业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今年,国防科工委先后印发了《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3个重要文件,分别对“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在科技发展、配套业发展和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三个方面的工作做了部署。近日,本刊请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张广钦会长专门对“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做了解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黄林根 《船艇》1998,(12):5-8
本文针对“国轮国造”现状,初步研究了影响“国轮国造”的主要因素;根据世界造船形势,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市场、机遇、基础和条件初析,提出了提高“国轮国造”比重,促进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我们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中国船舶工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八十年代初,曾经萧条一时的国际船舶市场开始复苏,国内外船舶需求量大,开始上升,为我国造船工业带来了机遇。只有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多造船才能促进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但是要  相似文献   

16.
张嘉国 《船艇》2001,(6):18-21
中国即将加入WTO,对造船工业影响大不大?历来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船舶工业是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行业,很多方面早已同国际接轨,中国加入WTO对造船工业影响不大;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加入WTO对造船影响不大,对船用配套企业影响很大。其实,这都是从表面上看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次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亲临大会,做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船舶工业这几年取得的成绩,提出进一步推动造船行业发展,使之成为出口型支柱型产业的目标,这给船舶工业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将打进国际市场做为船舶工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夏纪福 《世界海运》2009,32(4):39-40
近年来,江苏省将船舶工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与扶持。当国际金融海啸袭击全球,工业经济遭受困境时,与中国船舶工业唇齿相依、具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江苏科技大学正努力打造我国船舶工业人才“航母”基地,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大发展铆足后劲。作为培养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的高校,每年两大船舶集团、众多的船舶企事业单位都急切地向科大学子伸出诱人的“橄榄枝”。缘何江苏科技大学在就业的市场上可以做到“一枝独秀”,让学生如此抢手?江苏科技大学校长王建华教授道出了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19.
张嘉国 《船艇》2004,(2):42-47
自国务院领导提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论断后,国家有关部门和船舶工业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纵观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态势,分析我国船舶工业的现状,我们认为,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真正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还需要解决如下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适时出台。振兴规划中强调指出:要“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全球造船市场已进入严冬,行业不景气将持续较长时间,借助海洋工程装备走出当前困境,是我国船舶业界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